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帆齊微課
讀完左燈的這本《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郁》,我才真正認識并理解了抑郁癥。
我初到簡書的時候隨緣關注了一些簡書老用戶,其中就有左燈姑娘。當時我對文字的熱情還不高,沒有堅持在簡書日更,也忘記了是在什么因緣下買了這本《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郁》,可以肯定的是書買回來后,我一直把它打入冷宮,連塑封紙都沒有拆。
今年1月份驚覺好多書都沒有讀,于是列了讀書清單,把這本書也列在其中,花了兩天的碎片時間讀完了左燈在2018年抗抑郁的心理過程。
一、越接近死亡,越接近生活的真相
讀過這本書,才知道自己從前是多么無知。因為我和大多數人一樣覺得抑郁癥就是矯情,抗壓能力差。
左燈在書中詳細地描述了她發病時的狀態:
我也滿心歡喜地等待我的新發型。突然,我的心率開始毫無預兆地攀升……連呼救聲都沒叫出來,就昏死了過去……大概3秒的休克過后,我稍微恢復了一點知覺。還不如昏著呢!一醒來所有痛苦的知覺就排山倒海般襲來……我用僅存的理智哆哆嗦嗦地說:“我……害……怕……”
雖然整本書左燈姑娘都在用輕松幽默的筆觸來書寫,可是我的眼前分明出現一個倔強的小姑娘,外表云淡風清,肆意調侃著自己的煩惱,其實內心已經潰不成軍,如沒有邊際的大海,任憑波濤洶涌,自己卻無何奈何。
當然,她在文字里傳遞出兩種信息,一個是活著的渴望,讓自己不要輕易地放棄生命;另一個是對理解自己的親人的感恩,感謝他們在身邊一直陪伴。
正如她文中的一句話:我們這些“死過”的人能更懂得生活的真諦,然后依然在這個平凡的世界里,平凡地度過平凡的一生。
沒有腕帶上的各種標志:D—抑郁癥;M—躁狂癥;MD—雙相。有的只是平凡的活著,僅此而已。
二、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借魯迅先生的一句話來闡述我的一些觀點。讀完這本書時,正好遇到一個熱點新聞。
那是一位躁郁癥患者金曉宇通過翻譯外國著作與命運抗爭的故事,名為《我們的天才兒子》的文章。
金曉宇從高中階段就已經得了躁狂抑郁癥,因為種種原因,沒有上大學,自學取得浙大英語系的自考畢業文憑。當時他已經是重癥抑郁癥患者,在吃安眠藥自殺時,被父母發現及時。從此父母一直不離他的身邊,對他的期望就是健康地活著。
他有很強的語言天賦,父母借此讓他做翻譯的工作。結果,他翻譯了很多外國著作,在翻譯的路上越走越遠……
正如金曉宇父親看過那些精神疾病的書上所說:一是通常這類病人一兩次自殺未遂后很少再有這個念頭,他們會比之前珍惜生命;二是這類病人會在精神領域不同凡響,甚至表現出天才性的創造力。
從來不懷疑有這樣的結果,我理解的抑郁癥患者要么是平凡至極,要么是有某些過人之處的極端人物,上帝為他們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會打開一扇窗。所以,即使有抑郁癥也不妨礙他們成為天才。
三、努力生活,給身邊人力量
左燈的這本書為不了解抑郁癥的人打開了一條渠道。
現在社會上的精神類病人越來越多。閨蜜家的親戚有一名抑郁癥患者,那是一位二十多歲的大男孩,據說從前開朗陽光,有一段時間性情大變,如今已經確診,正依靠藥物治療。
很多人都不知道怎樣和抑郁癥患者接觸,更不曉得自己無意中的話會不會刺激他們,造成了彼此之間的小心翼翼,進也不是,退也不是,只能尷尬地立在原地。
而這本書無疑對了解抑郁患者的心理起了很大作用,讓家人親友有了很好的借鑒作用。
另外,這本書也為抑郁癥患者打開了一條光明縫隙,讓生活的光照進來,讓病人不再孤獨。
抑郁癥患者在心理上都會覺得孤獨,特別是病發時有嚴重的偏執意識,他們會覺得:為什么會是自己得這種病?濃濃的無力感重重地包圍著他們。
左燈書中從排斥治療到配合治療的一系列心理過程,把病人的所思所想詳細記錄,最主要的是把她有了對抗抑郁的方法——與形如鬼魅的抑郁和平共處,這點對每個病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認識它—接受它—治療它—最終與它和平共處,這樣的過程正是抑郁癥患者的自我療愈的過程。
世間本繁蕪,人生本無常。
誰都無法預料自己的人生走向,更無法把控自己生命。可是,左燈會告訴你:抑郁癥患者能披荊斬棘活下來,真的是一種堅強。而更堅強的,是無論如何,誓死也要留住他們的朋友和親人。
22年度營第1篇? ? 1630字? ? ? 累計163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