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31年,宋仁宗天圣9年,遼興宗景福元年。
天圣9年啦,皇太后劉娥,垂簾聽政的第九年啦。時間真的很快啊,一輩子充滿傳奇色彩的劉太后,也即將走完她的一生。留給后人的,是那說不清道不明的評說,從我個人角度說,還是很欽佩這位一生多舛的女性,不僅僅因為她姓劉啊,更重要的是她從社會底層,努力也好,命運也好,走到了一個女性能走到的巔峰。
但是這一年,遼朝的遼圣宗耶律隆緒駕崩了。遼圣宗,就是當(dāng)年澶淵之盟時候跟他媽媽蕭太后一起殺進中原的那位。那一年,他已經(jīng)33了歲,還什么都聽媽媽的。但是沒想到,他后來親政,居然是一位非常賢能的皇帝,不僅政績不錯,而且執(zhí)政時間還長,在位49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排名第六長的皇帝,幾乎占了整個遼朝219年歷史的四分之一。他這段時間,就是遼朝的鼎盛時期。今年他已經(jīng)是60歲的老人了。他這一死,遼朝也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今年遼朝還有一件事值得注意:遼朝把一個公主嫁給了西夏的太子李元昊。大宋朝一正北一西北的兩位鄰居成了親家。這是宋、遼、西夏三國關(guān)系中的一件大事。這一期的《文明之旅》,就從“和親”講起。
一·和親
夕陽余暉,在廣袤的草原灑下一抹金色。朔風(fēng)凌厲,草浪滾滾。雖是錦帽貂裘,可回首望去,是漸漸模糊的長城,遠離故土,也再也不得再見親人與朋友,心緒萬千,卻端坐馬背。“我只是個弱女子,家國榮辱本與我無關(guān)。名為大漢公主,可我知道,我大概只是枚棋子。我得脫了宮室高墻,又怎知是否落入另一個塵網(wǎng)。”我想,千百年后,我們回望著昭君出塞的故事,是否能夠感受到,那只不過是一個柔弱女人,第一次與命運抗?fàn)帲瑓s似乎擺脫不了任何命運的磨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畫圖省識春風(fēng)面,環(huán)佩空歸夜月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杜甫《詠懷古跡》
在西漢初年的時候,漢高祖劉邦和匈奴打了一仗。很不辛,這一仗打敗了,不光打敗了,漢高祖本人還被匈奴40萬騎兵圍困在了白登山。這應(yīng)該是劉邦一生中最危險的時刻之一,因為周圍已經(jīng)被圍的跟鐵桶似的,匈奴人只要再加把勁,歷史就得改寫。還好的是,劉邦采用了陳平的建議,重金賄賂冒頓單于的閼氏(王后),這才僥幸逃出生天。
這一仗打下來,漢朝清楚了北方匈奴的實力,也清楚了剛剛建國的漢朝是沒有實力匈奴硬干的。劉邦采納了大臣劉敬的建議,選了一位宗室女子作為公主,遠嫁匈奴單于,這就是漢朝和親的由來和開始。
在西周時期,周王室分封了那么多的諸侯國,當(dāng)時的統(tǒng)治技術(shù)又相對落后,各個國家之間,甚至和周圍的戎狄之間,往往會通過婚嫁在實現(xiàn)相對的和平,或者對鄰國的控制。這種通過聯(lián)姻來實現(xiàn)某些政治目的的方法,由來已久,絕不會晚于西周。
而到了漢初,劉敬給劉邦出主意的時候有說到:“陛下把公主嫁給單于,那單于就是陛下的女婿,將來公主的孩子繼承了單于的位置,您就是單于的外公,那外孫又怎么會和外公過不去呢?”劉邦立刻覺得,這主意好。嫁一個姑娘,就能控制整個匈奴,想想都會笑。
可惜理想豐滿,現(xiàn)實骨干。
到漢武帝為止,西漢的和親政策,漢高祖一次,漢惠帝一次,漢文帝三次,漢景帝一次,漢武帝初年一次。。好多姑娘送出去咯。但是對不起,匈奴在邊境地方依舊該搶槍,該鬧鬧,你送來的姑娘嫁妝,當(dāng)然也是照單全收。漢朝皇帝想當(dāng)“單于“外公的臆想,當(dāng)然一次也沒實現(xiàn),而且是中原王朝出嫁的和親公主,基本上沒有生下過少數(shù)民族的部落首領(lǐng)。這就逼得漢武帝,必須好好教訓(xùn)教訓(xùn)這幫野蠻人,后來衛(wèi)青霍去病的故事,就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牧恕?/p>
唐朝有位詩人,叫戎昱,寫下一首詩,最著名的幾句是“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社稷托明主,安危托夫人。”就是你送了那么多公主給草原民族,把和平的希望,甚至更深的野心寄托于幾個女孩子身上,是不是太low了。人家匈奴也好,突厥也好,幾時買過賬了?自己不好好想想治理好國家,卻打這種小聰明。
但其實,北方草原民族的習(xí)俗與中原不同,誰跟你講什么漢族的家族倫理道德。中原這邊的王朝,又怎么能不知道,都是權(quán)術(shù)的高手,就是漢初沒清楚,之后的唐朝還不懂嗎?但看看這個數(shù)據(jù):自從漢高祖開了個和親的頭之后,漢武帝之后和親繼續(xù)在用,不然王昭君又何必出塞呢?不說漢朝,唐朝時候,和親的公主也有好幾十位,最著名的就是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了。到了清朝更是把和親策略運用的爐火純青,光跟蒙古之間的和親,就有500多次。要是嫁姑娘這招兒沒用,為什么大家一直都在用呢?它到底是怎么起作用的呢?
