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而又偉大的心理學著作。它讓我們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
作者是杰出的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或許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沒有一本書能夠像它一樣,給我們的心靈和精神帶來如此大的沖擊。
斯科特的杰出,不僅在于他的智慧,更在于他的誠懇和勇氣。他說出了人們從來不敢說的話,提醒了人們從來不敢提醒的事。
這就是: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過得病的時間不同而已。
他激勵我們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問題,不要逃避。逃避問題,心靈就會永遠停滯不前。只要你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問題,你就踏上了心智成熟的旅程。
2
文章的開篇就告訴我們:“人生苦難重重”這一偉大的真理。富蘭克林也說過:“惟有痛苦才會帶來教益。”但是我們要認識到:苦難和痛苦具有非凡的價值。勇于承擔責任,敢于面對困難,才能使心靈變得健康。而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
自律就是以積極而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痛苦。要做到自律就不得不提到推遲滿足感。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和痛苦的次序。
例如在婦兒園里,孩子們輪流玩游戲,如果一個五歲的小女孩多一會耐心,讓同伴先玩,而自己等到最后,她就能夠在無人催促的情況下,享受更多的樂趣,玩到盡興方休。
這種“先吃苦,后享受”的意識,大都來源于父母的自律、自制、自尊對孩子的言傳身教。如果父母自律,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能心神領會,奉為最高準則。
父母對孩子的愛也至關重要。即便家庭生活混亂,倘若有愛存在,照樣能夠培養出懂得自律的孩子。愛關系到心靈的健康成長。對于子女的愛,就體現在我們要花更多的時間去照顧、陪伴他們。
父母充滿愛的教育,會帶來幸運;缺乏愛的教育,只能導致不幸。父母對孩子的愛會讓他們感到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孩童時能得到父母的愛和照顧,長大后內心都會有安全感。這種自尊、自愛的感覺是自律的基礎。
懂得自我珍惜,就會合理安排時間,讓每一分,每一秒都能得到充分利用。
然而,好逸惡勞顯然是人類的天性。所以,人人都需要多年的經驗,讓心智不斷成熟,這樣才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客觀地評價自己和他人應該承擔的責任。
大多數人過了中年,就自認為自己的世界觀沒有任何瑕疵,對于新的資訊和信息,沒有多少興趣。只有極少數幸運者能夠繼續努力,它們不停地探索,擴大和更新自己對于世界的認識,直到生命終結。
所以,我們要以開放的心態,積極的努力,不斷修訂人生地圖,方能使心靈獲得成長。開放的人擁有更健康的心理狀態,更美好的人際關系,他們敢于面對事實,能夠心胸坦蕩地生活在天地間,也可以借此擺脫良心的折磨和恐懼的威脅。
心智成熟的人,大多具有超出常人的愛。愛,能使他們感受到更多的快樂、更少的痛苦。
世界需要有能力的人,心智成熟者則是最好人選,它們的內心擁有強大的力量,能做出各種決定。一個人是否杰出和偉大,視其承受痛苦的能力而定,杰出和偉大本身,也會給人帶來快樂和幸福。
不經痛苦和折磨,就無法實現靈魂的超越。即便達到很高的精神境界,但彼時的痛苦之烈,可能遠遠超過你的想象,讓你最終無法承受。有的人為了達到精神的更高境界,甚至不惜到沙漠隱居,或者放棄適合的職業,去學習做木工,他們以為通過表面化的模仿,就可以走捷徑,達到超凡的精神境界。卻不知道,進行自律,才是唯一的捷徑。
3
那么,自律的原動力是什么呢?那就是愛。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愿。愛,能夠幫助他人進步,也會使自我更加成熟。
真正意義上的愛,既是愛自己,也是愛他人。愛,可以使自我和他人感覺到進步。不愛自己的人,絕不可能去愛他人。
真正的愛是行動,是基于靈魂的行動。你認為自己愛他人卻沒有躬身實踐,就等于從未愛過。
對于某種事物長期的愛,使我們生活在精神灌注的境界里,自我界限開始延伸,延伸到一定程度就會歸于消失,而我們的心智就會成熟。真正的愛帶來的狂喜,延續的時間更為長久,可使我們和宇宙融為一體,這種情形稱為“人性和神性的結合。”
父母缺乏自律性,并且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子女也就不可能自尊自愛,更不知如何給予別人真正的愛。
真正的愛的本質之一,就是希望對方擁有獨立自主的人格。真正的愛不是單純的給予,還包括適當的拒絕、及時的贊美、得體的批評、恰當的爭論、必要的鼓勵、溫柔的安慰、有效的敦促。
