第10封信——今天的學習,將大大的改變世界。
這么恢弘的標題,你是不是在想——不會是為“世界和平、人類進步”而學習這么高大上的話題吧?
是的。
但又不是。
書信屋斷言,如果沒有這樣的境界,就一定沒有精彩的人生。
回顧
之前的九封信,書信屋與和花分享了:
“學習不過是種工具”
“學習能獲取無窮的收獲”
“學習是為了心智的成長,讓自己閃閃發光”
“生命的價值自己去創造”
“意志的力量”
“想象并付諸行動”
“回家后先在哪里坐下,將改變你的人生”
“刻意練習”
“興趣與自信”
最后一封信,將有怎樣的啟示呢?
一、學習的目標是什么?
書信屋看到和花對他所傳遞的每個信息都領會得很好,對他說的每一步都執行得很堅定。
可是,書信屋仍是擔心。
他說,很遺憾的是,這樣下去,和花一定會在今后的應試學習中失去動力,有一天會中途敗退下來。然后會責備自己的意志薄弱,甚至對自己心生厭惡——明明那么有決心,怎么堅持不下來呢?
我們看到和花的學習動力那么大,就算成績還沒起色也在堅持,書信屋是不是杞人憂天了呢?
回到前面的問題,學習的目的是什么?
書信屋說他有弟弟正在讀高三,有一個必須考上大學的理由——“想去大城市”,這令他內心堅定。
那是農村人對大城市的渴望,這樣的動機雖然不單純,但能量不可小覷,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無法想象的。
用這種渴望的力量應考,一旦翻過高考這道墻,就失去了目標。
很多學生,不論城市農村,當家長們每天灌輸成績、分數、大學是奮斗目標時,考慮過高考之后他們還有目標嗎?
有,狂睡瘋玩!
因為家長常說,你現在的任務就是好好學習,考上好大學怎么玩隨便你!
所以,考上大學等于失去目標。
于是每天混沌度日,床以外的地方都是遠方,手夠不到的地方都是他鄉。書信屋稱之為“燃盡綜合癥”,也就是最近熱議的“空心病”,也不難想象。
為了教育孩子
我們絞盡腦汁做得更多
可為什么到最后
他們卻找不到
自己生活的意義?
日本可能不太一樣,中國的學生一般還得在大城市里找到工作、得到戶口、買房,這一系列的渴望,能讓一部分人繼續努力。
有這么一句話讓人動容,“我奮斗十八年,才能坐在這里和你一起喝咖啡?!?/p>
然后呢?
很多人為金錢而學習,為金錢而打工,為金錢而創業,但這樣的人無論學歷高低,都很難不隨波追流,更別提實現夢想,收獲精彩的人生。
書信屋說,在現實生活中,不明白學習如何為人服務、沒有具體的目標的人,就無法正確使用學習這個工具來獲得成功。
這不是一句假大空的話,不論孩子或成人,我們不應該去建立財富、名望等“結果性”目標,而應該建立“過程性”目標(具體目標),通過持續努力的過程,必然會得到結果。
所以哈佛大學的幸福公開課認為:幸福和成功是兩碼事。核心目標是我們要建立成長性、人際關系以及對社會的貢獻目標。
二、你的夢想還在嗎?
小孩子都喜歡說自己的夢想,一個接一個,可以說出無數。
不知不覺地,什么時候開始他們不再把夢想掛在嘴邊,從中學到了大學,多數人到了這個年紀,再也不會談論自己的宏偉理想了。
可能是因為怕被人恥笑,可能是因為認定實現不了,你問他們夢想,他們會說沒什么特別想做的事,或者我還沒想好。
但奇怪的是,畢業多年之后,又開始重新訴說自己的理想。
為什么呢?
因為通過工作和生活的積累和學習,他們實實在在感受到了自己對這個世界的作用。
當工作無法帶給你這種體驗時,即使你已長大成人,也無法擁抱理想。
長大后的理想和孩童時不一樣,成年人用幾年理想的空白期,描繪出一幅和孩提時代完全不同的理想圖。
處于這個空白期的年輕人,常會被過來人批評,人不能沒有夢想,太蹉跎歲月了!
但書信屋知道,看似沒有理想的幾年里,究竟發生了什么?
不僅如此,他還知道為什么會有這么幾年的空白期。
因為童年的夢想是美麗無邪的,可能是感興趣的,覺得酷的,都可以成為夢想,這時候的夢想,大多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欲望。
這么想,世界都是以自己為中心的。
但能實現這些欲望的人并不多,大部分人有一天,不得不舍棄這些夢想。
中學到大學,年輕人失去夢想和目標,是因為他們不清楚自己的人生價值所在。
當成年后,他們發現自己做的事可以對他人有影響有幫助時,夢想又有新的起航。
成年人的夢想是思考自己作為世界一份子,有什么貢獻。
而學生時代經歷的夢想空白期,其實是探索何為真正夢想的時期。
那為什么會有空白期呢?
