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郁》出版以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工作人員請到了書的策劃編輯宋冬雪和責任編輯郝玉敏,坐在一起聊了聊這本書的制作歷程和鮮為人知的背后故事。
完整訪談請戳↓↓↓
以下為訪談摘記(六):
主持人/一郎? 受訪者/宋冬雪 郝玉敏
主持人:這本書是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左燈的文字,還有書名,還有風格,這里面有沒有一些刪節(jié)或增添的細節(jié)?
玉敏:可以看到現在書的標題,都是有點發(fā)散式的,什么《突突突突突》,當時我還非常有邏輯地給內容全部理順了一下。比如“第一次親密接觸:精神病院”“第一次崩潰”諸如此類,但是冬雪都給我恢復過來了。
冬雪說:“玉敏,咱這個咱就不改了。因為小左她就是這樣感覺的,她就是想要這樣表達,我們?yōu)槭裁匆o她梳理成一個特別正常的表達呢?這就是她的風格。”然后我就覺得:對!一句話點破了我,最后我們就把一些改掉的全部恢復過來了,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小左的語言風格和她的表達方式。
主持人:這過程中間和左燈溝通的怎么樣?
冬雪:小左特別的配合,而且她特別的懂事兒。她就說“好好,我覺得你們都改的挺好的。”
主持人:她本人并沒有提出什么意見對吧?
冬雪:沒有,她對我們很支持,她非常信任我們。她覺得我們能把她的東西表達出來,更好地展現給讀者,讓讀者也更易于接受。
主持人:想問玉敏,在編輯這本書的過程當中,除了感同身受之外,她的文字,她的故事,會激起你的某一些很難忘的記憶嗎?
玉敏:有的時候的確,看的挺揪心的。尤其是最后,小左通過平臺和讀者互動,向讀者收集了一些故事。有一些像我一樣,之前沒有在意媽媽的“不正常”,或者姐姐不舒服,然后其實有很多人的至親已經不在了,偷偷摸摸地自殺了這種情況。
我想來特別后怕,因為我媽也做了很多傻事,在我知道這個事情之前,然后我一直在期待這本書快點出來,讓更多人看到,讓他們意識到,家里人真的可能就是生病了,你需要帶他去看醫(yī)生。
記得第一次和我媽在醫(yī)院,醫(yī)生偷偷跟我囑咐:“這個嚴重的階段,滿腦子的就都是要自殺,你一定要看住你媽媽。”我就很焦急,她時時刻刻想自殺的話,我怎么能看得住呢?看不住怎么辦?
醫(yī)生就說:“你就盯著她吃藥,按時吃/按量吃,你好好管著。她吃過一段時間,這自殺的念頭就會慢慢消散的。她再吃過一段時間,她就不想自殺了。”
所以說,這是一個過程,陪著她慢慢走過來的過程。
主持人:那么這本書出版以后,周圍人讀過后的反饋是怎樣的?
冬雪:之前我們在一個微信公眾號上做了一個書的首發(fā),我就能看到很多留言反饋,就會有很多人說,想不到小左長的這么好看,這么可愛的一個人怎么會得抑郁癥呢?
可能還會有很多人表示很心疼,書里寫了好多抑郁癥患者切身的感受。可能是我們作為平常人看不到,想不到,也體會不到的東西。他們的反響還是很好的。
玉敏:整個出書的過程,我們領導是特別支持的。包括書名和其他方面,她都一直堅持站在小左的這一邊。
說實話,我們是做經管類的書比較多。《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郁》這本書對我們來說是“意外之喜”。
冬雪:我們做這種類型的書很少,但我們一看到就再也放不下了。
主持人: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一本書,我也問過左燈,你這本書你最希望誰能看到呢?她說其實她更希望讓那些沒有得抑郁癥的人看到,讓他們去了解這樣的一種疾病,了解這樣的一群人。這跟你們的初衷是一樣的嗎?
冬雪:對。我們?yōu)槭裁匆x書,除了長知識之外,你也可以去拓展自己的人生經歷。有些事情可能不是你經歷的,但有可能是別人經歷的,你可以去看一下,看看別人經歷過什么,然后就好像自己也在那個過程里活過了一樣。
我覺得小左寫這本書,她是有使命感在的。然后我們把這本書做出來,讓更多的人看到,我覺得我們也是有使命感的。因為出版這個行業(yè)其實就是一個分享知識的過程。
我們把抑郁癥的相關知識做出來,分享給大家。這本書可以幫助那么多人,這就是我們的初衷和使命。我們要把它做好。
玉敏:我們整個團隊是把它當作一項公益事業(yè)做。我們要做出版的社會價值,在這本書上,可能體現的更多一點。
當時我們在討論定價,因為我們做的書定價都是比較高的,成本,用紙各方面我們都是用最好的。這本書定價的時候我想,怎么著也得定個58,68的吧。還要考慮到網上各種折扣。
然后冬雪她們就說,這本書一定要定低一點。我想說,這么非凡的經歷,哪怕定高一點也一樣賣的,像我這種家屬,我對價格可能不敏感,我就是想知道她是怎么好的,怎么經歷的,但是冬雪說我們這本書雖然四色印刷,但要做平裝一點,要讓更多的讀者掏更少的錢去買這個書。
所以我就感慨,我們的團隊的確是有信仰的!我們不是為了純粹的多賺一點錢,我們是想把這個事情做成公益事業(yè),就讓更多的人接觸了解到抑郁癥。
冬雪:我們定價的時候會和發(fā)行部門的同事溝通,他們說,這本書的讀者就是像玉敏一樣,有硬性需求的讀者,是迫切想知道怎么治療抑郁的讀者。
接納還是最重要的,至親的接納,身邊朋友的接納,還有社會的接納,是至關重要的。對于抑郁癥患者的治療也是,他自己看病治療的確是一方面,但公眾開始接納這種病,這類群體,讓公眾知道這是一種病,不是病人作或者想不開,當大眾意識到這件事情的時候,這就是接納的開始。
這個可以為他們營造一個非常好的社會環(huán)境和輿論環(huán)境,我們就會對待患者更加理解和寬容了,這也是我覺得這本書的社會價值的最重要的一個點。
《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郁》x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訪談摘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