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里約奧運激戰正酣,在電視機前和在社交媒體上刷屏的你,相信也和我一樣,被“洪荒女神”傅園慧和她所在的“泥石流”中國游泳隊圈了粉。 ?
先是8月7日女子100米仰泳預賽的采訪:
“沒保留了……我已經用盡洪荒之力了!”
再是8日的決賽中,傅園慧打破亞洲記錄并列第三摘得銅牌。當經記者提醒才得知自己取得如此成績后,她一臉懵X:
“第三?我不知道啊,那還是不錯的。我想說,以前的堅持和努力都沒有白費,已經超越了自己,我覺得還是挺好的。”
10日上午,“小鮮肉”寧澤濤在男子100米自由泳半決賽中獲得小組第6名從而無緣決賽。隨后的采訪中,寧澤濤坦然表示自己已經盡力了,并沒有“發揮失常”:
“我對自己非常滿意,非常開心,我也非常驕傲。”
昨天中午我在朋友圈里看到一則推送,盤點了運動員清流中的“泥石流”中國游泳隊:除了傅園慧和寧澤濤,另一個耿直boy、17歲的李朱濠從泳池上來就說:
“我不行了我要死了……200米蝶泳好像不太適合我。”
面對播放給全國人民看的采訪,他們都“耿直”的可怕,賽后感言脫離了“感謝國家、感謝人民”的套路,而是對自己做出了客觀自信的評價;傅園慧在被問到對第二天的決賽是否充滿希望時,也是大大咧咧一笑:
“沒有!我已經很滿意啦!”
02
為什么這股“泥石流”一夜之間俘獲了全國觀眾的心?除了國人對待體育賽事的心態已經“輕松”、不再“唯金牌論英雄”外,我想,這些年輕運動員的真性情、樂觀自信、對自己的客觀評價、對待失敗不氣餒不逃避的態度,才是吸引網友的根本原因吧:
1.他們夠真誠、“是人不是神”
---面對記者的鏡頭,沒有虛與委蛇的按照套路出牌回答問題,而是坦陳自己準備比賽時的艱辛、困苦和忐忑;
2.他們能客觀正確地認識到自己的實力
---被問到是否發揮不好、是否因為身體不適而影響成績后,寧澤濤大方回答:
“沒有,盡最大努力了,就是這個水平了。”
3.他們腳踏實地、懂得循序漸進---
由衷地為自己每一次微小的進步而滿足,得知自己打破亞洲紀錄后,傅園慧的欣慰與開心溢于言表,又貢獻了一組表情包。
4.他們樂觀自信,能夠跳出“別人的眼光”正確評價自己---
雖然并未如萬眾期望般摘得金牌,但他們紛紛表示“我對自己的表現很滿意”、“非常開心,非常滿意,確實挺不容易,一路走來,能夠站在奧運會的賽場上已經很榮幸和驕傲了。”
面對比賽結果時的風輕云淡,讓觀眾看到了來自他們內心深處的自信和滿足,也感受到了這些年輕人的人格魅力,這才是真正的“大家風范”,難怪他們一夜之間能圈粉無數,得到網友的力挺了。
03
“研究日本行為科學管理第一人”、行為科學管理研究所所長、美國行為分析學會會員石田淳在他的新書《從行動開始》中說:
“改變現在的自己,并不是從根本改變人格,而是努力讓現在的自己變得更加優秀。但改變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應該循序漸進……改變的關鍵在于,從所完成的一件小事中,確實地體會到‘我做到了’的成就感。充分地體會成就感所帶來的快樂,讓自己享受自信,從而更容易開始下一次行動。”
當我讀到這段話的時候,一下子就聯想到了前文所述的“泥石流”們的采訪回答。背負“為國爭光”的期望,他們必須在“更高、更快、更強”的奧運賽場上做到“更加優秀”;但他們深知,“改變不可能一蹴而就”,于是紛紛表示對目前已經取得的成績“很滿足”,體會到并享受“我做到了”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而不是令自己陷入“痛失決賽資格”、“只摘得銅牌”的遺憾;“明天的決賽”明天再說,重要的是“活在當下”和“把握今天”;作為90后的他們還那樣年輕,目前已經取得的“好的結果”,所以他們對自己給予“肯定和獎勵”,從而更容易“開始下一次的行動”,面對事業和生活中的下一個挑戰。
《從行動開始》是后浪出版集團最新推出的關于自我管理、提升行動能力的一本小書,書的作者石田淳除了是日本行為科學管理研究領域的翹楚外,還為包括美國太空總署和波音公司在內的600多家公司提供咨詢,有著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這本書即是向讀者介紹“在日本和美國廣受推崇的‘行動科學管理法’,啟發我們掌握行動的最基本法則,靈活有效地規劃自己的人生。”
