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練習”這個概念近兩年很流行。寫作老師說:“要想寫出好文章就要刻意練習”;羽毛球教練也說:“要想打好羽毛球要經過刻意練習?!?br>
可是怎樣才算“刻意練習”呢?
有意識地每天不斷重復練習就是刻意練習嗎?
作者告訴我們,不斷重復只是天真的練習,并不能帶來進步。
刻意練習有其衡量標準,比如有好導師、有目標、有反饋等等。
與標準相對照,大家是否一直在進行錯誤的刻意練習呢?
有人問是否只有有天賦的人或者小孩子才能通過刻意練習掌握一門技能或能力呢?
作者說: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所有人都可以通過刻意練習實現夢想。
所以這是一本寫給相信使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并愿意為此付出時間的人的成功秘笈。
下面將從三個方面來總結今天的閱讀內容。
一、一萬小時悖論
大家都聽過“一萬小時定律”:“只要經過一萬小時的錘煉,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保馈じ窭峦枴懂愵悺罚?。
很多人被這一定律所鼓舞,加入各種一萬小時練習組。
然而本書告訴我們:“從來不存在一萬小時定律,它僅僅是暢銷書作家對心理科學研究的一次不太嚴謹的演繹而已。”
首先,不同專業領域的技能習得和精通并不存在一萬小時的最低閾值。實驗證明如果想成為優秀的小提琴演奏家,練習7401個小時就可以,如果想成為優秀的圍棋家,則需要10年左右。
其次,成功和練習時長并完全不成正比,還要考慮先天因素的限制。比如體育項目對身體條件有要求,不符合要求的人并不能通過練習來彌補不足。
最后,練習成果與練習時長也并不完全正相關,還要考慮練習方法。比如用錯誤的方法練習瑜伽,練習的時間越長對身體造成的損傷越大,練習的人也并不會成為一名瑜伽大師。
二、“天才”是刻意練習的產物
當一個人在某一專業領域取得非凡的成就時,人們會稱贊他:“他真是個天才。”或者“他的天賦真高?!?/p>
真的有人天生比其他人優秀嗎?
莫扎特7歲時就可以演奏多種樂器,并能夠分辨各種樂器演奏的調子,時人驚嘆莫扎特是具有“完美音高”的天才。
而真相是什么呢?
莫扎特的父親列奧波爾得·莫扎特是一名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莫扎特4歲起就跟隨父親學習演奏樂器,經過了系統的、嚴格的訓練。所以莫扎特本人或許具有音樂上的天賦,但他所取得的成就與他獲得的專業訓練密不可分。
2014年,日本心理學家神原彩子對24個2-6歲的孩子進行了為期一年到一年半不等的音律培訓,發現經過專業訓練的孩子個個都能夠擁有“完美音高”。
只要使用正確的練習方法,人人都可以成為莫扎特。
三、有目的的練習
下面來做個實驗,請一個人以每秒1個數字的速度對你說出一串完全無規律的數字,試一試你能記住幾個?
一般人大概可以記住7-9個,記憶力更好的人大概可以記住11-12個,如果說有人可以記住82個數字,你相信嗎?
這是發生在卡耐基梅隆大學學生史蒂夫身上的真實案例,他之所以能瞬間記住如此大量的數字,是經過了為期兩年的刻意練習。
事實證明,在各個領域的杰出人物都經過了刻意練習。比如跳水皇后郭晶晶,從小學五年級開始練習跳水,經過16年的不懈努力與日復一日的艱苦訓練,才在各種國際大賽中摘得桂冠。
看到這里有人會問,說來說去都是時間在起作用,跟目的有什么關系呢?
那么再看一個問題,一個開了15年車的司機是否比開了5年車的司機更擅長開車呢?事實是,并不是。
為什么時間在這里不起作用了呢?因為他沒有帶著目的去練習開車技術,而是在掌握這項技術后進入“自動化”操作。
“有目的的練習”是時間與技術是否成正比的先決條件。
有目的的練習必須具備以下四個特點:
1、有定義明確的特定目標。比如“做運動”這個目標是不明確的,因為沒有指出做什么運動、怎么做以及做多少個,明確的目標是“做20個動作標準的俯臥撐”。
2、專注,練習時必須把注意力集中到練習的對象上。不能一邊看電視一邊做俯臥撐,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呼吸和核心部位,關注身體的每一個動作。
3、反饋,練習后需要及時反饋來辨別在哪些方面有不足,不足的原因。如果想知道自己的動作是否標準,可以在做俯臥撐時錄像,通過錄像進行反饋,如果不標準找到錯誤原因,如果找不到可以請教專業的健身教練,直至能夠做出標準的俯臥撐動作。
4、走出舒適區,這是刻意練習非常重要的一環。當做20個俯臥撐已經不成問題,開始嘗試做25個俯臥撐。如果不強迫自己走出舒適區,將永遠無法進步。
總結一下,《刻意練習》在序言部分和第一章提出“一萬小時理論”是不準確的。沒有目標、沒有反饋,只是反復做某件事,是天真的練習而非刻意練習??桃饩毩暿怯心康牡木毩?。在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后,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刻意練習成為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