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西藏史系列——通俗西藏史《吐蕃王朝》卷(已完本)
藏地雜談系列——心愛的姑娘是個美麗的木頭碗、安放靈魂的綠松石、活佛是個大寶貝
西藏的神話和神話時代的西藏系列——天上掉下個贊普來!、止貢贊普謀殺案、屌絲的逆襲、返老還童的贊普
上一節歸義初成
二、河西亂局
1、沙州歸義
(3)東向歸唐
坐鎮沙州(敦煌)的張議潮心中十分清楚,雖然河西百姓渴望歸唐,但指望唐朝出兵維護河西穩定就是癡人說夢。以唐朝現在的實力能把關中弄明白就不錯了。更別說河西走廊東端的涼州(武威)還在吐蕃手里。
真正能夠讓歸義軍政權活下來,只有靠迅速贏得百姓的支持,組建一支力量強橫的軍隊,否則沙州只能淪為周邊斗犬們的食物。
為此,張議潮在掌控了沙、瓜二州之后,立刻就開始在軍、政兩方面進行改革。
第一件事就是“打土豪分田地”,他廢除了以“十一稅”為代表的吐蕃各種賦稅,減輕了百姓的負擔。
并將吐蕃官僚階層占據的巨量田產和草場全部沒收,將這些土地分給吐蕃的奴戶耕種。并借鑒唐朝在邊疆的營田制改革,將一部分土地拿出來,交給失去土地的農戶開墾,給予應招士兵的家屬減免三年賦稅的待遇。
在公布營田制改革之后,二州唐民大多成了獲益者,為了保持革命果實,唐民們踴躍參軍,不久沙、瓜二州便匯集起人數眾多的歸唐軍隊。
只有唐民支持依舊是不夠的,河西走廊是一個多民族混居的區域。張議潮必須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于是,“統一戰線”這個法寶再次被祭出。
在褒獎了擁有首義之功的粟特人和通頰部族后,張議潮還借助洪辯的影響,在周邊各族部落中尋找同盟者,并將一部分收繳的牧場,讓給這些支持驅逐吐蕃的部落。
各個部落見到跟著張議潮有肉吃,支持他的部族越來越多,在他的麾下漸漸匯聚了回鶻、黨項和溫末等各族勢力,甚至一些吐蕃底層的民眾,也參加到張議潮的軍隊之中。
從大中二年(公元848年),便開始向東跋涉的歸唐使臣們,沒有辜負沙州人民的期望。在歷盡兩年的艱辛跋涉后,終于到達了天德軍。從第一次歸唐使臣所走的路線來看,為了躲開涼州的吐蕃人,他們走的應該是寧夏以北的沙漠線,也就是之前經常提到的回鶻道。
天德軍(今內蒙巴彥淖爾市和包頭市之間,烏拉特前東北)防御使李丕不敢怠慢,派軍將沙州使臣送去長安。在公元851年(大中五年)二月,宣宗皇帝正式在長安接見了沙州使臣。
對于唐朝來說,沙州歸復這簡直就是天大的喜事。自從河隴失陷后,歷代唐皇無不心中念念不忘收復河隴。沙州使臣所說的每一個字,在宣宗聽來都仿佛是怒放的天音?,F在他心中只想著一件事,那就是狂奔到太廟去祭拜祖宗,將這個喜訊告訴列祖列宗。
當使者們在漫漫長路上艱辛跋涉之時,張議潮也沒閑著。他在基本穩定了二州的局面后,開始向河西其他州郡拓展。
《新唐書·吐蕃卷》中寫道“(議潮)繕甲兵,且耕且戰,悉復余州”。
也就是說,張議潮在河西二州中,基本是屬于軍政一把抓,其職務范圍已經等同于沙州節度使了。
關于張議潮具體是何時占領的河西其他州郡,史書中均沒有詳細記載。《資治通鑒》只記載,“公元851年(唐大中五年),張義潮發兵略定其旁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十州,復派其兄議潭和州人李明達、李明振、押衙吳安正等29人入朝告捷,并獻十一州圖冊,歸于有司,于是河、湟之地盡入于唐?!?/p>
《通鑒》中記載的時間,應該是張議潮之兄張議潭到達長安的時間。那么張議潮收復河西諸州的時間,肯定在大中五年之前。
我們現在只知道張議潮收復伊州相對準確的時間,在敦煌抄本《光啟年書寫沙州伊州地志殘卷》中有記載:“(伊州)貞觀四年,首領石萬年,率七城來降我唐,始置伊州。寶應中陷吐蕃。大中四年,張議潮收復,因沙州冊戶居之,羌龍雜處約一千三百人?!?/p>
