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加入讀書小組讀的第三本書。
這本書也被列入了學習典藏書系:《學習之道》,《練習的心態》,《如何高效記憶》,《如何成為一個學習忍者》。當初買書的時候并不知道另外的這四本,是在要寫這篇讀書筆記之前,特地去百度上了解了一下,其實了解書的背景這也是閱讀一本書很重要的一部分。這本書也是2016年出版的,已經出版就受到很大的反響,在書的前言部分,同樣也有很多名人的推薦語,在這些推薦語中,對這本書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這本書的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AndersEricsson, Phd)——“刻意練習”法則研創者,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康拉迪杰出學者。他專注于研究體育、音樂、國際象棋、醫學、軍事等不同領域中的杰出人物如何獲得杰出表現,以及“刻意練習”法則在其中的作用。他是該領域世界頂級研究者之一。
書的引言列舉了莫扎特在音樂上的杰出表現,莫扎特是公認的音樂“天才”,當我們遇到一個如此非同凡響的人時,往往自然而然地認為,這個人生來就比別人優秀。我們經常說,“他真的很有天賦”,或者“他是真正的天才”。
但現實的確如此嗎?作者告訴我們,“天才”是訓練的產物。為什么有些人對他們所做的事情如此擅長,擅長到令人不可思議的地步?作者從數十年的研究中總結出:
不論基因遺傳可能在“天才”取得的成就中發揮著什么作用,他們和我們一樣,大腦和身體都具有適用能力,只是比我們更多地利用了這種能力而已。
作者列舉了雷·阿倫(RayAllen)的例子。雷·阿倫曾十次入選NBA全明星陣容、聯盟歷史上最偉大三分射手。當有評論說雷·阿倫的三分是源于天賦的時候,雷·阿倫并不贊同。他說,“我和身邊的許多人圍繞這個話題爭論過。當人們說,上帝賜予我杰出的稟賦,讓我在比賽中完成漂亮的三分跳投時,那真是氣死我了。我告訴這些人,‘不要低估我每天付出的巨大努力。’不是一天兩天,是每一天。問一問我曾經的隊友,哪個人在訓練投籃的時候最為刻苦。回到西雅圖和密爾沃基,問一問那些球員們。他們的回答一定是我。”
根據雷·阿倫高中籃球隊的教練介紹,雷·阿倫在高中時代的跳投,并不比其他隊友更出色;事實上,他的表現還很差。但他不向命運低頭,而是掌控著自己的命運,一直在心無旁騖地刻苦訓練。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將自己的三分跳投訓練得如此嫻熟自然,動作優美,以至于人們以為他天生就是個杰出的三分射手。他只是利用了他的天才,他真正的天才。
說了那么多,什么是“刻意練習”呢?
什么是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與其他類型的有目的的練習在兩個重要的方面存在差別。首先,它需要一個已經得到合理發展的行業或者領域,其次,需要一位能夠布置練習作業的導師。
為了說明這個概念,作者歸納了刻意練習的特點:
1.制定訓練方案。擁有一套有杰出的的導師或教練設計和監督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案。
2.走出舒適區。持續不斷的嘗試那些剛好超出自己當前能力范圍的事,并付出最大限度的努力。
3.達成特定目標。通過前期制定的計劃,讓進步能夠看得見。
4.有意而為。不僅簡單遵照導師或者教練的指導,必須自我主動的調整以控制練習的節奏。
5.大量的反饋。除了早期來自導師或者教練的反饋之外,還要學會自己發現錯誤并作出相應的調整。
6.有效的心里表征。心里表征能監測人們在練習和工作中做的如何,表明的是做某事的正確的方法。
7.針對性的提高。通過關注那些過去已經獲得的技能,這這些技能的某些特定的方面,有針對性的得到提高這些方面的熟練度。
書中的前三章,主要介紹了本書描述莫扎特、榊原彩子的研究對象以及雷·阿倫等人共同擁有的才華,也就是說:通過正確的訓練與練習進行創造的能力。這種能力與才華,只有通過利用人類的大腦與身體不可思議的適應能力,才可能擁有。此外,本書還闡述了這樣一個觀點:為了提高人們在選擇的行業或領域中的表現和水平,每一個人能以怎樣的方式將其才能發揮出來。第四章,作者正式提出了本書的核心概念。作者發現,不論在什么行業或領域,提高技能與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則,他將這種通用方法命名為“刻意練習”。
