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本人閱讀這本書所做的框架和核心內容筆記,目的有兩個。第一加強閱讀的時候理解與吸收,第二方便復習的時候回憶。你想通過看筆記而不讀書,是不行的。這個筆記只是在你沒有讀本書之前,給你一些信息幫你判斷你是否需要分析閱讀本書。
一、難以改變的原因
1、意志與行動的關系
為什么人們不能依循自己的內心想法來管理自己?
為什么不能減肥成功,為什么不能戒煙成功,為什么不能看完一本書?
你是否認為失敗是由于自己的意志力薄弱造成的呢?如果你真的這么想,那么我告訴你,這種想法本身就是阻礙你改變人生的最大敵人。
人類的天性就有惰性,不承認自己的惰性而要依靠抽象的意志力來管理自己,一方面給自己帶來心理上莫大的痛苦,另一方面對于你實際改變,沒有任何幫助。
能夠導出結果的只有行動,不管你有多么堅強的意志力,如果沒有行動任然不會產生任何結果。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聽到知識無用論的說法,因為知識也是抽象概念,無法把知識應用到行動中,就沒有任何改變。
2、行動科學管理術
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了行動分析學,只以行動作為一切判斷的標準。1960年代,美國政府和企業廣泛接受了這套理論,并形成了“行動科學管理術”。
核心理念是:一切結果都是行動的積累,行動是受結果影響的。好的結果是好的行動不斷重復帶來的,壞的結果是壞的行動不斷重復帶來的。
石田淳在《從行動開始》一書中,提到了一個方法:行動科學管理術。其原理來自行動分析學。簡單的說,就是排除一切抽象的概念和無法測量的因素,只以行動作為一切判斷的標準。
行動科學管理術所針對的內容必須都有科學依據,而且必須能夠用數值來進行衡量。也就是結果和行動都是明確可見的、可衡量的。而意志、性格、心態等含糊不清的因素都被排除在外。
當我們說“那個人很努力”,“那個人很值得尊敬”的時候,究竟以什么為根據做出這種判斷的呢?是性格嗎?是態度嗎?都不是,是我們所能看到的行動。
一個人連續365天,每天寫文章,當我們知道這個行動和結果的時候,我們會說,他真努力,他的意志力真強。
也就是說,我們判斷的依據是他的行動,通過他的行動得出他是一個意志力堅強的人,繼而佩服他。
3、你之所以難以改變的原因
①行動是受結果影響的
想戒煙的人,總是覺得自己意志薄弱所以戒不了煙。但是之所以人們會吸煙,是因為他們知道吸引可以帶來“心情舒暢、精神放松”等讓他們覺得舒適的感覺。如果一吸煙,就嗓子疼、難以呼吸、惡心嘔吐等糟糕的感覺的話,他們自然不會吸煙了。
但是我們也知道,吸煙可能導致肺癌等嚴重的疾病,很多人也是為了避免出現這些結果才想戒煙。
這些不好的結果,并不是立即產生的,而且,也不是必然產生的。與很久之后不確定的結果相比,能夠立即得到的結果,對人的行為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明知道吃甜品會增加體重卻仍然打算吃甜品,也是因為同樣的理由。增加體重是幾天之后的事情,甚至有可能沒有增加的這么多。與之相比,美味的滿足感卻是立即而且確實能夠獲得的結果。
諾比爾經濟學獎得主,行為經濟學家卡內曼教授說過:“人類過于在意‘損失’,可能會舍棄獲得更大利益的機會而選擇眼前的利益”。他還指出,“人類在獲取利益的時候會規避風險,而在避免損失的時候卻甘愿冒險”。
對很多人來說,接受確定的損失是非常大的痛苦,獲得確定的利益則是非常開心的事情。因此在股票市場上,大部分股民多會采取“一直持有跌了的股票”和“立刻賣掉漲了的股票”的行為。
人類之所以不愿意接受確定的損失,是因為“不愿接受自己的失敗”。在行為經濟學中,將“已經支出且無法收回的費用”,成為沉默成本。
假如你從20多歲的時候,就以結婚為目的開始跟男/女朋友交往,雖然后來你隱約覺得對方有很多你接受不了的思想和行為,直到5年后,你才認清他/她的真面目。你本應該盡快的和他/她分手,卻會因為“不想浪費之前交往的時間和感情”而猶豫不決難以做出分手的決定。