考慮到伊州(新疆哈密)已在沙州之西,加之東去入朝的路途時間。幾乎可以肯定,在使臣往返這幾年中,張議潮差不多全部的時間,都在河西大地上奔忙。
不過對于張議潮所獻的十一州圖籍,也有學者存在不同觀點,包括所涉及的各州名稱和涵蓋范圍均存在爭論。其中,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河、廓、鄯三州肯定不在張議潮的轄區之內。
因為大中五年,論恐熱尚未被殺,依舊盤踞在廓州(治今青?;∥髂希?b>鄯州(今青海樂都)也在尚婢婢的部下拓拔懷光守控制之中,而河、渭二州則在吐蕃將領尚延心管轄之下,這時尚延心也還沒有投降唐朝。
當然我們不能排除,拓跋懷光和尚延心同沙州歸義軍存在某種聯絡,形成了一定的默契。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尤其是拓跋懷光突襲廓州殺死論恐熱后,便投降了唐朝。所以,之前便有聯絡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
而尚延心所在的河、渭二州,一直以來都被論恐熱禍害的不輕,加之此地是吐蕃奴部“溫末”勢力最盛的區域。在張議潮收復河隴的過程中,部分“溫末”部落曾是他的盟友。作為河、渭二州的首領,雖然他是根兒正苗紅的吐蕃人,但顯然他和溫末部落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畢竟張議潮和尚延心擁有共同的敵人,那就是吐蕃勢力,對于尚延心來說就是論恐熱這個殺人魔王。尚延心后來攜河、渭二州投降唐朝后,曾在宴會上慷慨陳詞,自詡為張議潮第二,可見這兩人至少是惺惺相惜的關系。
再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涼州(甘肅武威)并不在十一州圖籍之中。史籍中也明確記載著,河西重鎮涼州直到咸通二年(公元861年)三月,才被張議潮率領的蕃、漢聯軍攻克。
而涼州橫亙在河西走廊東段的端口,張議潮兩次入長安的使臣都是繞過涼州東去的。可是張議潮獻上的十一州圖籍中卻有蘭州(今甘肅蘭州)在內,了解河西地理的朋友都知道,蘭州在涼州(武威)東部,在蘭州的南面分別是河、鄯、渭三州。我們之前已經提到過了,這三州都不在張議潮的治下,至少不是完整的在他控制之中。而蘭州東面,則是在大中三年(公元849)二月,便已投降唐朝的秦州(今甘肅秦安西北)、原州(今寧夏鎮原)、安樂(今寧夏中寧西)三州及石門(今寧夏固原西北)等七關。
那么蘭州歸復唐朝又何必舍近求遠,向遠在涼州之西的張議潮歸復呢?直接向東,直奔長安豈不是更近些。關于這些疑問史書中沒有給我們一個完美的解釋,不過從破碎的歷史信息中還是有蛛絲馬跡可以追尋。
在《唐會要》沙州一項中,有這樣的一條記載:“大中五年七月。刺史張議潮遣其兄義譚,將天寶隴西道圖經戶籍來獻,舉州歸順”。
這上面提到的天寶隴西道圖經應該是做于天寶年間之物,張議潮只是找到了這件天寶年間的圖籍,并將它作為歸復的信物獻給了唐朝朝廷,表示不忘初心。甚至戶籍名冊都有可能是之前統計的或者是吐蕃時期的民政資料,畢竟張議潮收復河西諸郡只有短短幾年。讓他在這幾年間,一邊打仗一邊整理民生資料,實在也是太為難他了。
唐朝收到河西圖籍,這種普天同慶的大喜事,自然是要大張旗鼓、大書特書的,所以是不是真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河隴地區名義上光復了。宣宗又可以跑到太廟去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向列祖列宗顯擺了。
唐宣宗曾興奮地對身邊人說:“憲宗常有志收復河、迫地區,然忙于中原用兵,事遂未成。朕竟其遺志,足以告慰父皇在天之靈!”
