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書柜滿了,我們的衣柜滿了,我們的相機滿了,可其他地方都沒滿,該滿的地方都沒滿......
我們都走的太快了,以至于忘了當初為何出發(fā)。
我們都太急了,以至于沒弄清事情真相就轉發(fā)朋友圈了。
1、“小目標”:一個億
前段時間被王健林和他一個億的“小目標”刷屏了,一時間大家紛紛表示,“老王你這可是拉仇恨啊,你有考慮過普通大眾的感受嗎?”、”我終于明白了為何我賺不到這么多錢了,原來是我目標定的太小了啊”......
于是,大家紛紛秀出自己的“小目標”:先買個把兒套別墅住住、先考個哈佛玩玩,更有女生高調宣誓要先陪薛之謙睡一覺,我暈,這女生,你有考慮過隔壁老王的感受么?
其實,事情真相并非如此,只是大家都太急著秀自己的“小目標”,卻沒有把魯豫采訪王健林的視頻看個明白。那么,事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采訪中,王健林談到好多學生都說自己己想當首富,于是王健林便建議他們可以先給自己定個能達到的小目標,“比方說我先掙它一個億”,對于一個想成為首富的人而言,一億的小目標很浮夸嗎?
如果你我的目標不是成為首富,那么這句話跟我們壓根沒半毛錢的關系,可我們大多數(shù)人卻一廂情愿的以為王健林口中的先賺一個億的“小目標”是為我們定的。
這個浮躁的社會,大家還沒把事情搞清楚就急于發(fā)表評論,急于收獲往往失去的更多。
2、楊絳先生,他Or她?
楊絳先生去世之前便提及,“如果去世,則不想成為新聞,不想被打擾”。可媒體卻紛紛大幅報道,廣大群眾也慷慨接過接力棒紛紛對逝者表示遺憾與尊敬之情,更有甚者從未了解楊絳,從未閱讀過老先生的作品,就膽敢錯誤地稱老先生為“他”。
這讓我想起了科比退役時,偽球迷們的丑態(tài):科比要退出了,哎,再也聽不了他的歌了......
不論你是否相信,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會嚴重降低,為了獲得那虛偽的認同感,個體愿意拋棄是非,用廉價的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貴重的歸屬感。
也許你會質疑,群體智商真有那么低嗎?
1+1>2的不等式的關系相信大家都有聽過,并有不少數(shù)的人有想過去證明它,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在我看來也并不能推而廣之,在一定程度上,就某些現(xiàn)象而言,群體追求和相信的并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他們只是盲從,只是一昧的偏執(zhí)與狂熱。
前段時間讀了吳曉波老師推薦的魯格?肇嘉寫的《偏執(zhí)狂:“瘋子”創(chuàng)造歷史》一書,文中有一段話愿同大家分享:
如果被詢問的話,偏執(zhí)狂能夠提供詳細的信息——如果他認為自己能夠說服自己的對話者。然而經(jīng)常是,他僅僅婉轉地提到:他“知道真相”,他進行暗示......一點一點地,他失去自己的感受......
3、南昌——艾滋病高發(fā)地?
去年開學伊始,一條類似的艾滋病泛濫的新聞被廣大家長們看到了,這不,我一個同學去年就接到他爸媽打來的電話,勸他不要在外面亂來,要懂得節(jié)制,哈哈哈,我同學接完電話之后頓時懵圈了。
今年,南昌艾滋病高發(fā)的新聞一出,同樣把大家嚇壞了,尤其在南昌讀書的小伙伴們,恐怕你們應該也接到過爸媽的質問與關切電話吧?
在我看來,新聞本身的真實性有待考量,我不知道其數(shù)據(jù)是怎樣獲得了,尤其是男男同性傳播一說,莫非別人得了艾滋病還會告訴你自己是gay?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未對此進行過研究的我只是對新聞本身真實性提出質疑而已。
接受過多年中國教育的我們其實都應該懂得其實質無非是恐嚇式教育,開學了,又到了交配的季節(jié),于是乎弄一堆數(shù)據(jù)來嚇嚇大家,或說給大家一個提醒,萬事得以安全為主!
這自然可以理解,可是,在南昌讀書的小伙伴遭人調笑,南昌這座英雄城今后被無數(shù)人戴有色眼鏡看待,這背后的責任誰又能夠承擔的起?
也許你會覺得我有點大驚小怪了,沒錯,無數(shù)記者也是這樣認為的,無數(shù)以惡語相向的人也是這樣認為的,然而,大家都以為記者只會報道事實,那個對自己最親近的朋友與親人惡語相向的人也總以為自己隨口說說的不至于很嚴重吧!
然而,殊不知,人言可畏,有些話是永遠都不應該說出口的!因為,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得住,我們逞一時之快的一句狠話,可能就真的會成為我們今生最痛的遺憾!
后記:
如果我們遇事能更加理智點,
如果我們能夠先把事情弄明白后再發(fā)表評論,
如果我們能夠更加冷靜一點,不該說的話便吞咽下去,
那么我們也就不至于為了那暫時“得到的”而錯過事情的真相,錯過人本該有的理性和思辨能力,甚至錯過我們生命中的某個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