行動科學管理術引入ABC模型來解釋行動與結果的關系。前提條件A引發行為B,這是必要的,但只有A,無法使行為B多次重復。但有了好的結果C,人們就會自發的重復行為B。所以,意志(A)是靠不住的,關鍵還是靠行動(B)。
當我們需要改變時,首先需要區分目標行為是需要增加的不足行為,還是需要減少的過剩行為。
過剩行為:吸煙、暴飲暴食等應該減少的,屬于過剩行為。
不足行為:跑步和讀書,明知道應該做好,但就是做不到的情況。
如果是需要克服過剩行為,我們可以采取的策略包括:一是消除產生目標行為的前提條件,二是使用替代行為,它能產生與過剩行為相同的結果,三是關注不行動帶來的好處,把它寫在紙上,反復閱讀。
如果是需要增加不足行為,我們可以采取的策略包括:一是增加產生目標行為的前提條件,二是增加及時的自我獎勵。
②認知偏差
當我們面對某個事實時并不會馬上接受它。每個人都會通過心理上的“偏見”對事實進行過濾后才開始接受它。
比如有個人在我們面前摔倒,就算這個人只是不小心摔倒,但看到這一情景的人卻會根據偏見做出這樣的判斷:
“看他那樣子,一定是個醉漢把?”
“大概是在想煩心事不小心摔倒把?”
“是不是失戀了?”
不管哪一種判斷,都是偏見。都是有色眼鏡看人所產生的結果。但是,我們都沒有覺察到自己帶著名為“偏見”的有色眼鏡。
再比如,你的同學與你在街上擦肩而過但卻沒有打招呼。明明那個人只是沒有注意到你而已。但是你心里卻會有“他是不是討厭我啊?我是不是得罪他了?”的想法。
大腦中這些與現實不符的認知被稱之為認知偏差。導致產生認知偏差的原因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思考方式:自動化思考,也叫做潛意識。
在我們的意識中,面對眼前發生的事情,會不斷產生與事情毫無關系的思考。據說每個人每天會出現700次自動思考,這些思考中,有些是清晰的,有些是模糊不清的。正是因為這種思考,使我們產生了認知偏差,從而陷入認知的誤區。
這種認知偏差, 常常會讓我們有“我被討厭了”“大家嘲笑我”“只是我運氣不好”“反正我不行”“我肯定又會失敗”等念頭。這一切并非事實,但你卻堅信這些都是事實,結果就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因此,當你想要實現某種目標,應該把焦點放在行動上。只有行動起來,才會發現自己好的地方和壞的地方,以及應該改善的地方。至于改善的方案是否有效,是需要通過行動來進行判斷的。
二、如何戒掉不良習慣
一個被認知偏差的臆想所束縛的人,在采取明確的行動之前,很容易產生許多亂七八糟的想法。然后他就會因為這些想法降低對自己的評價。
絕大多數人都能隱約覺察到自己的弱點和意識到有哪些阻礙自己行動的思維習慣。如果可能的話,我們都想改變這些不好的習慣。但是我們卻很難逃脫。之所以會出現這個情況,是因為我們想用意志來改變思考。這顯然是沒有用的,只能加重我們的認知偏差。
在《從行動開始》一書中,作者提出了一些身體行動的方法來克制認知偏差。這些方法并不是非做不可,每個人可以選擇適合自己而且自己感興趣的來做即可。
1、控制沖動的情緒
一個人情緒激動的時候,也會對自己的憤怒感到不滿,從而更加無法控制自己的感情。對于很容易沖動的人,應該先忍耐30秒。當你想著要怒吼爆發之前,只要忍耐30秒,那么事情將會變得完全不同。
導致我們產生負面情緒的原因大部分都是我們自己制造出來的。但是,當我們產生負面情緒時,經常會認為這是別人導致的。最能說明問題的負面情緒,就是憤怒。
“我明明都按照他說的做了”“公司的政策有問題”“怎么偏偏今天下雨了”……將憤怒的原因全部歸結于外在因素,如果放任不管的話,就像隨時會爆炸的炸彈一樣,稍有不慎,就會猛烈的爆發出來。
不在自己身上找憤怒的原因,只是一個勁兒的怪罪外因,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容易憤怒的人都是習慣于找外因的人,跟進一步說,越重視自己的人越容易憤怒。