唐憲宗李純可是安史亂后,唐朝最有作為的皇帝,在位十五年間,唐朝國力大幅恢復,史稱“元和中興”。唐憲宗沒做成的事情,讓李忱給趕上了,這怎能不讓他歡喜的晚上睡不著覺?!
宣宗高興之余,也沒忘了給予收復河隴將士們的獎勵,雖然唐朝這時也是千瘡百孔,既給不了錢,也給不了兵,但暖心的話還是要說上幾句的。
他在召諭中表揚張議潮“抗忠臣之丹心,折昆夷之長角。竇融河西之故事,見于盛時;李陵教射之奇兵,無非義旅”。
在這兒連續用了兩個典故,竇融是東漢、西漢之交,新莽時期的河西軍閥。在王莽篡位立新朝之時,為河西五郡大將軍事,據境自保。后光武帝開國,舉州歸復東漢。李陵是李廣的孫子,西漢名將,他的故事大家應該都熟悉。
宣宗在詔書中借用了“竇融歸漢”的典故,確實和張議潮的情況非常類似。不過我估計宣宗將張議潮比作竇融,未嘗沒有將自己比為劉秀的潛臺詞。畢竟光武帝也是起于亂世,開創了“光武中興”的盛事。而宣宗也是個頗想有些作為的皇帝,在他當皇帝的十三年里,唐朝至少保持了社會穩定,史稱“大中之治”。當然,這其中也少不了張議潮收復河隴的功勞加分。
宣宗除了下詔褒獎張議潮外,還令于沙州置歸義軍,統領沙、甘、肅、鄯、伊、西、河、蘭、岷、廓十一州,以張議潮為節度、管內觀察處置、檢校禮部尚書兼金吾大將軍、特進食邑二千戶,實封三百戶。同時,拜曹義金為歸義軍長史,拜明達為河西節度衙推兼監察御史,明振為涼州司馬檢校國子祭酒、御史中丞,吳安正等亦授官武衛有差。從此,張義潮及部屬成為西北地區半獨立的政權之一。
宣宗的大帽子甩完了,該辦的事兒還得張議潮自己辦。雖然唐朝把這件事,作為收復河湟地區的標志,其實就像是唐朝這時候只是名義上統治了河隴一樣,張議潮也只能算是名義上占據了河隴之地。估計也就是在河隴的州城擁有自己的管理官吏和駐軍,州城之外的廣闊山野,尤其是那些高山深谷之地,還不一定是誰說了算呢!
但這也實在是怪不得張議潮,這時候的河隴之地,各種族裔多如牛毛,黨項、吐谷渾、回鶻、溫末、吐蕃、粟特、甚至還有波斯(伊朗)的大食人,再加上各種民族部落,幾乎在中國西部數得上了種族,都在這條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上有自己的勢力范圍和地盤。張議潮要在這塊比鹵煮還亂的地方支撐下去,也真是難為他了!
本來在河隴吐蕃是老大,壓著眾多小弟不敢亂說亂動。結果突然老大倒了,眾小弟們誰服誰呀,搶地盤就成每天必做的功課了。再加上生活在州郡以外的族群,一旦糟了災禍,立馬化身為土匪,揮著刀子就來搶劫。反這也不是自己家的東西,搶走了再說。這些不一定什么時候就冒出來的匪徒,讓張議潮實在是頭痛不已。
上一節歸義初成
下一節貫通河隴
都看到這兒了,點個贊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