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華使于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
子華使于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注釋】
1)? 子華:公西華。
2)? 粟:小米。
3)? 釜[fǔ]:古代容量單位,一釜約等于六斗四升。
4)? 庾[yǔ]:古代容量單位,一庾等于二斗四升。
5)? 秉[bǐng]:古代容量單位,一秉等于八百斗。
6)? 裘:皮衣。
7)? 周:救濟。
8)? 繼:增益,幫助。
【譯文】
公西華被派到齊國出使,冉求替公西華的母親找孔子請求一些糧食。孔子說:“給他六斗四升。”冉求請求增加一些。孔子說:“再給他二斗四升。”冉求最后給了他八十斛[hú]。孔子說:“公西赤去齊國,他坐著馬拉的車子,穿著暖和輕便的皮衣。我聽說,君子要周濟窮困的人,而不讓富有的人更加富有。”
【理解與思考】
在孔子的舉薦之下,他的弟子公西赤要奉旨出使齊國了。考慮到自己走后,家中老母無以為生;老師幫了自己這么大的忙,自己又不好再開口,公西赤便委托自己的師兄兼孔子的管家冉有向老師討要一些糧食,以備自己走后,老母所食用。 孔子聽了冉有的請求,就說:“那就給她滿滿一釜的小米子吧。”“公西赤要去很長的時間呢,老師您看是不是能再多給她一些?”“那就再給她添上一庾。”冉有還想再說什么,孔子卻把頭扭向一邊,閉目養神去了。冉有退出,心想:老師也有點太小氣了吧,人家公西赤這一走就是三年兩載不回來,就您給的那點小米子,夠吃幾天的,到時還不把人給餓死?于是就自作主張,給了公西赤八十石小米。 孔子后來知道了這件事,既沒有懷疑冉有假公濟私,也沒有批語他自作主張,而是語重心長地對冉有說:“公西赤這次出使齊國,乘的是肥馬拉的香車,穿的是輕暖的皮裘,雍容華貴。這是一個肥差,他到任之后,一定有能力使他的母親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的。咱們家中存的糧食的確不少,但是好鋼要用在刀刃上,那些糧食是用來周濟人們急需,而不是給富人富上添富的。如果我們用這幾十石小米子來救濟窮人,那將會有多少人從中受益呢?” 冉有聽罷老師教誨,佩服的五體投地:在自己的心目中,有的只是同門師弟,而在老師的眼中看到的則是全天下的百姓啊!
孔子主張“君子周急不濟富”,這是從儒家“仁愛”思想出發的。孔子的“愛人”學說,并不是只愛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但他認為,君子幫助他人的時候,應當“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