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期待著改變,每到年終歲末,都會看到無數人許下新的一年里有所改變的諾言:
改變當下的境況,跳槽換個新工作
擺脫獨身的狀態,找個合適的結婚
完成自己前年制定、去年就應完成的目標
開始新一輪的減肥
學會游泳/騎自行車/彈尤克里里
……
無數人提出各種“我想要……”,然后呢?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這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情況,我們總是有很多很多的想法,卻沒有哪個想法最終落實到行動上來,其原因當然是多種多樣:
- 有的是惰性使然
- 有的是因為拖延
- 有的是不知道如何分解
- 也有的抱怨自己意志力不夠堅定
日本行為科學管理研究所所長石田淳一最近一本著作由后浪出版社在國內出版,書名叫做《從行動開始》,強調職場中人有想法,不如會行動。
何為行動科學管理
石田淳一把科學分析人類行為的行為分析學和行為心理學糅合在一起,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行為科學管理”系統,經過實踐和應用,目前被包括美國太空總署、波音公司在內的六百多家公司采用,這一個成績是驚人的。因為這似乎意味著成千上萬的職場人士因此而受惠。
所謂“行為科學管理”,其實是一套系統的落實個人行動的方法論。最早源于美國研究人員提出的理論,原理來自美國心理學家博爾赫斯·佛雷德利克·斯金納提出“行動分析學”,簡單說就是:
排除一切抽象的概念和無法測量的因素,只以“行動”作為一切判斷的標準
這個理論中,一切結果都是行動的積累,好的結果是好的行動不斷重復帶來的,而不斷重復壞的行動只能帶來壞的結果。作為心理學一個分支的行動分析學,真的是只針對行動本身進行分析,把“意志”和“認知”都作為行動的一部分,用其他行動促進或者改變。
基于這個理論,結合行為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石田淳一建立這個“行為科學管理系統”,徹底的分解行動法則,讓每個人都能理解并完成目標。因為客觀可推廣,所以受到世人廣泛關注。
結果導向的行動科學管理
本書使用了大量的篇幅強調“你之所以難以改變的原因”,從行動科學管理的角度看來,那些意志、性格、態度、積極思考等等因素都是沒有必要考慮在內的,因為行動科學管理關注的唯有行動,注重用數值進行衡量,結果和行動明確可見。
從本質上說,別人關注的是你的行動,你行動后的結果,而不是你的意志或其他因素。因此,你應該展示給別人的,也是你的行動以及行動后取得的成果。
因此,行動科學管理術有一個“ABC模型”來解釋人的行動和結果的關系:
- A=Antecedent(前提條件)。指的是引發行動的環境。
- B=Behavior(行動)。在環境下采取的行動。
- C=Consequence(結果)。因為行動產生的結果。
哪些行動算得上科學行動
有人嘲笑“科學行動管理術”說:
只管低頭拉車,絕不抬頭看路……
其實,“看路”和“拉車”都是行動,科學行動整理術反對的,其實是那種只想不做。當然,做也不一定是科學行動,因為科學行動必須符合“MORS法則”,所謂MORS法則,則是包含下面四個要素的行動:
- Measured可測評的
- Observable可觀察的
- Reliable可信任的
- Specific可明確化的
只有當行動符合這個“MORS法則”時,人們才會清楚“應該如何去行動”,這才是科學行動管理技術的精要所在。
正如本書所介紹的那樣:如果真的想要改變自己的人生,實現自己的目標,一味抱怨自己意志力不夠堅定,或者歸咎客觀環境及他人因素等等,都是不可取的,從心理學角度看,我們對自我認識存在太多認知偏差,最靠得住的判斷標準應該是我們采取了什么樣子的行動,這種行動直接導致了哪些成果。用自我管理科學的規劃自己的具體行動,才會有效的規劃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