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磕2017最后99天】31/99
關鍵詞:練習、天才、專注、方法
今日閱讀:《刻意練習》引言-第一章 P001~P046
今天很湊巧,看了部分《刻意練習》,書中一開篇就提到了“一萬小時定律”的問題,這條定律有什么問題呢?
1、不同專業領域的技能習得時間與練習時間并不存在一個1萬小時的最低閾值;2、練習的成果并不與時間成正相關,這一點也取決于練習的方法;3、一萬小時定律可以用古希臘哲學家歐布里德提出的“沙堆悖論”來破解。
什么叫沙堆?
也就是說,1粒沙子不是堆,那么2粒沙子、三粒沙子也都不是堆,以此類推…9999粒沙子也不是沙堆,因此10000粒沙子還不是堆。
那這么推斷,10000粒沙子是一堆沙就直接被破解了。
那么一萬小時定律的價值也是同樣的被消減了
其實,這兒想說的是,沒有一萬小時,我們也是可以獲得專業水準的。但是,是需要刻意練習的。
刻意練習的本質是什么呢?那就是“長時工作記憶”,這正是區分卓越者與一般人的一個重要能力,它才是刻意練習的指向與本質。
刻意練習的任務難度要適中,能收到反饋、有足夠的次數重復練習,并且學習者能夠糾正自己的錯誤。我們在培養自己長時工作記憶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賦予意義,精細編碼。也就是說在儲存信息的時候,要有意識地采取元認知的各項加工策略。
2、提取結構或模式,用更好的方式儲存。
3、加快速度增加練習的連接。
刻意練習,它作為一種學習的方式,怎樣練習才會更有效呢?那就是“在情境中”學習,而并非獨自練習:1、找到學習共同體,有效的學習不是閉門造車,而是找到屬于自己的學習小團體。
2、隱性知識顯性化,也就是將那些使人們有能力利用概念事實以及程序來解決現實問題的知識。
3、模仿榜樣,模仿現實生活中的導師和網上的導師。
4、培養多樣性,在多種不同的情境中實踐,以增加應用范圍。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天才,都有與生俱來的才能,通過適當的方法,我們也可以充分的利用才能并且獲得卓越。舉個例子:莫扎特被稱為“完美音高”的音樂天才,其實更多的是源于他在七歲以前獲得的刻意練習。
“完美音高”并不是一種天才,而是只要經過適度的接觸和訓練就能獲得;幾乎人人都可以培養和發展的能力;發展出完美音高的能力反倒是一種才華。
有一位日本心理學家榊原彩子通過研究解釋了莫扎特是如何培養和提升完美音高的。
是因為他的大腦通過發展特定的、能夠擁有完美音高的回路,對音樂訓練作出響應。
在這個研究中也發現了,當孩子過了6歲以后,大腦的適應能力就會消失,也就是說年輕人的大腦和身體的適應能力比成年人更強。
在我們整個成年時期,身體和大腦依然都保留著極大的適應能力,這種適應能力使得成年人甚至老年人也可以通過正確的訓練,培養各種新的能力。所以,我們現在可以看到有很多大器晚成的畫家、音樂家,包括退休以后習得某類藝術能力而獲得崇高造詣的大家,比比皆是。
這本書簡而言之想告訴我們的就是:通過正確的訓練與練習進行創造的能力,這種能力與才華只有通過利用人類的大腦與身體不可思議的適應能力才能擁有。
其實我們人類擁有更大的力量來掌控自己的人生,但我們以前卻從來沒有意識到。
我們的大腦是可以適應的,而訓練可以創造一些我們以前并未擁有的技能。
因為如今的學習變成了一種創造能力的方式,而不是使人們能學會充分利用他們內在才華。也就是說,學習不再是挖掘某個人潛力的方式,而是開發一種潛力的方式,我們可以創造自己的潛力。
今日筆記最后,提煉刻意練習的四個特點:有目的的練習需要具有定義明確的特定目標,有效引導練習有目的的練習是專注的,有目的的練習需要及時反饋,以辨別自己的不足自己為何存在不足有目的的練習需要走出舒適區,這是逾越障礙的隱藏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