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凌晨,已無睡意,想想我的簡書生活,從呱呱墜地,已經滿月了。
這個月加入了簡書會員,談寫作老草老師邀請加入了優秀作者寫作群,從一個局外看熱鬧的人,漸漸融入簡書大家庭。
發了二十篇文,在前半月的時候,只有一篇上了首頁。最近的四篇,連續被推首頁,謝謝伯樂們的辛勤勞動。
從一開始的無人問津,自己給自己加油、點贊,在此刻寫文章的時候,上篇文章的閱讀量剛剛達到305,點贊數過50,而且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還在增加。贏得簡友們的小紅心心,真得能讓自己開心一整天。
畢竟,這些數據,說明自己的閑言碎語得到了簡友的認可,引起共鳴,在茫茫人海中,能通過自己的文,和心靈相通的人產生共振,使人欣慰。
2
以讀書和談寫作為切入點,是因為覺得寫文的時候,還感覺欠缺功力,處于探索階段。
讀書就是和仰慕的大師交流,從他們那里,學習語言運用,思考方式。在腦袋里沉淀,慢慢形成自己的風格。
讀書多,不求甚解。記得魯迅曾說過:“必須如蜜蜂一樣,釆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
在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前,盡量拓寬眼界,打破疆域,將觸角深入到以前沒有探索過的地方。
就像打開一扇窗,以新奇的眼光看世界,看到不同于以往的風景,在清晨灑滿露珠的小徑上,留下一串串清晰的腳印。
王蒙說過:“要讀一點不懂的書。”只在自己喜歡、覺得輕松的范圍內打圈圈,不突破自我,難以獲得成長。
突破舒適區,進入未知領域,找個跳一跳才能達到的目標。保持向上的姿態。
我們的成長,應該像大樹一樣,向下扎深根基,吸收營養;向上仰望天空,尋找無限的生長可能。
在打破自我設限后,給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讀書要不斷攀登制高點。尋找那種“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
3
沒有輸入,難以輸出。
通過讀書,形成了知識儲備,在等候隨時調用。所謂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日常生活、過往經歷、身邊人事、春華秋實、時事雜談、動心起念等等,都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素材。
有了讀書的儲備和寫作素材,就可以考慮如何構思文章了。這個過程尤為困難。因為這是從無到有,從未知到已知的創作的過程。
吳晗說:“讀書是學習,摘抄是整理,寫作是創造,寫的有多有少,有好有壞,但沒關系,是創作就好。”
在這個過程里,思考從未缺席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考的過程,是轉化的過程。思維的花朵要開花,從思想到文字,是醞釀的結晶。
從無形到有形,如雕刻家眼前的一塊頑石。先要琢磨好大體的輪廓,腦袋里有了雛形,就要刻下第一刀。
4
日常生活是修行,寫作也是。憑著熱情,寫十篇八篇,不是難事,難的是能能一直持續下去。
心無旁騖地每天抽出一兩小時,和靈魂對話,就像掘一口一米寬,一萬米深的井。
越是聰明人,越懂得下笨功夫。
如果等待靈感閃現,才能開始動筆,那恐怕會令大多數人失望。在寫的過程中,才能修正錯誤、釋放情感、喚醒沉睡的思維。
想寫而提筆忘字,寫了卻言之無物,把本來愿意做的,令人欣喜的創作當做了苦差事。
其實,做文如做人。有快樂,有苦痛。沒有漫漫長夜的的黑暗,哪里會有黎明曙光的燦爛?
寫作是給自己的表達欲望的一個出口,借以整理思想,提升自我,向上的力量總是要經過一番辛苦。本質上說,人都是喜歡享受的。
但為了得到精神和物質方面更美好的東西,我們都可以憑毅力克服自身惰性,推遲滿足感,最終接近目標,在人生的路上,成為更好的自己。
為了向美好的自己靠近,當下的克制和堅持都是必要的。
馬克吐溫說過:“每天務必做一點你所不愿意做的事情,這是一條寶貴的準則,它可以使你養成認真盡職而不以為苦的習慣。”
如果能遵守所有好的規矩和習慣,就沒有什么可以打敗你。像安妮寶貝一樣,日行萬步,每天三千到五千字。
給自己訂一個規矩,每天一千字或每周三千字。沒有比寫文更令人覺得內心安靜的事,也沒有比專注更沒有煩惱的。
試著把同種事務重復一千次,回頭看看效果。如果重復一萬次呢?
粉絲:351
文章:20
字數:35874
喜歡:2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