二·投下的石子和漣漪效應(yīng)
還是回到上面昭君出塞的故事,漢元帝的時候,照理說匈奴早就在武帝時候被揍得服帖了。那為啥還要和親啊。這次還真不是漢朝想嫁,而是呼韓邪單于自己主動來求的。經(jīng)過武帝時期的大規(guī)模戰(zhàn)爭,匈奴早就不復(fù)當(dāng)年的雄姿,分裂成了幾個部分。而呼韓邪單于就是匈奴五部中最弱的那一支,所以,不僅把王昭君嫁給他,確立了他是漢朝女婿的身份,而且是給錢給糧給軍事支持,幫他贏得了匈奴的內(nèi)戰(zhàn)。。自此之后,匈奴就再也沒有能夠掀起過大浪來,直到西晉八王之亂之后,才最后登上了歷史舞臺。
到了隋唐時期,中原政權(quán)再度輝煌,草原民族娶到了一位中原的公主,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我的老丈人是中原的皇帝,這背后可能就是政治、經(jīng)濟、軍事的潛在支持。這個支持,不見得是現(xiàn)實的,但是通過和親這個動作,周邊的部落都知道我的這層背景,他們在做政治考量的時候,自然會把這個因素計算進去。用于威懾的力量,反而是更重要的力量。這就行了啊。
比如說唐太宗的時候,他先是同意跟一個叫薛延陀的小國和親,又悔婚,公主不去了。當(dāng)時的大臣都勸,咱們大唐是大國,怎么能干這種失信的事兒呢?唐太宗就做了一番分析:說你們這些人啊,真是食古不化,太教條了啊。薛延陀周圍有十多個大部落,有很多兵馬,如果合力進攻薛延陀,立馬就可以滅掉他。但為啥他們不行動呢?就是因為薛延陀的首領(lǐng),是唐朝立的。他們不敢嘛。現(xiàn)在我先放出信號要把公主給他,他肯定是志得意滿,有靠山了嘛,橫得很。然后我又悔婚,公主不去了。那他周邊的勢力就清楚了啊,我們放棄他了。那過幾年,大家還不聯(lián)合起來把它滅了?后來果然。
“和親”顯然就是中原皇帝手里一顆石子,投出就是發(fā)射政治信號,操之在我、予取予求。這一枚小小的石子,打在草原王朝的水面上,激起層層漣漪,就算我不能控制你,但我能成功擾動你。
通過“和親”政策,各個封建帝王的目的實際上說明了一種現(xiàn)實世界里的行動機制,叫“漣漪效應(yīng)”:投放一個小小的變量,帶動一個局部變化,再用這個變化去影響一個更大的局部,為實現(xiàn)最終目的,不斷積累條件。
現(xiàn)實世界里,到處都有漣漪效應(yīng)。讀了一本書,懂了一個道理,掌握一個技能,善待一個陌生人,做一件體面的事,所有這些都只能優(yōu)化人生的一個局部。它像一個投進池塘的石頭,蕩起一點漣漪,然后等待機緣,再去推動下一個漣漪。
現(xiàn)實世界里的持續(xù)行動者,往往要承受各種各樣的批評:你這么干,沒什么用吧?你這么干,機會不大啊?你這么干,不像胸有大志啊?等等。但是,他們心里清楚:在漣漪效應(yīng)的現(xiàn)實世界里,哪有什么特效藥和必殺技?不過就是一個信號接一個信號地集聚力量,一個行動接一個行動地接近目標(biāo)。
就比如很多人在抱怨:懂了這么多道理,為什么還過不好這一生?這就是用“因果鏈條”來理解道理和成就之間的關(guān)系了。這世上恐怕沒有那么漫長的因果:做了一件事,所以就能過好這一生?誰也保證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