如果你將自己憤怒的原因歸結于外在因素,那么就說明你被周圍的環境和他人的言行所左右了。掌握你人生方向盤的是別人,這可不是什么好事情。如果你不能憑借自己的行動來改變現狀,那么就無法從負面情緒中擺脫出來。
下面介紹2種幫助控制情緒的簡單對策。
①緊緊握住右手/左手
當你感到焦躁不安的時候,可以僅僅的握住右手/左手,只要這樣一個簡單動作就能奏效。這就像暗示自己不要沖動,保持冷靜一樣。
②數呼吸
在椅子上找一個舒服的姿勢坐下,讓身體徹底放松,緩緩地進行腹式呼吸。每次呼吸都數數,一直數到10。數呼吸的次數,就算浮現出雜念也不必在意。通過重復動作可以使你的身心恢復平靜。
2、逃避困難
面對現實時逃避困難的人,很難發現將來可能獲得的利益。逃避一時的困難,將來只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麻煩。雖然道理很簡單,但是很多人仍然會選擇眼前的安逸。就好像很多人明知道有重要的工作要做,卻還是把時間浪費在瀏覽網頁上一樣。
下面介紹2種對策,是許多運動員常用的,適合被負面思維所困擾的人。
①彈手上的皮筋
這是高爾夫選手常使用的減壓方法。在揮桿之前如果產生“自己可能打不進”的不安情緒,很有可能影響發揮,導致失敗。這種狀態成為“易普癥”,指的是因精神上的問題影響正常發揮的情況。
為了避免出現易普癥,選手會在手腕上套一根皮筋,一旦頭腦中出現負面情緒,就用手指抓起皮筋彈一下,讓思考回到現實。
②轉移皮筋
當頭腦中出現負面情緒的時候,將套在右手腕上的皮筋換到左手腕。一天下來,數一數左手腕的皮筋。這種方法的關鍵在于意識到“我竟然產生了這么多的負面思維”。
3、隨波逐流
很多人對有些事明明不喜歡,卻還是選擇隨波逐流,這究竟是為什么?其實,這也是一種認知偏差。這些人都被“如果拒絕別人的話會被討厭”“如果不聽話后果很嚴重”等與事實不符的想法所束縛。他們多度在意自己在別人眼中是什么樣的人,他們依靠外界對他們的反饋從而獲得認同感和安全感。
解決對策
①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思考
想象一下你信賴或者尊敬的人遇到這種情況會怎么辦,“他可能會毫不猶豫的拒絕別人把”。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可以幫助你看清問題的本質。
②聽喜歡的音樂
試著讓自己的身心沉浸在每秒的音樂之中。不要一邊做事一邊聽,而是完全集中精神去聽。我們可以利用音樂的力量來調整自己的心態。
4、沉迷某件事
酗酒、賭博、玩游戲……人類會沉迷于許多東西,不要以為這些情況都與你無關。為了做好一件事而依賴于另外一件事情的情況會使問題變得更加復雜。例如為了更好的進入工作狀態,選擇吸煙或者喝咖啡提神。
解決對策
①改變環境
如果你身邊有誘惑你的東西,那你肯定會忍不住去碰的。所以我們不能單靠意志來控制自己,而應該創造一個完全不同的環境,然自己就算想依賴那些東西也找不到他們。
②選擇耐力運動
重復同一種動作的長時間運動被稱為耐力運動。比如慢跑、游泳、自行車、競走,都是耐力運動,這類運動更容易讓人進入“空無”的狀態。放空自己,可以產生與冥想相似的效果,幫助你調整心態。
5、語言的問題
不安、猜疑等負面情緒,是由我們大腦中的自動化思考所引發的,是非理性思維的不斷強化。這時候我們往往會失去冷靜的判斷力,在面對重要的問題時做出錯誤的選擇。
我們之所以這么容易出現“認知偏差”的原因之一,是對語言過于敏感。正如自動化思考會在無意識中對我們的思考造成極大影響一樣,語言能夠引起更強的反應。
我們對無法理解的語言不會產生任何多余的想法,比如你聽不懂阿拉伯語,就算有人站在你面前用阿拉伯語罵你,你也不會有感覺。但是如果有人用你的母語和你說話,你肯定會對內容進行闡釋,即便說話的那個人或許并沒有其他的意思。
比如一個公司老板,看到復印紙沒有了,說了一句:“哎,復印紙沒有了?”,老板可能只是隨口一說,但是員工聽到了,可能會覺得是對自己工作不到位的責備。
當你在人際交往中受到刺激時,請冷靜地回想一下當時的狀況,試著分析當時對話的內容。如果將這些對話都寫到紙上閱讀一下,就會發現其實并沒有什么大不了的。自動化思考造成的妄想,經常會引發更大的問題。
