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魚兒想說的:各種文化作品傳遞出來信息都是藝術放大的,真實的生活就是整理那一地雞毛。這一章讓我們反思之前都受到了哪些錯誤觀念的影響,導致我們內心的落差從而引發爭吵,也讓我們深入思考爭吵事件背后的觀念邏輯。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
第3章 沒有一勞永逸的幸福,讓童話成為過去
愛情的神話都錯得離譜。它們建立在一種強大的文化觀念之上,而這種文化深深扎根于我們的潛意識里,影響著我們與伴侶的關系。我們發現自己的生活與童話故事截然不同、潛意識中的美妙期望破滅時,便會感到失望、痛苦、憤怒、絕望,進而產生各種爭吵。
何況,影響我們的還不僅有童話故事。影視劇、心理學概念、流行歌曲、言情小說等各種文化元素,都像炮火般沖擊著我們,接連不斷地造成或加深了關于愛情的各種誤解。
浪漫故事一遍遍在我們眼前上演。所有這些,外加相互矛盾的專業建議、老人們口口相傳的故事以及現實生活中的不良示例,都向我們灌輸了錯誤的信息,提供了錯誤的指引,有些甚至是明晃晃的謊言。
親密關系的真相
計算你選“是”的數量。如果你選擇了“是”,就說明你受到了錯誤觀念的影響。這些都是對親密關系的常見誤解,它們妨礙了你們加深關系,讓你們無法擁有長久、滿足、充實、親密的關系。你的選擇中,“是”相對“否”的比例越高,誤解就越多。繼續讀下去,你會明白長久而充實的感情究竟是什么樣的。
關于愛情的迷思
永遠不要低估迷思的力量,它們足以摧毀一段感情。很多迷思屬于滲透進社會文化、已經被浪漫化的潛在信念,它們通過童謠、童話、電影和其他小說代代相傳,雖然大錯特錯,但在普羅大眾的潛意識中根深蒂固。研究表明,在78%的受訪者的愛情觀中,存在著灰姑娘和類似童話故事的因素,這會導致他們產生不必要的幻滅感和焦慮,甚至會破壞他們的關系。
而那些普通的迷思可能不像源自文化的信念那樣,會在我們的潛意識中發揮重大影響,但它們同樣不容小覷。這些觀念偽裝成真理,通過各種方式影響著我們在親密關系中的行為和表現。
上述二者都是幸福關系的障礙,它們會導致我們在關系中犯錯,比如回避潛在的有意義沖突(“我覺得吵架不好,我們應該和睦相處”)。它們還可能讓我們發生破壞關系的爭吵,卻無法解決問題,一味覺得是這段關系或對方身上存在問題(“我沒錯,是她不對”)。只有在認識到這些觀念的錯誤性并消除這些誤解之后,我們才能行之有效地合理爭吵。
我們應該注意到,我們堅持不懈地追求著老舊的關系模式,于是,一對對滿懷希望的伴侶愛上彼此,但只有極少數人能夠擁有幸福的結局。這種模式的問題在哪里呢?我們試圖去實現一種理想中的關系,但這不僅不可取,而且完全不可能!“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暗含著一層意思,即以一種不受任何檢驗、不經過大腦、始終維持原狀的方式生活。
如果“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就不能再出現任何困難時刻。這種認知促使我們回避問題,以防止煩惱和矛盾的出現。我們還擔心,出現爭吵就意味著我們的選擇是錯誤的。我們試圖活在理想的狀態中,不愿置身混亂的感情里,可后者才是充實的現實生活。我們避免爭吵,變得謹慎、不坦誠甚至互相欺騙。我們在表達時有所隱瞞,覺得這樣就能保持“友好”。而一旦我們不再那么“友好”,和平的假象被打破,我們就不知道該如何有效地進行爭吵。如果我們真的開始爭吵,這些過程中常常會有一種揮之不去的絕望感。我們擔心,自己是不是犯了個錯誤,跟錯誤的人建立了關系,或者更糟,跟一個怪物在一起了。這種“從此過上了幸福生活”的假想會讓我們幻想出一種不真實的膚淺關系,而當現實的日常生活跟我們幻想中的情景不相符時,我們就會產生憤怒和心痛的感覺。這些美夢和幻想扼殺了我們的關系,導致沖突無法得到解決,幻想破滅,甚至讓我們走向分手的結局。
如果你們的爭吵只停留在表面,矛盾將無法得到解決。想想看,我們有多少次震驚地聽到所謂“模范伴侶”分手的消息。他們表面看起來很好,但根本性的問題從未得到解決。
你相信過的童話、迷思與錯誤觀念
你是否對這種無言的爭吵感到熟悉?
你是否也確信,你的伴侶和戀愛初期的他/她相比仿佛變了一個人?
你是否覺得自己與伴侶漸行漸遠,越來越像陌生人?
