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是不是每個人都有自卑感?你能找到自卑感的來源嗎?如何超越自卑?
? ? ? ? ? ? ? ? ? ? 文|韓荊
《自卑與超越》是一本心理學著作,它的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之父,現代心理學和心理療法領域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與弗洛伊德、榮格并稱為20世紀三大心理學家。
每個人都有自卑感。
自卑感本是個人趨向優越的原動力,卻常常因為我們對它的不同解讀而給生活帶來麻煩和桎梏。
人生就像一場在平原上追逐太陽的旅行,自卑恰似日落偶然投下的陰影。
一切人類問題都可以歸結到以下三個主題中:職業、社會與性。
通過面對這三類問題的反應,就能看出一個人對自己生命意義的解讀是什么樣的。
而自卑情結的產生,也往往因為解讀出了問題。
我理解的是,每個人把生命解讀成什么樣,他的人生就是什么樣。所以正確的解讀很重要。
找到自卑的來源
有兩種途徑推斷自卑情結的來源:
一是早期記憶,二是夢境。今天只說第一個來源。
仔細想想,自己人生最早的畫面是什么?有助于幫助我們發現他們自卑感的來源。
在這里必須重申的是,經驗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是如何看待它們的。
要了解個體理解生命的特有方法始于何時,以及要揭示他們是在怎樣的環境中形成對生命的態度的,早期童年記憶格外有用。
而之所以強調最初記憶,則因為記憶的特殊性在于每一件被記下的事情,被還原出來時,往往都經過了意識的篩選,經歷的真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體現了我們賦予這經歷的意義是怎樣的,它體現了個人的判斷。
而最初的記憶則存儲了個人對于自我及環境的最初基本判斷,也是個體自覺的起點,直至這個時候,人們才開始書寫自己的人生傳記。
在這些“最初記憶”中,我們能夠發現許多事情:
一個人在兒童時期是被溺愛還是被漠視?他接受到多少關于與他人合作的訓練?他最喜歡與什么樣的人合作?他遭遇了怎樣的難題,又是如何應對的?
案例
《自卑與超越》這本書的作者阿德勒,為我們舉了一些例子,并分析出他的推論:
客戶:當我三歲時候,我的父親……
阿德勒:父親在一開始就出現了,我們可以假設,相較于母親,這個女孩對父親的興趣更大。
在最初的生涯里,孩子總是與母親最親近,而對父親的興趣通常出現在成長的第二階段,如果對父親的興趣過早出現,則說明母親令她失望。由此可以推斷,或許有更小的孩子出生了,奪取了母親的注意力。
如果在接下來的敘述中能找到一個弟弟或妹妹,那么我們的推斷就是正確的。
客戶:父親給我們買了一對小馬。
阿德勒:家里不止一個孩子!讓我們繼續聽下去。
客戶:他拉著它們的韁繩,把它們牽進屋子里,我的姐姐,她比我大三歲……
阿德勒:我們得修正之前的推斷了。也許姐姐更得到媽媽的喜愛,這就能解釋為什么這個女孩會提到父親和作為父親的禮物的兩匹小馬了。
客戶:我姐姐拿起一條韁繩,牽著她的小馬驕傲地走到街上。
阿德勒:這里,姐姐呈現了一個勝利姿態。
客戶:我自己的小馬緊跟著她的小馬,走得太快了,我幾乎跟不上。我被拖倒了,摔了個狗啃泥。
阿德勒:熱切的期待,卻得到了個恥辱的結果。姐姐贏了,她占據了上風。
客戶:雖然后來我比姐姐騎馬騎得好多了,但這絲毫不能減少當時的失望感。
阿德勒:到這里,我們所有的假設都得到了證實。我們能夠看到姐妹間存在著競爭,年幼的那個總是覺得:“我總是落在后面,這不行,我得趕上去,超過其他人。”
這名女孩的記憶強化了她的態度,它在對著她低語:“如果有任何人比我優秀,那我就會遇到危險。我必須永遠是第一。”
我記憶中最早的畫面
可以試著按上面的描述分析,找找自己印象里最早的畫面,這也是個人自轉的起點。
我很小的時候,在一個夏日里,在外婆家的廚房,和外婆一起包餃子,搟面皮,滿臉沾滿白白面粉。因為太小,個子不夠高,夠不著面板,就站在一個小板凳上,被大人夸獎,不是搟的真快,而是把一個個圓圓的小面劑按扁,再讓大人搟,就是參與這樣的工作。
根據初步判斷,這個畫面還是很美好的,不算太差。而現在,我包餃子搟面皮的速度,確實是又快又好。
但我不確定潛意識里還有沒有比這更早的畫面,只是不記得了,因為自卑感也是有的。
無論怎么,對于成年人來說,能不能找到源,不是最重要,而是要懂得超越自卑感的正確方法:只有二個,一是尋找真正的生命意義,二是學會合作。
1. 尋找真正的生命意義
有多少種人類,就會有多少種他們解讀出的生命的意義。然而真正的生命意義絕不是完全個人化的,對他人無所裨益的。
所有真正的“生命的意義”都有一個共同標志,那就是它們都具有普遍意義——能夠為眾人所分享,為他人所接受。它可以成為解決他人問題的一種樣本,它將個人意義建立在對他人生命的貢獻之上,一想到我所做的一切于他人有益,我就真的很難再自卑下去。
2. 學會合作
面對人生的三大任務:職業、社會和性,我們都需要與其他人類進行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它們。學習合作本應是兒童時期要做的事,但我們不能因年幼時錯過的,就來認定自己的一生不可再更改,我們再也學不會如何與人合作了——并不是這樣!
如果過往的經歷,為我們總結的慣用經驗是錯誤的合作方式,或者是根本無法與人合作的方式,在我們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我們就能看清自己曾經是如何解讀它們,并將之化為經驗的。
那么我們也可以回到經歷本身,重新從中提取經驗和解讀,改變現有的處事模式,學會與人恰當合作,從而將自己拖出自卑的叢林,實現更美好的人生。
遇見一本好書,等于找到一條好路
在生活里,每個人幾乎都有機會認識到存在于自己身上的自卑感,或多,或少,它在你的一生里總有出場機會。
自卑感本是個人趨向優越的原動力,卻常常因為我們對它的不同解讀而給生活帶來麻煩和桎梏。
追尋自己自卑的本源,發現造成自己誤讀的影響因素,并修正自己對它們的看法,放下自卑。
生活本身不足以使人自卑,令人低著頭無法前行的,是自己畫地為牢。擦掉自己設下的圈套,抬頭看看敞亮的天空,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比自卑更重要的事等著你去做。
是要化自卑腐朽為神奇還是在自卑的路上走到黑,也得看自己有沒有遇到點化,如果你看到了這本書《自卑與超越》,或許你你就找到出路了!
我是韓荊,期待與您在文字里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