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個人都應(yīng)生活在兩個世界里:一個是物質(zhì)的世界,用來安放你的肉體;一個是精神世界,用來安放你的靈魂。
有的人更多地生活在物質(zhì)的世界里:對金錢地位無上膜拜,在他們的眼里,判斷一個人的那桿秤,就是財產(chǎn)和地位。
當(dāng)然,好的物質(zhì)生活,能給人安全感,也能帶來成就感,但是,物質(zhì)的豐富并不意味著精神的充實。
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生靈,就是在衣食無憂之外,找到活著的意義,能夠智慧地生活,而不是行尸走肉。
擁有知識是容易的,只要你去學(xué),去努力。擁有智慧,需要的是悟性,也應(yīng)有慧根。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積累了除了帶不走的財產(chǎn),更應(yīng)該有開啟的智慧。
2
一個人,想在物質(zhì)世界里追求精神生活,想把自己的心安頓下來,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讓靈魂有了棲息之所,最便捷的方法就是讀書和寫作。
讀書,是和大師的思想交流;寫作,是和我們自己的靈魂交流。和大師交流多了,就會有自己的想法。
這些想法會在不經(jīng)意間闖入我們的腦海里,盤旋、逗留。我們輕敲鍵盤,把思想變?yōu)槲淖郑阉查g化為永恒。
3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難獲得一種坦誠和真實的溝通。因為這需要同等的對手。可遇不可求。但是,在寫作中,這是可以的。
因為我們可以和自己的靈魂對話,當(dāng)和自己對話時,這些坦誠和真實的語言,會被遇見它的人分享。他們能從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那部分。
我們喜歡一個作家,其實就是喜歡他的某個很像我們的特質(zhì),或者,是想要具備他所擁有的某個特質(zhì)。
4
讀書、思考、寫作這是一個輸入、轉(zhuǎn)化、輸出的過程。
在寫作中,越是聰明的人,也是越懂得下笨功夫的人。
能下笨功夫的人,會忘我地讀、想、寫。功夫到了,自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5
透過不同的文字,往往可以瞥見一個個相似又不同的人,因為,在文字里,有一個更高的自己。
每個人的經(jīng)歷都是唯一的,思想也是獨有的。這就是所謂的文如其人。沒有一個天生具備才華的人。才能是閱歷、知識、悟性和所受教育的綜合縮影。
走過的地方,看過的風(fēng)景,讀過的書,交往過的人,還有與生俱來的慧根一一這些都是每個人所擁有的寶藏,就看你是不是琢玉匠人。
這個世間的美好,也就在于它的五彩斑斕,就在于我們的與眾不同。在繽紛的世界里,走出不一樣的人生之路,用一支稚嫩的筆,寫下心路歷程。
6
在文字里和更高的自我對話,是思想的梳理,也是境界的提升。古今多少智慧的思考和思想,都是以文字為載體,給我們以啟迪,給我們精神的享受。
用文字來記錄自己,在文字里找到那個更高的自我,給精神一個棲息之地,安放躁動不安的心。
從日常的繁瑣中抽離出來,安靜地面對自己的靈魂,隨著文字的流淌,思路清晰起來,思維敏捷起來,智慧才能慢慢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