如前文所述,如果從行為心理學角度分析,傅園慧和寧澤濤們的行為都極大程度上契合“行動科學管理法”的真諦。《論語·里仁》篇中有句話:“君子訥于言敏于行”,與抽象模糊的“宏偉計劃”相比,“有想法,不如會行動”,想要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每天實際進步一小步才是最重要的。
04
在信息爆炸的當今時代,各種關于“如何成功”、“如何加強自我管理”的說法眾說紛紜。與專注于靠“意志力”、“堅持不懈”達到理想人生狀態的說法所不同的是,《從行動開始》是從行為學和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如何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我們最常說“從現在開始”,那么,如何開始呢?且看“行為科學管理法”如何說:
在書的開篇作者即指出:
人類天生就有惰性,能夠導出結果的只有“行動”,與抽象的“意志”無關。能夠取得成就的人,都是能夠用行動來控制意志的人。如果你覺得自己“意志薄弱”,則可以通過各種有效的方法使自己行動“習慣化”,總之,只要實際行動起來,我們就能開始改變人生的第一步。
何為“行動科學管理術”?--一切結果都是行動的積累,好的結果是由好的行動不斷重復帶來的。
首先,作者運用行為心理學的理論分析了“行動”的重要性--與模糊不清的“抽象”目標相比,實際行動才是最重要的;其次,通過建立“ABC”模型,闡明行為和結果之間的重要性;第三,作者從“戒掉毀掉我們人生的小習慣”、“避開思維陷阱”、“養成良好的習慣”和“認同并認可自己”幾個專題入手,向讀者分享了如何使行為更加科學的方法和途徑。
“人最強大的敵人是自己”;高中寫作文的時候我們就會引用這句話了,可是,真正能做到嚴格自律的人卻寥寥無幾。還記得讀大學時候流傳于同學之間的一個笑話:“每學期都要立志于要背完四六級單詞手冊,但總是連首字母A的詞條都沒有背完……”
如果想要按照“行為科學管理術”的方法來改變這種狀態,首先我們必須正視自己的“惰性”;其次,我們必須明白“背完整本四六級單詞手冊”這樣的目標本身就因為過于“宏大”而毫無意義,對“行動”不具有指導性。科學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將目標修改成“每天背五個單詞”或其他科學合理且可衡量的目標,循序漸進,從而完成“背完整本單詞手冊”的目標。
“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這句話不僅是本書的靈魂和主題,在寫作風格上,作者也將這句話的精髓體現的淋漓盡致:在全書的六個大專題類目下,每個專題分為十多個小節,每小節字數都控制在千字左右,且都引入了真實權威的案例,表述精煉概括,用最簡要的語言向讀者闡明“行為科學管理術”的“奧義”所在。與幾十萬字的“大部頭”相比,這本書讀來令人感到輕松自然,在愉悅的閱讀體驗下就掌握了“行為科學管理術”。
閱讀的過程中,我做了很多筆記;其中,最喜歡的是下面一段話:
我們的人生就是無數個“今天”的累積。如果總是想著“今天的辛苦是為了將來的快樂”,那么不管多么努力都無法過上幸福的人生。只有讓每個“今天”都過得快樂,累積起來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所以,認為“今天是快樂的一天”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
只掌握“行動科學管理術”的概念和內涵卻不采取“行動”,那又有什么意義呢?“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者常立志”,
“從放下本書的瞬間開始行動吧!”
我看完了書,第一時間在鍵盤上敲出了這篇讀后感,并細化了每周讀完至少兩本書,且每看完一本書就必須寫一篇書評或讀后感的寫作計劃,你呢?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