是因為大多數孩子從小都被教育成為了自己的幸福而生。無論家長還是整個社會,都在告誡孩子,“為了你的將來,為了全家的榮譽……”
期盼孩子幸福無可厚非,但那些能實現兒時夢想的人,一定是從小就希望幫助他人,勵志將來要成為…,讓大家都獲得幸福的人。
人類只有為了他人著想時,才會有更強大的意志力和行動力。
書信屋認為,這是人類最高貴的品質。
比如大人對你說,努力,將來學不好,苦的是自己。
你會叛逆地想,反正是我,不用你管。
而如說,你學不好,別人會受苦呢?
我猜你會更努力一些。
事實上,如果你學不好,將來煩惱的人,不止你或父母,而是將來和你一起生活的人。
那些和你相關聯的人,會因為你不斷地學習和鍛煉,獲得益處。
在遇見你之前,我準備了最好的自己。
比如和花以前說過,對農學感興趣,如果努力學習,可能為解決全球變暖做出重大的貢獻,使得無數人獲得幸福。
如果沒想過有什么重大貢獻,但為了將來一起生活的人,
如果你能比現在更體會別人的心情,更真誠待人,更意志堅強,那將來遇見你的人一定會比現在更慶幸與你相遇,就連你孩子的人生,也將會大大不同。
如果你真心領會到這點,發自內心地愿意為了他人鍛煉自己,那就能發揮前所未有的能量。
學習時總會覺得孤獨,有一天會感到無力痛苦,就像獨自在跑馬拉松。這就是書信屋擔心和花放棄的原因。
那時你一定要想起——你要用學習的成果和收獲,讓許多人幸福,他們真心期盼著你,你今天的學習,對將來世界的影響,對你周圍的人的影響,會比你想象中還要大得多,千萬別忘記。
三、什么才是善加利用學習?
1.利用學習的經驗來磨煉自己。
2.利用學習的經驗來幫助他人。
書信屋認為,這兩點本質上統一,只要做到一點,也會自然而然做到另一點。
這與哈佛大學幸福公開課的觀點不謀而合:人生目標應該是成長性、人際關系、社會貢獻。
關于幫助他人和社會貢獻,書信屋強調要放低姿態。
他舉了個例子:
前面提到書信屋曾通過書信,幫助過和花的哥哥從心理上重新站起來,然而,從和花哥哥的身上,書信屋也學到了很多。
以前,他也對幫助人很困惑——讓座有可能被拒絕,志愿者活動,有可能時間上不愿意付出。
而且很難分清哪些人需要幫助,哪些人不需要幫助,我們常討論要不要給路邊的乞討者一些錢,如果給,是助長了不良的風氣,如果不給,又怕真正的困難被忽視。捐獻也是一樣。
但是認識了和花的哥哥后,書信屋被他的堅強樂觀所打動——他接納,并努力讓自己的人生更絢麗多彩,他跨越了很多人無法跨越的障礙,讓他人看到了人類的堅強和生命的可貴。
原來志愿者活動不是幫助“有困難的人”,而應該是受教于這些“比我們更強大的人”,而且課程還完全是免費的。
把立場互換一下:
如果我身體不便,有人跑過來說“讓我幫幫你吧”。如果我是個自強的人,我可能會拒絕,因為我有我的驕傲。
但是如果有人來說,“請教一下……”那我一定不會討厭他。
當我們放低自己的姿態后,對自己、對他人,都會有新的認識。
最后,希望你將十封信全部再看一次,如果之前,你看信都想著為自己,那么請現在就把視角換成“為他人”,那你一定有許多新的發現。
還記得第一封信的背景嗎,和花想去打工賺取更多的零花錢,她的父親不允許,但并不是擔心影響學業,反正那時的成績也沒什么好影響的。
為什么呢?
現在能明白了吧?
那時和花只想著自己,一心賺錢買自己想要的東西,為了賺錢,出賣了自己的時間,以自己為中心只想著自己的欲望。
這樣無法獲得幸福,從這個原點出發,能學會的只有——賺更多的錢,付出更多的時間。(很多人是這樣想的,“窮爸爸”的觀點)
如果當時想著,能獲得什么成長,努力工作會讓更多人幸福,就沒問題了。
和花的爸爸滿意她現在的答案。
根據約定,和花可以打工了!
和花卻說,考進大學之前,暫時不想打工。
后記
歷時兩個月,這本神奇的、打破常規觀念的書終于分享完畢,Zoe并不是簡單摘抄或整理,而是先拆書法輸入再輸出,對整本書的每個章節,都進行了思考、解構、拓展和深化,所以有很多案例和心得加入,如有不妥,請大家指正;如有共鳴,歡迎探討。
其實,不是把書丟給孩子看,就能讓孩子“端正態度”“迫不及待”地學習,而是家長需要先“端正態度""迫不及待"地自我調整。
好了,“禮物”已送達,帶走多少,則是你的選擇。
感恩關注,感謝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