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p>
思無邪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注釋】
1)? 聚斂:積聚和收集錢財,即搜刮。
2)? 附益:增加。
3)? 鳴鼓:擊鼓,指大張旗鼓的意思。
4)? 攻:聲討。
【譯文】
季氏比周公還富,冉求還幫助他搜刮,增加他的財富??鬃诱f:“冉求不是我的學生,你們可以大張旗鼓地攻擊他!”
【理解與思考】
孔子為什么批評冉求呢?因為季氏的做法破壞了殷商以來的舊有禮治,“季氏富于周公”魯國是周公的封地,那就是指季氏富可敵國,在孔子那個時代,私人財產是不能多于王室財產的,不然就會違背“禮”。“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冉求作為季氏的大臣,不但不勸阻他,還幫著季氏聚斂財富,所以引起了孔子的不滿。那么孔子生氣了后果很嚴重!說:“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這就可以想象孔子但是氣的渾身發抖撅著胡子說狠話的樣子,“我沒有這樣的徒弟,你們都去抨擊他這種沒有禮數的人,用什么手段都可以,什么登報啊、廣播呀、互聯網什么的,不用給我面子。”
其實孔子也是很欣賞冉有的,再怎么說也是自己的高足,《論語·雍也》曾記載季康子問孔子子路、子貢、冉求是否可以從政,孔子回答說三人皆可從政,但孔于卻分別道出三人之優點各不相同:“由(子路)也果”、“賜(子貢)也達”、“求(冉求)也藝”。在《論語·先進》篇里,孔子更是將冉求列為“政事”的代表。孔子如此嚴厲的批評冉求,那也是是為了匡正他的過錯。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嘛,看來夫子對學生的教育方法還是多了去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