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結構思考力的概念
十六字真訣:
- 結論先行
- 以上統下
- 歸類分組
- 邏輯遞進
在商務環境下的信息表達,必須使用結構化思考方法,而在日常親朋好友關系中,如果使用了,從信息傳遞角度一定是最高效的,但從情感交流角度,效果并非最好,大多數情況下適得其反。
讀此書前,請務必先記住這句話!!!
第二章 基于目標設定主題
一、確定目標——讓表達有的放矢
1、提前設定表達場景
預先設定表達的時間、地點、人物,你是誰、對方是誰。如同樣的結構思考力培訓,對銷售經理、客戶經理、HR等不同的應用場景,培訓重點也不一樣,培訓目標、主題甚至結構都會受到它的影響。
2、確定目標
目標是希望對方有哪些行為
比如你是人力資源部的員工,要為全公司進行一次績效考核政策的宣貫,那么這一次表達的目標可能是:
- 知曉績效考核政策內容;
- 了解公司最新的業務導向;
- 明確經營團隊的目標;
- 掌握營業費用比率。
當然,出臺績效考核政策也許是為了將公司業績提升多少個百分點,但這是你做這件事情的目標,而不是這一次表達的目標。這里要做特別詳細的區分。
方法介紹:運用ABCD目標法制定目標
標識 | 意義
A|受眾(Actor)
B|行為(Behavior)
C|條件(Condition)
D|程度(Degree)
在______(C)下,______(A)能夠準確地、非常愿意、熱情歡迎(D)……做______(B)
舉例:
比如作為資深的銷售經理,想要用結構思考力將自己豐富的經驗顯性化地分享給銷售員,他的目標可以定為:
(1)在我的引導下(C),新銷售員(A)能夠從我的故事中準確(D)總結出電話銷售人員成功的關鍵要素(B);
(2)根據我所提供案例中的信息(C),新銷售員(A)能夠運用我所教授的方法準確地(D)介紹產品利益點,并處理客戶提出的異議(B);
(3)在給定的客戶信息及情境下(C),新銷售員(A)能夠準確(D)運用我所教授的方法與技巧進行電話銷售全過程現場演練,完成銷售任務(B)。
再比如,某銀行的產品經理,希望針對客戶經理進行“積分貸”產品的推介,未來能夠提供客戶在我行結算存款,進而實現小企業資金自求平衡。他的目標可能是
(1)在理念統一的前提下(C),客戶經理(A)非常愿意(D)去跟新老客戶推廣“積分貸”產品(B);
(2)在給定明確的需求下(C),客戶經理(A)能夠熟練(D)運用指定的營銷技巧向客戶推廣“積分貸”產品(B)。
二、設定主題——讓表達觀點更明確
1、確定結論:一個為目標服務的結論
這個主題一定是基于目標的,而且必須是一個有觀點的結論。
2、包裝主題
三個基本原則:
- 簡單
- 準確
- 利益
三、設置序言
目的:在溝通匯報前的開場白,將溝通對象的關注點引入我們即將開展的話題。
1、初步設計:序言基本要素
SCQA方法
- S(情景):需要對方產生共鳴,聽完有種“對對對,你說的對,非常贊同!”的心理狀態,只有這樣后續才好開展進行。
- C(沖突):打破S下給聽眾的安全感,確認面臨的問題
- Q(疑問):對方的角度看,會關心的問題
- A(解答):基于這個問題,我們給予的回答、解決方案
2、優化完善:
根據需求可以使用不同情景模式來闡述序言,通常有以下四種:
前3種模式中都省略了Q(疑問),因為所有序言中的Q都可以是“那該怎么辦呢?”我們來看下面的這些案例。
- 標準式:S—C—A
近年來,我行房地產業務得到快速發展,但隨著房地產市場分化趨勢日益明顯,我行房地產業務面臨的風險管理壓力明顯增大。因此我們應根據區域分化形勢,確定差異化的授信政策。
- 開門見山式:A—S—C
我們應根據區域分化形勢,確定差異化的授信政策。近年來,我行房地產業務得到快速發展,但隨著房地產市場分化趨勢日益明顯,我行房地產業務面臨的風險管理壓力明顯增大。
- 突出憂慮式:C—S—A
隨著房地產市場分化趨勢日益明顯,我行房地產業務面臨的風險管理壓力明顯增大。近年來,我行房地產業務得到快速發展,我們應根據區域分化形勢,確定差異化的授信政策。
- 突出信心式:Q—S—C—A
如何在確保實質風險可控的前提下,促進房地產業務快速發展?近年來,我行房地產業務得到快速發展,但隨著房地產市場分化趨勢日益明顯,我行房地產業務面臨的風險管理壓力明顯增大。因此我們應根據區域分化形勢,確定差異化的授信政策。
根據以上四種方式,在不同的文案寫作時也可以用到,比如標準文案,可以用標準式,按SCQA的邏輯順下來;在講話稿中,則可能要突出信心,采用QSCA形式;在PPT匯報時則可能需要結論先行,采用開門見山式ASC比較好。
第三章:縱向結構分層次
自上而下,設想問題,要從對方角度出發。轉變為以對方需求為中心的思維模式。
要思考受眾的角度上看本次溝通,他們的關注點、疑惑點、問題點在哪里,預先設想,并提前準備答案。
從方法層面,可以利用5W2H實現問題的全面覆蓋。
what、why、who、when、where、how、how much
這是一種極其常見,又極其實用的思考工具,在思考一件事情的時候,試著從這幾方面進行突破,基本能夠全面覆蓋思考視角。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