6、沉默成本
沉沒成本是指由于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了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舉個例子,當你花了30元去看一場電影,一開始有點猶豫覺得電影可能不好看,當你看了30分鐘之后,你確定,這個電影很爛,但是你會因為已經支付了30元,而猶豫要不要繼續看下去。這里的30元就是沉默成本。它不會因為你繼續看或者離開而改變,但是它卻影響了你的決策。
經濟學上理性的決策是,離開電影院不看電影。因為如果你繼續看電影,不僅花費了30元,而且還另外搭上了你1個多小時的時間。
同樣的,對于已經發生的事情,我們稱之為過去,不管多么不愉快,它已經不是現實,如果你沉浸在過去的事情,無法跳出,相當于被不存在的東西給束縛住了。
所以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過去,而是應該放在現在和現實中,這樣才可以解決大多數問題。
7、關注現在,而不是過去的失敗
在我們的腦海中,每天會浮現出700次的自動化思考,幾乎都是負面信息,而我們經常會將負面信息放大。我們本可以因為自己做到某件事情而感到開心,但實際上總是因為那些做不到的事情來苛責自己。
想要改變卻總是改變不了的人,總是被自責的情緒困擾。但如果你能夠原諒自己,那么久毫不氣餒的進行多次挑戰和嘗試。
你可以選擇重新開始,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每次一開始都因為認知偏差,認為自己這次也不行。從而陷入惡性循環。學會放下已經發生的歷史,每次都是新的開始,這樣,你就可以進行良好的自我管理。
8、如何改變
想要改變自己順利的實現目標,我們應該怎么辦?
首先,必須認識到“自己的認知很容易出現偏差”。盡管我們無法完全消除大腦的自動思考,但如果能夠將認知偏差控制在最小,我們就能夠有巨大的變化。
當發生某件事情的時候,應該只講意識集中在眼前的事實上,排除多余的印象、思考、喜惡,只接受最真實的狀態。這種方法被稱為正念。
比如,你去銀行發現ATM機前有很多人排隊,那么你的認識應該只有“ATM機前排長隊了”這個事實。而不是出現“怎么這么多人,今天真倒霉。”“這個人怎么這么慢,急死了。”這些都是與事實不相符的多余的想法。
找出客觀原因,用正確的認知來應對,正念法是在認知行為療法的基礎上,將注意力集中在現在和現實之上,糾正認知偏差的方法。在美國,許多企業對員工進行自我管理培訓時,都會采用正念的方法。谷歌公司在2007年就引入了這一方法。
或許有人會覺得這是非常難的,但是實際上這非常簡單,因為我們只要不考慮事實以外的事情就好。
三、如何才能長久的做一件事
渴望幸福的人生,但因無法實現愿望而感到煩惱并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從一開始就認為“現在的自己還不行”。而且雖然說著想要改變,卻沒有一個具體的目標,因此處于空想和焦慮的狀態。
石田淳的行動科學管理術提出了如何才能長久的堅持做一件事的解決方案。
1、具體的目標
一個人之所以無法具體描述自己想要什么樣的人生,或許是因為他衡量的標準太過模糊,模糊的答案,造就了模糊的行動。這也印證了“說不出來做不到,說不清楚做不好”這句話。
一個人有沒有幸福感,不是因為沒有滿足某種條件,比如沒有錢、長得不好看等原因。而是因為他對幸福沒有具體的目標,只是模糊的抱有我要成功,我想賺很多錢的愿望而沒有具體的行動。
只有將愿望具體的描述出來,朝著一個明確的目標前進,才能夠因實現愿望而感到幸福。就像沒有設計圖就無法完成一棟建筑一樣,幸福的人生也需要相對具體的設計圖。而這個設計圖當然不能含糊不清,必須非常清晰明確。所以要養成習慣,拋開一切模糊不清的內容和概念。
