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懷左同學
01
我很早就聽說過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了,拖拖拉拉,最近才買來讀。
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的先驅,這本書,是他的代表作。在書中,他強調社會感,告訴我們如何認識、超越自卑,最后落腳于人的優越和完善。
其實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人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
聽起來有雞湯的感覺,但了解阿德勒的人都知道,他的人生,其實就是一部活生生的逆襲史。他幼時體弱多病,早期記憶里充滿了疾病和醫療印象,個子不高,長相普通,后來通過個人努力考上了維也納大學的醫學博士,最終創立個體心理學。
這本書我前后看了兩遍,其實很多道理也明白,于是我在讀的時候,聯系了很多生活實際,一結合,就覺得受益無窮。
阿德勒的很多話,對我們的生活,都有很多啟示作用。
他說,生命的每一個階段都是有特定意義的,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我們應該發現什么東西,應該賦予這個階段什么意義,以及我們應該采取怎樣的應對方式,這是我們應該考慮的問題。
他說,每個人天生都有種不安全感,每個人都在試圖尋找一種安全感,從而更好地保護自己。
他還說,我們的教育太注重個人成功,因而忽略個人能為社會帶來什么。
他努力走出了精神分析,走出自我,看重社會,實現超越。
02
阿德勒提出了人生的三大任務,所以全書的重點部分,大多圍繞這三大部分展開。
職業、人際關系、婚姻,他說,生命的意義,完全取決于我們對人生三大任務的解決程度。
從這三大任務我們可以看出,他重視社會感,認為生命的意義在于奉獻,在于對他人感興趣,在于相互合作。
當然,這里也要指出,他強調社會性,并不是泯滅個性,我們的價值分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而社會價值的實現,有利于更好地實現個人價值。
為什么呢?因為一個人在期望為社會作更大貢獻時,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就會相應地調整和發展自己,并且要制訂相關的學習計劃,從而提高和完善自己。如此看來,一個人的個性在健康的方向上會有長足的發展和進步。
同時,阿德勒重視童年經驗,認為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形成的生活方式,便成為他日后相應行為的重要原因。經歷、家庭、環境等等這些因素,會對我們的成長,產生很大的影響。
在書中,他列出了三種不太好的童年經歷。第一,有身體缺陷,會導致自卑;第二,驕縱無度,這樣的孩子容易形成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的習慣,以個人為中心;第三,被忽視,這樣的孩子不知道愛與合作為何物。
但他也指出,一個人最后能走出什么樣的路,還得靠自己。我們絕不會被自己的經歷限制,只會決定于我們所賦予這些經歷的意義。
03
在提到自卑感與超越感時,我非常喜歡他對自卑情結的定義——自卑情結,是指一個人面對問題時無所適從的表現。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某種程度的自卑,因為每個人都無法生活在絕對滿意的環境里,在這種相互比較中,就會產生相對的自卑感。
而為了擺脫自卑感,我們便會尋求變化與超越,在這里,阿德勒重點強調的是個人奮斗,自卑本身沒有對錯,如果我們辯證看待,它甚至可以成為我們前進的動力。
這讓我想起了歌德筆下的少年維特,最后憂郁自殺的行為,令人惋惜,也讓我想起了《紅與黑》中的于連,他就是自卑與超越的典型代表。
每個人都會自卑,但每個人,都有超越的選擇和機會。
對未來,我們會迷茫,會有抓不住的感覺,但阿德勒指出,生命的樂趣正是因為存在諸多不確定。所以,我們活著,便是不斷地把這些不確定的事情變得確定。任何結果,經由一定過程得來,才變得有意義,否則,便會讓人覺得淡然無味。
想來,這真是一本積極樂觀的書,他給了我們一種帶著陽光的視角,讓我們去平視生活的種種不如意。
04
其實書里還講了很多問題,家庭、學校、職場、婚姻等等,對各種場景的分析,都可以指導我們的具體生活。
關于婚姻,我覺得他的觀點非常有意義,他指出,合作是婚姻的首要前提條件,而婚姻的保鮮劑,在于奉獻。
愛情是需要經營的,其實婚姻只是愛情的起點,之后的路還有很長,要尊重、要包容,要不斷地付出時間和感情。而很多人婚姻失敗的原因,就是錯把進行時當成完成時,付出越來越少,索取越來越多。
要明白付出,不要一味索取。
合上書,書中重要的幾點,仿佛還在眼前。
第一,要重視我們和社會的聯系,認真處理好職業、人際關系、和婚姻三大問題。
第二,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情結,這也是我們向上的動力,我們要努力通過自我奮斗,實現超越。
第三,社會價值決定個人價值,多付出,少一些功利心,我們會比現在走得更遠。
共勉。
如果大家對這本書感興趣,可以自己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