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公元前200—前150年
公元前2世紀上半葉,漢高祖被圍白登山,馬其頓大軍狗頭山被殲,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中兩個標志性的歷史事件。前者在極長的時間里奠定了中國中原王朝的對游牧民族政策基調;后者則宣告了古希臘文明的徹底終結。
驟然崛起的匈奴
秦漢之際,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完成了從散居游牧氏族社會向奴隸制社會的過渡,并以匈奴和東胡兩支最為強大。在這過程中,還是匈奴王子的冒頓就發明了一種響箭,并用之指揮自己的部隊。他要求自己的部下無論自己的響箭射向那里,都要隨他一起把箭射向那里。當他把響箭射向自己愛馬的時候,他把沒有跟隨他一起射箭的人都殺了。當他把響箭射向自己妻子的時候,他把沒有隨他一起射箭的人都殺了。當他把響箭射向自己的父王的時候,不再猶豫的箭雨把老單于射成了馬蜂窩。靠鳴鏑殺馬、鳴鏑殺妻,直至鳴鏑殺父,殘忍的冒頓奪取匈奴族群單于大位。之后,冒頓單于為示弱和麻痹對手,竟然把自己的戰馬和妻子送給另一個游牧族群——東胡人的首領,隨后發起突然襲擊,徹底擊敗并趕跑了東胡人,在漠北草原建立起第一個奴隸制軍事政權,后趁戰亂重占河套地區,并經常南下掠奪。匈奴人的稱謂此后伴隨中華文明500多年。
白登山上的高祖
公元前201年,冒頓單于親自率兵侵入今山西境內。駐守在那里的是漢初七個異性王之一的韓王信(與受過胯下之辱的韓信同名)。韓王信抵擋不住、投降匈奴。新生的大漢王朝,挾剛剛平定天下的傲氣,及誓死捍衛自己尊嚴的決心,于公元前200年初,由漢高祖劉邦率軍親征,在打敗韓王信的主力后,數次與匈奴人遭遇,并取得勝利。被小勝迷惑的高祖劉邦為了加快追擊速度,親自率領三萬騎兵突進,結果在今大同西的白登山被匈奴四十萬精騎圍困。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白登山之圍”。按照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說法,高祖劉邦最終采納了謀士陳平的建議,派人賄賂冒頓單于的老婆,并威脅說漢朝有無數的美女。當晚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 冒頓單于的老婆對他說:“我們占領了漢朝地方,沒法長期住下來,再說,漢朝皇帝也有人會來救他。咱們不如早點撤兵回去吧!”。無論事實的真相究竟如何,七天后漢高祖成功從匈奴人的包圍中逃脫。
和親匈奴的無奈
為阻止匈奴對漢邊境的掠奪,以便爭取時間休養生息,增強國力,大臣婁敬給劉邦獻上了“和親匈奴”的建議,即把漢朝公主嫁給冒頓單于。“和親匈奴”看似有理但實質荒唐的邏輯是,冒頓單于只要活著,則即為漢女婿;冒頓死,則由外孫為單于;外孫是必然不能與外祖父作戰的。被“白登山之圍”嚇壞了的漢高祖采納了這個建議,當年便把他和呂后所生的長女魯元公主嫁給了冒頓單于,雖然據說真正嫁過去的是個替身。但冒頓單于并不滿足,甚至劉邦去世后意欲求娶呂后,同樣無奈的呂后只得又把兩位公主嫁給了冒頓,才平息了那位老單于的欲火。整個西漢時期,前后至少有12位宗室女“和親”給了匈奴人。但和親政策并沒有取得長期效果。公元前177年夏,匈奴入曾侵入上郡。從公元前166—前162年,匈奴更是年年入侵漢邊境;至景帝時期雖不再大規模南下,但亦經常小規模侵擾。
呂后擅權的曲折
對于新興的大漢王朝來說,面對的不僅有匈奴入侵的“長考”,亦有“呂后擅權”的曲折。公元前195年,劉邦去世,漢惠帝繼位,身為太后的呂雉開始成為西漢的實權人物,殘酷迫害劉邦的舊愛戚夫人等使其惡名遠播。在公元前188年,漢惠帝病逝,呂雉立長孫劉恭為帝,自己“臨朝稱制”,成為中國太后專政第一人。呂后為強化自己的統治,一方面嚴酷打擊諸侯王和政治上的反對派,一方面大力培植自己的黨羽、分封呂姓諸王。劉姓宗室和大臣對此雖然不滿,但因呂后是劉邦發妻,且曾追隨劉邦出生入死,所以也無可奈何。事實上,除了那些因“擅權”而罪上加罪的惡行,呂后在國家治理上不僅嚴格執行了劉邦的既定方針,如劉邦臨終前所做“蕭何、曹參和王陵等可相繼為相”的人事安排,而且首先提出了“無為而治”的思想,將修養生息作為國家的主要任務。她還下令廢除始自秦始皇的“挾書律”,,鼓勵民間藏書、獻書,恢復舊典。公元前192年,呂后開始命人修筑長安城等。公元前180年,呂后病逝。陳平和周勃等人誅殺呂氏諸王,輔佐劉邦第四子(漢文帝)繼位。
