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話好好說”,在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中,吵架是不好的,和平相處才是最要緊的事。當你依偎在伴侶的懷抱中時,你一定希望自己的愛情像童話里說的一樣,“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而不是每天吵得昏天黑地。但吵架真的是一件錯誤的事情嗎?為什么很多伴侶“床頭吵架床尾和”,越吵越親密呢?事實上,吵架并不可怕。只要我們學會了正確的吵架方法,不僅不會分手,還可以通過吵架,提升自我,得到更親密的關系。
今天這本《如何正確吵架》就是告訴我們如何通過吵架獲得自我提升以及更美滿的關系。
本書作者朱迪斯·萊特和鮑勃·萊特是一對夫妻。他們對婚姻進行了30年研究,在伴侶培訓項目中積累了大量實戰經驗。《心靈雞湯》作者認為此書“用你意想不到的方法教你如何積極與人相處”。萊特夫婦認為破壞親密關系的不是吵架,而是不會正確吵架。本書將帶領我們深入探尋爭吵的本質,并教會我們正確吵架的方法,最后幫助我們通過吵架獲得跟親密的關系。
首先,正確吵架要破解愛情迷思,我們需要拋棄舊的愛情觀念。之后,我們要審視自己的渴望,直面自己的限制觀念。最后,正確吵架要以積極的方式進行,我們要通過親密互動等方法進行公平爭吵。
第一步:破解迷思,跳出情感的“舒適區”
有的人因為吵架搞得關系破裂,有的人因為害怕吵架而對問題視而不見、選擇逃避,這實際上都是受到了錯誤觀念的影響。世上沒有一勞永逸的幸福,要想正確吵架,我們破解愛情的迷思,跳出情感的“舒適區”。
1.15種吵架類型,你是哪種?
書中列出了常見的15種吵架類型,比如“這件事到底是誰的錯”、“我做飯了你為什么不刷碗”、“你在某某方面花錢太多了”、“你跟你爸/你媽一個樣”、“你愛游戲勝過愛我”還有冷暴力等等。這些爭吵內容幾乎隨處可見。作者將這些爭吵分類,并給出了爭吵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這些爭吵的本質可能是權利問題,可能是自我價值問題,也可能是安全感問題。如果你出現過以上的爭吵,證明你的爭吵是浮于表面的,沒有觸及到最本質的問題。
2.錯誤的愛情觀念,你占幾條?
錯誤觀念,讓我們在爭吵中偏離正軌,導致我們對關系越來越不滿意。實際上,并不是親密關系不夠好,而是我們對于親密關系產生了錯誤的期待。
×我只要擁有一段關系,我就會快樂。
錯在哪:擁有伴侶不會讓我們變得幸福,只有我們自己有能力讓自己幸福。
×愛就是愛我真實的樣子。
錯在哪:這個想法會讓你不求改變,但我們應該追求自我實現。
×找到“對的人”或“靈魂伴侶”才是答案。
錯在哪:沒有人是完美的,我們應該學會包容。否則當問題產生時,我們會因為覺得他不是“對的人”,而過早放棄。
×相容性很重要。
錯在哪:幸福的伴侶懂得如何處理彼此之間的差異,并在差異中成長。他們分享彼此的價值觀,而不是盲目地“兼容”。
×化學反應很重要。
錯在哪:首先,我們體內化學反應更多依賴身體而不是大腦。其次,化學反應鐘會減弱。
×感受到吸引,意味著遇到“對的人”。
錯在哪:童年的親子關系會影響我們對親密關系的感覺。吸引我們的人,可能和我們的父母有著相似的地方,而往往沒那么吸引我們的人,更適合成為我們的伴侶。
×只要有愛就夠了。
錯在哪:良好的關系不是“自然而然”發生的,需要技巧和練習。
3.破解愛情迷思,為愛而戰
生活中充滿了沖突,改善關系的關鍵不是避免沖突,而是充分挖掘每一次爭吵背后的信息。當我們學會正確吵架后,我們會對自己有更深的認識,更敢于表達自己,更富有同情心,并更加信任自己的伴侶。
第二步:自我審視,遵從本心
首先,我們要審視內心的渴望。生活中嘗嘗聽到女生抱怨“游戲比我還重要”,表面上看是她們對男生打游戲的事情感到不滿,實際上是覺得自己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關心。
