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陪伴的真正含義,就是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這也是家庭教育的根本追求。溫暖的家有兩個最根本的標準:一是家庭的本質是家庭關系,要以夫妻關系為核心建立親密和諧的家庭關系;二是家庭教育主要是生活教育,要讓家庭生活豐富多彩,滿足每一個家庭成員的需求,并且做到兒童優先。
如今的父母陪伴之所以不理想,根本原因在于忽視了家庭關系和家庭生活教育,從而使陪伴失去了最根本的基礎。許多家庭出現了課堂化和知識化傾向,父母變成了老師的助教,家庭關系冷漠,家庭生活單調,離“溫暖的家”越來越遠。全國婦聯的家庭教育調查發現,40%以上的父母哀嘆“不會輔導孩子的學習”,而更高比例的中小學生認為父母把學習成績視為評價自己的第一標準。在家庭關系和家庭生活教育異化的狀態下,親子沖突愈演愈烈,悲劇不斷發生。
毫無疑問,關心孩子的學習與智力發展是父母應盡的責任,卻不是家庭生活教育唯一的重要內容,更不應該將學習成績視為評價孩子的第一標準。孩子的全面成長既需要知識教育也需要生活教育,知識教育主要由學校負責,家庭應當承擔起生活教育的責任,家校之間需要相互配合與支持。
真心陪伴孩子就要營造一個“溫暖的家”,要努力建設積極健康的家庭關系,尤其要以親密的夫妻關系帶動良好的親子關系。
兒童是研究大人的專家,對父母的關系最敏感。父母關系越好,孩子越有安全感;父母關系越差,孩子越有危機感。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不斷改善夫妻關系,實際上是在為孩子做榜樣。
在親子關系中,特別需要提出的是尊重兒童的權利,即尊重兒童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和參與權。據全國婦聯的家庭教育調查發現,僅有一成父母學習過關于兒童權利的法律。尊重兒童權利,就要關心孩子身心健康的需要,兒童需要充足的睡眠,需要發展真正的興趣,需要參與家庭建設,需要人格被尊重。絕不能把孩子變為學習機器,根本的育人方向和評價標準應該是培養一個健康和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