文景之治的西漢
漢文帝繼位后,延續了呂后“與民休息”的思想,采納了晁錯的建議,對“抑商”政策進行了調整,實行“貴粟政策”。漢文帝還曾下詔全免田租,漢景帝時田租也僅是三十稅一,使漢初社會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以至“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華夏與夷狄各族也在穩定的社會環境中逐步融合成的一個全新的民族共同體——漢。無論是人口數量,還是文化水平都占據絕對主體地位的漢民族出現,對于大漢帝國實行郡縣制度和維護大統一的中華文明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削藩”的建議引發“七國之亂”,晁錯在公元前154年被漢景帝無奈斬殺以平眾怒。而隨著國家的強盛,匈奴也就成了可以解決的問題。
相較于在“和親”屈辱崛起中的東亞大漢王朝,曾經點亮歐洲文明之火的希臘城邦,在此間則成為古羅馬共和國稱霸征途中的又一枚勛章。
后馬其頓的希臘
亞歷山大死后,他的三位將軍將帝國分裂成三個主要部分。塞琉古在亞歷山大大帝曾經征服的遼闊土地上建立起自己的王朝,但帕提亞人的建國已經預示希臘文化終歸不能成為那里的主流。托勒密王朝則將廣袤的埃及當成了自己的家園,金發碧眼的頭顱上開始高聳起法老的桂冠。而作為亞歷山大馬其頓帝國的發源地,希臘半島北部的馬其頓王國直到公元前222年,才由安提柯三世再次完成對半島南部各城邦的征服,建立后馬其頓王國,再次確定了馬其頓在希臘城邦中的領導地位。在此前后,各方勢力為爭奪敘利亞地區而征戰不斷,但希臘文化依舊是它們共有的特征。
馬其頓率先發難
盡管已經是今非昔比,但后馬其頓王國無疑認為自己依舊具有復興古希臘文明的責任。也因此對羅馬在昔日荒蠻的亞平寧半島上的崛起充滿警惕和敵意。公元前215年,趁古羅馬共和國被漢尼拔打得節節敗退之機,一直想擴展疆土的馬其頓國王腓力五世宣布與迦太基結盟,并對羅馬宣戰、挑起“第一次馬其頓戰爭”,在東部不斷取勝并準備進兵亞平寧半島。對此,羅馬人一方面出動占據優勢的海軍阻遏馬其頓人的進攻,一方面支持南部希臘城邦組建反馬其頓聯盟,威脅馬其頓在希臘半島的統治。公元前205年,在瓦解反馬其頓聯盟后,各有顧忌的雙方握手言和。
狗頭山戰役慘敗
公元前201年,因不堪馬其頓挑起“第五次敘利亞戰爭”,羅德島和帕加馬等城邦再次組建反馬其頓聯盟,并殲滅了馬其頓海軍。此時,已滅亡了迦太基的羅馬人正企圖乘勢向東擴張,遂以保衛希臘為借口向馬其頓宣戰。公元前197年,勢均力敵的2萬羅馬軍隊和2萬馬其頓軍隊在辛諾塞法利(狗頭山)展開決戰。當手持密集的長矛和盾牌的馬其頓方陣發起沖鋒時,羅馬人先是稍稍后退,后用堅固羅馬“龜型”軍陣穩住陣腳,再從兩側包圍并打擊因中路過于集中而無法充分發揮威力的馬其頓方陣。結果,馬其頓軍隊大亂,潰不成軍,8000余人被殺,5000人成了俘虜。馬其頓國王腓力五世被迫接受和約,放棄對其他希臘城邦的統治權,并向羅馬賠償巨款及限制軍隊規模和對外交戰等。至少在當時,羅馬人還只是以希臘各城邦的解救者自居。
不再閃耀的文明
公元前179年繼位的佩爾修斯決心恢復馬其頓帝國的輝煌,并謀求恢復對希臘地區的控制。對此極其不滿的羅馬人,公元前171年起,多次派大軍渡海遠征,但前期竟連吃敗仗、三易主將;直到公元前168年,才最終擊敗并囚禁佩爾修斯。此戰之后,古羅馬共和國橫掃希臘半島,繼滅掉迦太基稱霸地中海西部的之后,同樣在地中海的東部樹起了霸旗。公元前146年宣布在希臘半島實施行省管理,徹底把整個古希臘文明的發源地納入了自己的版圖。而昔日曾經點亮歐洲的古希臘文明之火就這樣永久熄滅了。此后的世界再無希臘,直到2000年后,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現今希臘共和國才再次宣布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