渴望能為我們內心帶來力量的東西。比如我們渴望獲得安全感、渴望愛與被愛、渴望表達自己、渴望與人親近……如果渴望沒有得到滿足,我們就會感到失望和不滿,進而會產生錯誤的爭吵。遺憾的是,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有渴望,但卻很少有人能意識到自己在渴望什么。
要想了解自己的渴望,首先應該分清“繆望”和“渴望”。“繆望”是指我們誤以為能讓自己快樂的東西。我們為了避免心煩或者排解情緒,常常會“想要”一些東西,但當我們真正擁有它以后,卻發現并不能使我們真的滿足。
《北京遇上西雅圖》中就有這樣一個橋段,文佳佳的男友每次不能陪她的時候,都會送她一個包。當收到包后,她會暫時感到滿足,并且原諒男友。但時間久了她發現,這些包并不能真的讓她開心,因為她渴望的是戀人的陪伴。
如果我們沒有審視自己的渴望,我們的爭吵就會停留在表面的事情。當我們今天為了伴侶沒有及時刷碗而爭吵時,背后蘊含的是我們關于公平分擔家務責任和相互關心的渴望,如果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那么明天可能還會為了誰洗衣服而爭吵,我們永遠無法從中得到改善。
其次,我們要審視自己的限制觀念和心結。原生家庭對我們潛意識的行程有很大影響。在我們的嬰兒時期,如果父母無法經常陪伴我們,我們可以感受到,并會產生恐慌和不安。如果這種感受十分頻繁,會在我們的潛意識里形成“我不夠好”或者“我不討人喜歡”的觀念。雖然我們已經成年,但這些限制觀念卻對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
當我們感受到憤怒、害怕或者受到了傷害,我們以為是當下的事件造成的,但其實更深刻的原因可能來自自己童年的記憶。比如有的人不希望和伴侶關系太過親密,就可能是因為在成長過程中和家人缺乏良好的聯系。
第三步:緊密互動,改造關系
首先,我們在進行爭吵時要堅持公平爭吵、積極相處的原則。第一是我們在爭吵中要突出積極面,弱化消極面。我們應該在爭吵中積極的分享自己渴望,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采取批評、輕蔑甚至拒絕的方式。第二我們要認識到各自在事件中的責任。正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我們不應該將爭吵變成互相推卸責任的戰場。第三我們要尊重事實,具有同理心。在爭吵中,我們要以事實為基礎。同時,爭吵是為了獲得收獲而不是發泄情緒,我們應該預設對方出于好意,把爭吵看成雙方為了幸福而做出的努力,而不是先入為主地認為對方有錯。
然后,我們要擺脫舊的思維定式。正如前面所說,我們自身存在著很多限制觀念。我們需要不斷對自己進行“賦能”,解放自我。“任務型生活方式”可以起到比較好的作用,比如我們每天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一次,每天用驕傲的姿態行走,每天表達自己的感受五次等等。隨著不斷為自己“賦能”,我們會逐漸擺脫觀念的束縛。
最后,我們重建關系,致力于達到最好的我們。僅僅是不斷對自己“賦能”還不夠,在親密關系中,我們還要注意辨別伴侶表達出的渴望,并以積極的態度回應。比如當你感到憤怒,你需要告訴自己停下來,并確定雙方的渴望。或者當你受到伴侶的愛意,你應該積極地作出回應。再比如伴侶跟你分享某件事時,你應該有意識地去注意他的想法和感受。
愛情也許是不是人間煙火的童話,幸福卻只能來自積極坦誠的撞擊。萊特夫婦的《如何正確吵架》,以大量婚姻咨詢為基礎,幫助我們破解了愛情的迷思,認清了生活的現實。使我們不再害怕吵架、逃避吵架。而是運用正確的方法,將吵架作為溝通手段,以吵促和。
親密關系的獲得,需要雙方共同的努力。我們不需要為了吵架而吵架,重要的是,我們需要通過一切方式,更加了解自己,也更加包容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