你是否在內心感到怒不可遏,卻試圖保持冷靜,希望你們的關系能在一定程度上回歸“正常”?
如果是的話,你很可能在隱藏自己的不安情緒,逃避沖突,或者已經有了一些消極的攻擊行為,比如“有話不說”型爭吵。
錯誤觀念無關大小
很多錯誤觀念都會使我們在爭吵中偏離正軌,導致我們對自己的關系越來越不滿意。
這些誤區讓我們對親密關系產生了不現實甚至有害的期望,并使得我們無法掌握獲得幸福的技巧。基于這些觀念,我們不是選擇回避沖突,就是會沉溺于永遠無法真正解決問題的爭吵或冷戰,這些源于錯誤觀念的處理方法對感情有害無益。
我們爭吵的本質通常不是讓我們爭執不下的那個話題。你必須先了解這一點,然后才能明確真正的問題是什么,并開展能促進我們成長的有效爭吵。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讓我們先來看看最常見的誤區有哪些,以及怎樣辨別它們是否影響了你在一段關系中的行動。
誤區1:我只要擁有一段關系,就會變得快樂
雖然愛情可以在短時間內提升幸福感,但是無法帶來長期的成就感和親密感。
戀愛或結婚并不會讓我們變得幸福,擁有一個伴侶也無法帶給我們幸福,只有我們自己有能力改變自己的幸福水平。期望對方提高我們的幸福程度是不現實的,只會徒增失望。當我們有不切實際的想法時,就會對自己的關系抱有過多的期待。因此,當不可避免的沖突出現之時,我們常常會認為是自己犯了錯誤。
誤區2:愛意味著喜歡并接受我真實的樣子
這種誤區會使你沉迷于不求改變、循環往復的關系。科學研究表明,我們更應該愛的是我們未來可能的樣子,以及我們一起努力獲得的成果。顯然,我們需要欣賞伴侶當下的樣子,但如果想要增進彼此的感情,就應該支持對方發展理想的自我,實現自己的夢想。
研究表明,在一段感情中,一方能幫助另一方做到最好并實現夢想,便能建立理想的關系。同樣,如果你們的關系能讓你學到更多新事物、提升自身的水平,你們的關系也會更上一層樓。通過伴侶獲得的自我提升越多——無論是通過新想法、不同的生活方式還是新奇的經歷、特性、觀點、知識等——人們對關系的滿意度和忠誠度就會越高。
誤區3:找到“對的人”或“靈魂伴侶”才是答案
2011年的一項調查發現,73%的美國人認為他們注定會找到“對的人”,也就是真正的“靈魂伴侶”。這種觀點常常伴隨著一種信念——“對的關系”能解決一切問題,你們都會愛對方真實的樣子,相信自己能擁有浪漫的未來。真相又是怎樣的呢?1998年一項針對親密關系的研究表明,相信并去尋找靈魂伴侶,實際上會讓你更難獲得你尋求的親密關系!尋找靈魂伴侶的行為實際上是在合理化一種潛意識中的幻想。這些人是在追尋積極的情感反應——化學反應或相容性——這些也是關于愛情的謬論。他們認為,兩個人之間要么合得來,要么合不來。研究表明,堅信存在靈魂伴侶的人起初會對伴侶充滿激情,尤其是一切和諧、順利的時候。但當問題不可避免地出現時,他們便會認為這意味著彼此不是“命中注定的人”,所以他們不去嘗試解決問題,往往過早地結束了原本有希望的關系。他們沒有為幸福而戰,卻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了焦慮上。另外也有統計數字顯示,他們更沒可能原諒對方,也更難看到共同學習、成長的可能性。當一段關系不盡如人意的時候,他們更可能選擇放棄,重新開始尋找“對的人”,或讓自己陷入不快樂的狀態。這種做法往往會導致一些熱烈而短暫的戀情和一夜情,但并非令人滿意的長期關系。與此相反,那些相信關系需要培養的人,尋找的是能與他們共同學習、成長的人,他們會在沖突出現時積極解決,為自己和彼此的關系而努力。他們相信,即便是在困難的時期和情況下,只要付出努力,關系就能得到發展、成長和深化。與尋找靈魂伴侶的人相比,他們在初期對伴侶的激情和滿足感可能更少,也可能根本就沒有那么愉快的開始。事實上,他們在開始時更容易吵架,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關系會更長久,更令人滿意。當問題出現時,他們更有動力去解決,會以負責的態度與伴侶共同發展和成長。
誤區4:相容性很重要盲目相信相容性的人認為,有很多共同點是你們“適合”在一起的標志,這是上一個誤區的一個變種。