人會在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做出模糊不清的判斷,并因此做很多無用功。比如我們開始做某件事時,往往會首先產生“努力去做”“總之加油”之類的想法。但是努力和加油是非常模糊不清的詞,沒有具體性。
行動科學管理術只承認符合MORS法則定義的行動。MORS法則包括以下4個要素。
①Measured(可測評):所謂“可測評”,顧名思義,就是可以測量、可評價的意思,換句話說,就是可以通過數值進行衡量的意思。
②Observable(可觀察):“可觀察”是指評價者可以分辨出行為主體是否在從事特定的行動。只有能夠觀察到的,才可以稱得上行為。
③Reliable(可信任):“可信任”是指行為的判斷標準具有唯一性,不管多少個人從多少個角度來看,得到結果都是相同的。
④Specific(明確化):“明確化”關注的焦點都是確切的因素,如“誰”采用了“何種方式”做了“什么事情”,而不管那些不明確的因素。
2、開始和堅持
為了達到目的,不可能只行動一次,而必須堅持下去才行。有些事情,開始很簡單,但堅持下來卻很難。誰都經歷過堅持不了半途而廢的情況。
行為科學管理術認為,無法取得理想結果的原因只有兩點:
1、不知道應該怎么做
2、雖然知道應該怎么做,但不知道如何堅持
關于第一點,在信息爆炸的如今,基本的方法實際上都是可以掌握的。關鍵在于第二點,很多人都不知道堅持的方法。
首先我們先來講一下如何開始行動,關鍵在于降低行動的難度。
比如為了健康而培養運動的習慣也是一樣,如果決定每天走路15分鐘,那會相對容易行動,但是如果決定每天跑步5公里,結果就不一樣了,你會給自己找各種理由來拖延行動的時間。
解決了開始行動,下一步就是堅持問題了,很多人做事情也容易開始,但是為什么無法堅持。其原因在于,沒有立即得到好的結果和反饋。如果運動結束, 體重馬上降了,那所有減肥的人都能堅持下去。
所以當人們發現能夠立即得到好結果的時候,就會積極主動的重復這一行動。所以給自己一些好的結果或者獎勵,可以刺激堅持。
為了讓堅持能夠持久,需要設計各種報酬和獎勵,當你堅持一段時間之后,就會產生我能做到的成就感,這才是最關鍵的,通過獎勵機制,培養做某件事的成就感,最終形成習慣。
3、行動從三開始
改變現在的自己,并不是讓你改變人格,而是努力讓現在的自己變得更加優秀。但改變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應該循序漸進。
行動科學管理術認為,培養新的習慣的時候,最多不要超過3個。這里的三,并不是絕對的,而是告訴我們要從少開始。采用這種方法的關鍵在于,從所完成的一件一件的小事中,我們會確實體會到我做到了的成就感。讓自己充分體會到成就感帶來的快樂,然自己感受自信。通過自己給予自己好的結果,讓下一次行動更加容易開始。
4、記錄行動
行動科學管理術中應用的最頻繁的工具就是行動列表。行動列表的作用在于確認自己的工作是否已經完成。把你每天要做的事情寫下來,每做完一項,打個勾表示完成。現在這類記錄工具很多,比如evernote、奇妙清單等。
5、化整為零
面對龐大的工作,不要總想著一下子做完,這樣只會給自己增添壓力。將龐大的工作化整為零,并且享受由此帶來的成就感才是上上之策。
將大任務分解為許多小任務,然后只將注意力集中在當天需要完成的任務上,就可以從多余的壓力中解放出來。
6、其他
制造好的環境。給自己提供好的裝備,找到志同道合、互相鼓勵的朋友,等等。
創造好的結果。對無法立刻得到結果的事情,要給自己準備一些獎勵。堅持一段時間后,就會產生“我也能夠做到”的成就感,本身就是巨大的報酬。
任何時候都可以改變。不要自暴自棄,要積極改變現狀。不過,改變自己并不意味著否定現在的自己,而是讓現在的自己得到成長。只有不討厭現在的自己,才能取進步。
每天記錄三件開心的事。無論事情的大小,具體記錄下事情的內容,都能夠從中獲得成就感,形成“今天是快樂的一天”的態度。
四、自我激勵和時間管理
1、如何處理壓力
很多人認為壓力與發生的事情有直接的聯系。但實際上并不是“發生事情-->產生壓力”,而是“發生事情-->個人認知-->產生壓力”,人類對所發生的事情的認知才是產生壓力的主要因素。如果認知出現偏差,即便只是一些無所謂的小事,也會產生多余的負面情緒,導致產生巨大的壓力。
