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未鵬的《暗時間》這本書信息密度很大,啟發我重新梳理和思考了關于時間管理、思維科學、認知科學、閱讀和寫作等方面的問題。讀完后我決定把所思所想整理記錄下來,形成一個系列筆記,以備將來重新審視、思考和驗證。
首先記錄第一個主題----時間管理。按書中所述,結合個人理解,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來分析:
第一個,什么是“暗時間”?
這本書的書名就叫“暗時間”,所以首先要弄懂概念。按作者的觀點,“暗時間”是相對于“明時間”而言,實際就是指我們平常看不見的時間。或者說,是我們平時容易忽略的時間,比如:走路、等車、坐車、逛街、吃飯、刷牙、洗澡、睡覺等等。
試想,如果能夠把這些“暗時間”利用起來,投入到不間斷的學習和思考中,就等于憑空比別人多出來許多時間,就相當于同樣的生命長度,別人活了一輩子,你活了好幾輩子,感覺是不是賺到了?
前面列舉“暗時間”包括了睡覺這樣的時段,讀者諸君也許很好奇,難道睡覺時間也可以進行思考和學習嗎?作者劉未鵬在書中說,他就養成了一個好的習慣,睡覺前必然要弄一個問題放在腦子里,在思考中迷糊入睡,利用潛意識幫助思考解決問題。
如果時間能利用到這個程度,真是到了極致,不能不讓人嘆服。
這里引用一段書中的原話,它以形象的類比闡明了緊抓“暗時間”的重要意義: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就像一個沙漏,里頭裝的沙子總量是相當的(大家壽命都差不多),不同的是,有些人的沙漏頸部較細,有些人的沙漏頸部較粗。那些頸部較細的沙漏能夠抓住每一粒時間之沙,雖然沙子總量一樣,但相對卻擁有更長的生命。
第二個,怎樣避免“暗時間”白白溜走?
懂得了“暗時間”的可貴,也關注到了生活中的諸多“暗時間”,但利用不好也是枉然。
先說一個自己常常經歷的寫文稿的場景:計劃9點鐘正式開始----先去方便一下,放空自己----然后坐下來,倒杯水----手頭上的報紙掃了兩眼,隨手翻了翻,放下了----手機上還有幾條微信沒有閱讀,看完,發現并沒有重要的事要找自己----喲,電腦還沒開機呢,趕緊開機----這時候,手機進來一條短信,看了看,切,又是詐騙短信。還是集中精神,準備開工吧!望著屏幕做打字狀,腦袋空空,然后不經意間發了一會兒呆,思緒飄到九霄云外。不知過了多久,終于回過神來。這時,再瞅瞅時間,歐買噶得,快10點了?不知不覺一個小時就過去了。我擦,還一個字都沒寫呢!
會不會覺得這個場景很熟悉?
正如書中所說,“認為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均等的是一個錯覺,認為別人有一天,我也有一天,其實根本不是這樣。如果你正在學習一門專業,用自己所投入的天數來衡量,很容易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投入了不少時間。然而其實,‘投入時間’這個說法本身就是荒唐的,實際投入的是時間和效率的乘積。”
也就是說,衡量結果不能單純看花了多少時間,還要看效率,只有二者都足夠大的時候,才能產出一個大數。就像我上面描述的場景一樣,時間投入了一小時,但效率為0,所以結果仍然為0。在這里,最大的變量就是效率。那么,問題來了,如何提高自己的效率呢?
第三個,說說提高效率的方法。
圍繞這個主題,我把相關章節來來回回看了好多遍,不知道是不是作者有意為之,我感覺比較零散、不系統,有的觀點或者方法甚至是暗藏在一些很不起眼的角落。我試著進行了提煉,看能否串起來形成比較系統的方法:
1、練習快速進入思考狀態。據作者個人經驗,迅速進入狀態的能力是可以鍛煉的,至少可以縮短到3-5分鐘,但具體的方法并未說明。我個人的體會是,可以多利用幾分鐘到一二十分鐘這樣的小塊時間來反復練習,比如構思一個提綱、想一個標題、推導一個公式等等,使自己的思考能越來越快地進入狀態;
2、盡可能長時間地保持專注。人太容易為各種各樣的事情分心,要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情是非常困難的,而正因為難,少有人做到,那些做到的,就都變成了牛人。作者提出了培養專注習慣、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克服焦慮的負面影響、享受困難、不讓生活中的其它細節干擾等一些方法;
3、抗干擾。首先,抗干擾能力也是可以練習出來的,比如說在嘈雜的環境下看書,事實證明就是一種非常鍛煉專注能力的辦法。其次,要正確適用主動關注和被動關注。許多人對瑣事采取了主動關注,比如常常回到家就開始想“今天還有哪些事沒做完”,實際上,應該是讓那些不重要的事自己來找你就好了,即被動式關注,這樣可以防止空轉輪詢浪費的時間,從而把最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4、重要的事情要盡量營造比較大的時間塊來完成。比如讀一本好書,或者掌握一個重要的知識點,最好不要把時間切得太瑣碎來看,否則看了后面忘了前面,不利于知識的組織和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