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千字文的原因,知道了劉未鵬和他的《暗時間》。每天寫千字文不是僅僅靠坐在電腦前磨出來的,而是通過閱讀,經歷等輸入方式,加上回憶感受,在碎片化的時間里把腦袋里各式各樣的主題逐步梳理成一篇篇文章而來的。最近在來回通勤路上看了《暗時間》的第一章,讀來津津有味,如同醍醐灌頂,之前也讀過一遍,信息量實在太大,加之自己的閱讀方法有待提高,幾天過后就逐步遺忘了,趁早把讀書筆記記下來,做梳理避免遺忘,由于還沒全部讀完,所以暫時沒有思維導圖。
用一句話來概括《暗時間》這本書的話,它是一本講心智模式、學習方法、時間利用的一本書,比較適用于希望提升時間管理和學習效率的人,屬于自我管理加一部分心理學范疇。作者劉未鵬,80后,碩士,畢業于南京大學計算機類專業,現在工作于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創新工程中心,育有一女,《暗時間》這本書就是當時獻給他剛出生的女兒的,全書的內容收錄于2003-2011他的博客,程序員的生活對于大部分程序員來說是996,而對他來說是多任務切換,工作,寫博客,出書,生孩子,順手就把該做的事情做了,屬于會玩會學習的那種人,讀這本書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因為自己從小在學校教育和自己的學習方法現在看來就是在死讀書,讀死書,從來沒有把書本上的知識轉化成自己的知識,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把書本上的知識作為“緩存”存在了大腦里,考試結束或者一段時間過后“緩存”就被自己大腦逐漸清空了。
作為一個有自我要求的讀者,我帶著以下這四個問題來讀這本《暗時間》(其實是翻看了《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主要在談什么?作者細部說了什么,怎么說的?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這本書和我有什么關系?
同樣,在《暗時間》的“一直以來陪伴我的學習習慣”這一篇幅里我也找到了類似的問題,作者提到在學習一樣知識之前,要對自己在心里提三個問題,即知識的本質是什么?第一原則是什么?它的知識結構是什么?作者提到在學習一樣知識之前要積累一定的疑惑感,就是帶著問題去書中尋找答案,否則一本書讀過也就是讀過了,書本的狀態僅僅停留在“讀過”和“沒讀過”兩個留下的印記沒有帶著問題去閱讀這么深。
這本書主要在談什么?
一開始以為這本書僅僅是一本關于時間管理的書,后來發現其實是一本關于學習方法的書,再后來發現和心理學也有一定關系。
作者細部說了什么,怎么說的?
整書分成三個章節,“暗時間”、“思維改變生活”、“跟波利亞學解題”,目前僅僅讀了“暗時間”部分和第二章節開頭的“逃出你的肖申克”,除了作者自己的論點,還引述了大量關于心理學、思維方式的英文原版資料。
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
作者本身是程序員的角色,整本書就像是探索計算機世界一樣探索人類大腦,邏輯嚴謹但又融入了作者自己的生活工作經驗。“暗時間”章節讀起來醍醐灌頂,“逃出你的肖申克”則有點像《生活大爆炸》里的謝耳朵在和讀者對話,一直在思考作者寫這一章節的原因,暫時還沒整明白。
這本書和我有什么關系?
除了加強自己的時間管理,提升學習方法之外,第一次讓我覺得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是可以通過閱讀思維方法的書籍來提高的(譬如劉未鵬提到的“學會思考”豆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