良好的關系并不一定要求高度的相容性,幸福的伴侶懂得如何處理彼此之間的差異并在差異中成長。更重要的是,他們分享了更深層的價值觀,探討了這段關系的意義和目的并致力于成長。重要的是擁有共同的價值觀,而不是共同的興趣。
誤區5:化學反應很重要
浪漫的時刻很美好,但若想把關系建立在浪漫上,就有問題了。如果僅僅把關系建立在浪漫上,那么這段關系將是脆弱、膚淺的。
雖然化學反應的概念有一定道理,但如果過分依賴化學反應,把它視作維系關系的紐帶,會引起巨大的問題。首先,當化學反應很強烈時,伴侶們往往不能就真正重要的事情進行有意義或激烈的討論,因為他們太過于依賴身體而非大腦。其次,化學反應終會減弱,那時伴侶們會變得暴躁易怒,為雞毛蒜皮而爭吵,哀嘆化學反應為什么會從他們的關系中消失。結果,他們可能會過早地結束原本能進一步深入的親密關系。
實際上,化學反應都伴隨著化學物質的暗涌。剛進入熱戀期以及經受著愛情之苦的人,體內會產生大量的化學物質——荷爾蒙、血清素和多巴胺。愛是一種情感、化學反應以及身體上的體驗。在人們看到戀人的照片時對他們進行腦部掃描,你將會看到,他們的大腦狀況和強迫癥患者或癮君子的一樣。這能夠解釋熱戀初期(或者說墜入愛河時)愛情使人著魔的性質,在那個時期,人們很難把精力集中在日常事務上。
許多人認為,如果化學反應消失,他們就“不再相愛”了。未必如此。他們可能正準備進入愛情的下一階段,通常被稱為“伴侶之愛”(companionate love)。伴侶之愛與早期的迷戀或熱烈的愛情相反,不是那么強烈,卻非常強大,它混合了依戀、親密、承諾和深厚的感情,在這之后,感情才能進化為完美的愛,讓雙方獲得幸福感。
誤區6:感受到吸引,意味著遇到了“對的人”
吸引我們的不一定是對我們而言最好的人,事實上還往往恰恰相反。吸引我們的人經常無意識地展現出了我們與父母關系中的某些方面,被吸引則是我們對這些方面所做出的反應。他們對我們的吸引力越強,就越多地代表了那些方面或是與其相反的方面。如果你的父親對你而言很遙遠,那么你會被難以接近的男人所吸引;如果你的父親有虐待傾向,那么你也可能被膽小的男人吸引。事實上,沒那么吸引我們的人可能更適合成為我們的伴侶。
我們從早年的親子關系開始,就已經在內心對愛的樣子和“感覺”產生了一種無意識的模式,科學家稱之為“依戀圖式”(attachment schema)。這成為我們建立關系的模板,決定了我們成年后會被什么樣的人吸引。如果在我們成年后,某人給我們的“感覺”像小時候體驗過的愛,無論這種愛最初多么糟糕,都可能讓我們產生“愛”的感覺。簡單來說,如果我們父母中的一人或雙方都對我們很冷淡,我們就會認為距離感是愛。而如果他們有虐待傾向、態度輕蔑或對我們過分保護,那么我們會將這些特性與“愛”聯系在一起,并被那些帶給我們同樣“感覺”的人吸引。我們無意識地探尋,試圖完善或修復我們童年時期經歷過的模式。
不可避免的是,你童年時期的舊模式會顯現出來,你也將不再受到吸引。這并不意味著你已經不愛那個人了,也不表示你選錯了人,而是意味著,是時候開始面對更深層次的問題了:探究是什么讓你在最初被那個人吸引。
誤區7:只要有愛就夠了
親密關系就像所有生長中的有機生命體一樣,需要維護和培育才能成長。良好的關系并不是“自然而然發生”的,而需要技巧和練習,并需要雙方致力于學習和成長,而不只是有愛就夠。
這一誤區使人們在愛中變得懶惰。他們不為彼此關系的發展承擔責任,這些關系中有各種困難,偶爾還會出現令人不安的交流。
這種態度還使得伴侶在遇到沖突時選擇回避。然而回避的問題積少成多,不幸福感逐漸累積,可能會導致無效的爭吵甚至離婚。
投入和技巧是幸福關系方程式的基本要素。然而,如果我們認為只要有愛就夠了,就不會在關系中投入更多,也不會繼續學習、成長和發展。我們很可能把時間和金錢浪費在消極的對抗而非婚姻的藝術上。
你曾經踏入的誤區
請重新看看上面這些誤區。
哪些最符合你的情況?
哪些是你在看到相反而又證據充分的研究結果后依然想維護、不想改變的?
曾經堅信不疑的迷思被打破時,你是否感到焦慮不安?
哪種觀念是你最喜歡的?
你能說出某個觀念是如何給你們造成了問題或破壞了一段關系的嗎?
未完 待續
·? 感??·? 謝??·? 閱·? 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