愛絕不是無原則地接受,也包括必要的沖突、果斷地拒絕、嚴厲的批評。要使家人獲得健康,就必須容許他們自尊自愛,學會自我照顧。越俎代庖的去照顧有能力照顧自己的人,只會使對方產生更大的依賴性,這就是對愛的濫用。
真正的愛,能夠使人發生改變,在本質上是一種自我擴充,而非純粹的自我犧牲。真正的愛,能使自我更為完善。愛一一永遠追求心智的成熟,除此之外,都不是真正的愛。
真正的愛,應以全部身心投入和奉獻。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使愛的對象得到成長。真正的愛,其價值在于始終如一的行動,這遠遠大于轉瞬即逝的感覺或者精神灌注。
愛最重要的體現形式,就是關注。體現關注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傾聽。愿意傾聽,就是愛的付出、愛的行動。真正的傾聽,不論時間多么短暫,都需要付出相當大的努力。真正傾聽孩子的人都會承認:從孩子的嘴里,往往能說出最偉大的智慧。
真正的傾聽,意味著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它是愛的具體表現形式。傾聽者能夠暫時把個人想法和欲望放在一旁,盡可能地體會說話者的感受。說話者和傾聽者都能感受到愛的力量,進而都能實現自我完善。
所以,父母必須在孩子身上花足夠多的時間。對于孩子而言,父母的關注意味著陪伴。注意力越多,關注的質量就越高。
4
人生就是一種冒險。你投入的愛越多,經受的風險也就越大。我們一生要經歷數以千百萬計的風險,而最大的風險就是自我成長。從童年的朦朧和混沌狀態,邁向成年的理智和清醒,這是了不起的人生跨越。
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天都要經歷不同的變化: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件、不同的感覺,對于心靈而言,這都是極好的滋養。
如果童年時期沒有從父母那里得到愛,就會產生極大的不安全感。到了成年時,就會出現一種特殊的心理疾病:我們總是先發制人地拋棄對方,即采取在你拋棄我之前,我得拋棄你的模式。
所以心智的成熟,除了自我完善的意愿,還需要強烈的安全感。
真心愛別人,就會承認對方是與自己不同的、完全獨立的個體。你的愛越深,就會越加謙遜。愛的責任感,會使人更加謹慎而沉穩。唯有真愛帶來的謙遜和誠實,才能使我們勇氣倍增,使我們行使權利時游刃有余,也更加接近我們心中的上帝。
在有限的生命里,有限的愛只能給予少數特定的對象。你選擇的對象,應該能夠通過你的幫助,迅速促進個人心智的成熟。
真正的愛在促進對方心智成熟的同時,也會讓你的心靈得到成長,你會體驗到莫大的喜悅,幸福感會越發真實和持久。
5
心靈的成長、心智的成熟,需要不斷努力,而且必然是艱苦的過程,它必須與自然力量對抗,還要反抗循規蹈距的自然傾向。
心智成熟最大的障礙就是懶惰。心智成熟,需要付出必要的努力。懶惰,是人生的一種可怕而消極的力量。所有的人都是懶惰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他是我們內心熵的力量,在心靈進化的過程中他始終與我們對,阻止我們的心智走向成熟。
懶惰的一個主要特征,就是恐懼感。我們害怕失去當前的地位或角色,我們害怕轉化成新的角色,達到新的地位。我們害怕改變現狀,害怕失去目前擁有的一切。
一個人的心智越是成熟,就越能覺察到自身的懶惰;越是自我反省,就越能找到懶惰的痕跡。
人人都有兩個自我,一個是病態的,一個是健康的,一個走向生存,一個走向死亡。在每個人的身體中,都擁有向往神性的本能,都有達到完美境界的欲望;而在每個人的身體中,同樣都有懶惰的原罪。
我們的心靈獲得力量,就會感到舒適而愉快。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們穩扎穩打,循序漸進。我們心智成熟到一定階段,就會更加謙遜而快樂。
心靈的力量不斷集聚,會帶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孤獨。在某種意義上,擁有心靈的力量和用擁有政治的力量頗為相似。心智的成熟度越接近頂峰的人,就像是一呼百應、權傾天下的王者。
那是一種高處不勝寒的冷清,是孤獨地走在前方,始終無人陪伴的寂寞。在心智成熟的道路上,所有走在最前面的人,所有走得最遠的人,都會感受到這種孤獨。
孤獨本身就是沉重的負擔。倘若不是把別人遠遠拋在身后,而自己與上帝越來越接近,近到可以感受到他的呼吸、領略到他的微笑的話,那么我們肯定難以忍受下去。
正因為意識不斷成長,我們可以與上帝心靈相通,我們才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正是“神交”給我們莫大的幸福,才支撐我們鼓足勇氣,寧可忍耐孤獨,踽踽獨行。
6
《少有人走的路》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單上,停駐了近20年時間。同時被翻譯成23種語言,這在出版史上也是一大奇跡,主要是因為它完全適應時代潮流,得到廣大讀者的認可。
人生本來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斯科特帶領我們去經歷一系列艱難乃至痛苦的轉變,最終達到自我認知的更高境界。
往期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