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怎么做呢?正確的做法是“正確認識”發生的事情。遇到困難時,理性地分析造成困難的原因,尋找解決辦法,然后實踐這個方法。可以嘗試用下面的3種態度來思考。
1、不要沖動,保持理性
2、不要主觀,保持客觀
3、不要抽象,保持具體
遇到問題的時候,只要從當事人視角轉換到第三者視角,就能夠調整心態,明白現在應該做什么。
同時絕對不要忘記,你想要實現什么目標,你想要變成什么樣子,都是由現在的你決定的,而不是由世俗的價值觀和流行的標準決定的。如果你對自己的人生感到不滿意,是因為你沒有采取讓自己滿意的行動。
不要被他人的價值觀束縛,不要讓自己的人生變得復雜。你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是什么?你真正想要變成什么樣的人?這兩個簡單的問題才是最重要的。
2、自我激勵
“我大概做不到吧”“我可能會失敗”……一旦有這樣的想法,失敗的概率就會變大。因為你會被自己腦海中產生的負面情緒牽著走,很有可能會導致發揮失常。然后你會認為自己果然不行,結果會使你更加沒有自信,從而陷入惡性循環。
還有一種人,面對困難,會毫無依據的相信自己,感覺“自己能成功”,“總會有解決辦法的”,結果真的做到了。
這種能成功的感覺,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業術語叫做“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在你培養好的習慣和改變人生的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自我效能主要由以下4點產生:
1、自己成功的經歷:在此之前,有過相同或者相似的成功經歷。這是最有效的方法。通過小事來它是地積累經驗和自信。
2、替代性經歷:雖然自己沒有經歷過,但看別人成功,因此認為自己也能夠成功。這個方法關鍵在于認知事物的方法。如果你認為“怎么回事,那家伙也做到了”,那么只會降低你的自我效能,只有認為“他能做到,我也可以”的人,才能夠將其他人的成功經驗作為自己的成長素材。
3、語言說服:即便自己對行動的成功毫無自信,但是別人對你說“你能行”。同樣的需要正確的認知。有人聽到別人鼓勵,會產生自信,而有的人會因為認知偏差,產生悲觀和自虐的想法。
4、情緒和生理的變化:由成就感和喜悅導致生理狀態發生變化。將目標細化分解,減低難度,通過每一次小的喜悅和成就感,來激勵自己。
當你想要做什么的時候,可以利用上述4點來提高你的自我激勵能力。
3、時間管理
時間就是人生,在這一點上,人人平等。請將寶貴的時間都用在實現目標和讓自己變得更好上,但請千萬不要有“一分一秒都不能浪費”的執念,你絕對不能變成時間的奴隸。
我們既想達成目標,讓自己變得更好,又想最大限度的享受現在的快樂,關鍵在于這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
想要知道自己所花的時間是否值得,可以利用工具來幫助自己判斷。可以方便的記錄你支配的時間,幫助你客觀的把握自己使用時間的模式。
我的看法
石田淳的《從行動開始》這個本書,結構比較凌亂,核心問題就是就是兩個,第一個是提出了一個概念,認知偏差,詳細的描述了為什么會產生認知偏差,以及如何練習來修正認知偏差。第二個問題是關于行動的一些方法。包括目標管理、時間管理、心態管理幾個方面。
全書其實圍繞著這兩點,不斷通過各種生活化的案例,反復的講,所以全書讀下來,會有這個問題前面不是講過了嗎,怎么換個案例又來講的感覺。因此書的章節目錄分類不是特別合理。
從內容角度來說,讀起來比較輕松,每一小篇文章都不是很長,解決了各種小問題,案例寫的比較多,能夠讓人快速的理解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