對于在任何行業或領域中希望提升自己的每個人,刻意練習是黃金標準,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強大的學習方法。
本書最廣泛的意義在于,它介紹了一種關于人類潛力的新思考方式,提醒著我們:我們擁有更大的力量來掌控自己的人生,但我們以前卻從來沒有意識到。
作者提供給我們一個思考的角度:
假設你想去爬山,你不確定你想爬多高,山路看起來蜿蜒曲折,令人望而生畏,但你知道,你想比現在所處的位置爬得更高一些。你可以簡單地選擇一條看起來很有希望的路徑,并期望是最好的,但你可能走不了很遠。或者,你可以依靠一個曾登上過頂峰、并了解最佳路線的向導,不論你決定自己要爬多高,這會保證你以最有效的方式登山。這種最佳的方法就是刻意練習,而本書就是你的向導。本書將向你顯示登上巔峰的路徑;至于在那條路徑上能走多遠,則取決于你自己。
10000小時定律
如何習得專業技能,沒有人能否認熟能生巧的意義。生性懶惰的我們總在尋找借口,試圖回避練習。有一天,暢銷書《異類》作者格拉德威爾告訴你:“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只要經過1萬小時的錘煉,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
只要練習1萬小時,就有了成為領域內領先者的希望,無論天賦、無論出身。你是不是怦然心動—平凡的人生終于可以開始逆襲:立即購買格拉德威爾的圖書,并且報名參加各類1萬小時練習小組。
然而,真相是,從來不存在1萬小時定律,它僅僅是暢銷書作家對心理科學研究的一次不太嚴謹的演繹而已。
10000小時定律的問題
首先,不同專業領域的技能習得時間與練習時間并不存在一個1萬小時的最低閾值。例如,優秀專業演員的專業技能習得往往是 3500 小時;記憶類專家技能的習得也并不需要1萬小時,而是數百小時。
Hacker News網站的讀者們已經整理出的證據表明,不少互聯網公司創始人專業技能的習得同樣不是1萬小時。在本書中,艾利克森使用的數據也非1萬小時定律,從事音樂教育的學生在18歲之前,花在小提琴上的訓練時間平均為3420小時,而優異的小提琴學生平均練習了5301小時,最杰出的小提琴學生則平均練習了7401小時。
其次,成功與練習時間并不完全成正比,天賦雖然在其中不起決定性作用,卻也會是一大影響因子。如心理學家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指出,優秀科學家的平均智商在125以上。同樣,1997 年一篇研究報告表明,醫生、律師、會計的智商多數位于中上水平。一些體育項目更是會對身高和身材有要求,這類身體特點上的差異,更不是時間和簡單的練習可以彌補的。
再次,練習的成果并不與時間呈正相關,這一點,也取決于練習方法。艾利克森就在書中舉到很多例子,我們身邊也不乏一些看似努力、其實沒有成就的人。練習時,我們是采取階段性進步,隨時間和效果調整策略,有針對性和技巧性,還是機械地每日花上幾小時,只為達成“1萬”這個目標,卻始終沒能發現更為有效的訓練方法,不能辨別并彌補練習中的漏洞,以取得進步?其間的差別,最終便是“高級新手”、勝任者和專家的區別。
最后,駁斥1萬小時定律可以玩一個巧妙的思想游戲,這就是古希臘哲學家歐布里德(Eubulides)提出的沙堆悖論(Sorites paradox):
1粒沙子不是堆。如果1粒沙子不是堆,那么2粒沙子也不是堆;如果2粒沙子不是堆,那么3粒沙子也不是堆;以此類推,9999粒沙子也不是堆;因此,1萬粒沙子還不是堆。
“破解”沙堆悖論時,我們經常不得不設定一個固定的邊界。如果我們說“1萬粒沙粒是一堆沙”,那么少于1萬粒沙粒組成的就不能稱之為一堆沙。那么這樣區分9999粒沙和10 001粒沙就有點不合理。這樣不得不設定一個可變的邊界,但是這個邊界是多少呢?我們現在并不知道。那么最初設定的“1萬粒沙粒是一堆沙”作為知識的價值就被削減了。
同樣,在沙堆悖論的視野下,1萬小時定律的價值也就這樣被消解了。正如真實的心理科學研究表明,成為專家的時間往往隨著不同的專業技能領域而變化。
同時,吳軍老師在他的專欄里也談了他對10000小時定律的看法,吳軍老師說,若有人簡單的認為自己在一個領域做夠1萬小時的時候就能出類拔萃,那就大錯特錯了。吳軍老師也談了對個問題上的理解存在四個誤區和用“三板斧”來破解這四個困境的執行方案,有興趣的小伙伴不妨到專欄中去了解一下,相信對你會有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