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珠格格》中曾出現過兩個外邦女子進京的盛況,首先是西藏公主賽婭進京挑選駙馬,再就是新疆公主含香被進獻給皇上。
兩個年歲相當的姑娘,西藏公主賽婭可以公然在宮中和小燕子大呼小叫比武斗狠,甚至可以在皇室子弟中隨意挑選駙馬,最終將爾泰帶回西藏和親。
于此相比,同樣貴為公主的含香,卻只能被父親以禮物的形式,送給乾隆,生生將其與心上人蒙丹拆散。
即便電視劇中含香在小燕子一行人的幫助下,逃出升天和蒙丹從此化作比翼鳥,但現實中的和親公主無論何時也不可能有私奔的情況發生。
為什么同為公主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待遇?無非是國力強弱罷了?他們的婚姻只是兩個國家達到平衡的一種手段而已。
與其他朝代用假公主和親不同的是,清朝的和親公主大多是真正的皇室公主,這又是為何呢?
劉邦延續和親路
今天是第5天了,劉邦在大帳中來回踱步,他實在沒想到自己的40萬大軍,竟能被小小的匈奴給圍困在這白登山里5天5夜。
“陛下,我們要自救,等待援軍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40萬大軍的糧草眼見著不頂用了,要出去還得靠我們自己突圍。”謀士陳平不緊不慢地說道。
“說說,我們該如何突圍?我們已經被團團圍住該如何突圍?”劉邦此時雖怒火中燒走投無路,但好在沒有自亂陣腳。
他當年一舉滅掉西楚霸王項羽,建立漢朝,沒想到今天被從未看在眼里的匈奴部落圍困于此,真是馬失前蹄,有損他一世英名。
陳平傾身向前在劉邦耳邊輕語幾句,劉邦頓時眉目舒展覺得這招可用。
于是當晚,趁著夜色從劉邦的軍帳中駛出數十輛馬車,人不知鬼不覺地進了冒頓單于的帳中。
2天后,匈奴大軍自動讓出一個出口供漢軍撤退,劉邦手下的40萬大軍有序撤退。
撤出白登山30里后,劉邦一行人打馬疾馳,生怕冒頓單于反悔,一路上未敢停歇一直到達都城長安。
白登山被圍7天7夜成為劉邦記憶中,為數不多的噩夢。
回到都城長安后,此事并未結束,為了履行自己的契約,劉邦下令讓自己和呂雉的女兒魯元公主和親匈奴。
此事呂雉第一個不答應,想到黃沙漫漫的不毛之地,想著匈奴人過著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魯元一旦出嫁那母女倆終身休得再見。
說什么呂雉也不允許這種情況發生,她只有一兒一女,現在劉邦貴為皇帝,自己雖是皇后但人老珠黃并不得寵,兒子膽小懦弱面對虎視眈眈的大臣,往后的路該怎么走?
魯元雖是女兒身,但可用其婚姻籠絡一家貴族,壯大兒子的勢力,一旦她嫁給匈奴,于國有利,于呂雉母子卻無益,精明的呂雉怎能讓這種情況發生。
“陛下,我只有這一個女兒,就算你不看在我這么多年為劉家操持的份上,也要看在兩個孩子從小東躲西藏,饑一頓飽一頓的份上,另派他人去吧。
我求你了,一旦遠嫁匈奴我們就再也見不到女兒了,可憐孩子從小吃苦,現在難道你還要讓她遠嫁那不毛之地嗎?”
呂雉一場聲淚泣下的控訴,讓劉邦微微動容,自己40多歲才娶了呂雉,生下一兒一女。
帶兵打仗這么多年確實沒管過兒女的成長,現在女兒長大了還要嫁給自己的對頭,想想確實心有不舍。
最終,劉邦封了一位世家的女兒為公主,遠嫁匈奴履行了自己當初的契約。
想到陳平的那4條脫困之計,劉邦沒想到會讓漢朝和匈奴世世代代地糾纏下去。
陳平的計謀其一:將隨行的美女姬妾獻給單于,其二:用金銀珠寶賄賂單于的妻子,讓其給單于吹枕邊風。
其三:半威脅式,漢軍的增援部隊即將到達,到時候里外夾擊匈奴兇多吉少,其四:漢匈締結合約,漢朝派遣公主與匈奴和親。
誰也沒想到和親政策就這樣開始于漢朝,歷朝歷代都在延續此政策,以維持邊境和平。
和親公主多苦楚
在漢朝的歷史上總共有13位宗室子女以公主的名義遠嫁匈奴,為國家和平百姓安定,遠離故土親人,從此再無相見。
除了赫赫有名的昭君,還有兩位和親公主在歷史上留下,她們鮮為人知的苦難生活。
第一位就是漢武帝時期的細君公主是漢武帝侄子的女兒,也是琵琶的發明者,她遠嫁西部的烏孫國。
遠離家國故土身邊無一知己,每天宰殺牛羊身穿獸皮麻衣,在烏孫的日日夜夜都讓細君輾轉難眠。
于是她將自己的生活悲苦歌唱出來,便發明了低訴幽咽的琵琶。
婚后兩年丈夫昆莫去世,昆莫的兒子也因部落戰爭去世,王位傳到了孫子岑陬手中。
少數民族慣有父死子繼兄終弟即的傳統,不僅指地位還有妻子和財產,細君要嫁給名義上的孫子,這讓她無法接受。
細君向漢武帝表明自己回國的想法,卻遭到拒絕,漢武帝為籠絡烏孫攻打匈奴,無視細君的請求。
最終細君嫁給了岑陬,還為其生下一個女兒。此時的細君無論身心都受到極大屈辱,很快便撒手人寰了。
另一位有名的和親公主便是解憂公主,她是漢高帝之弟楚元王劉交的后裔。
細君離世后,岑陬再向漢朝求娶和親公主,解憂便身負重任遠嫁烏孫,和細君不同,解憂公主歷經烏孫四朝嫁3夫,在烏孫生活整整50年,70歲高齡時,得漢宣帝允許終于重回故土。
在解憂公主遠嫁烏孫期間,兩國關系進入蜜月期,漢朝和烏孫聯手死死壓制匈奴。
三個國家始終維持表面上的友好往來,邊境百姓安居樂業貿易順通發達,這樣的結果離不開和親公主做出的貢獻。
除此之外,主動和親的昭君也是漢朝歷史上的一員功臣留下千古美名,她是平民王襄的女兒。
王昭君不同于細君和解憂,她和親的對象是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
單于死后她嫁給單于的兒子,并為其生下兩個女兒,丈夫死后她要嫁給自己名義上的孫子,這讓昭君無法接受。
她拒絕下嫁,從此孤苦無依,年僅33歲便郁郁而終。
在此后的歷史上,和親一直是當權者慣用的手段,只需犧牲掉一個女子的一生,就能換取兩國的長久和平,這樣的生意對于君主來說何樂而不為。
于是歷朝歷代有多少掛著公主名號的女子,為國家百姓葬身荒漠,但歷史的功名簿上卻從未書寫過她們的功勛。
自古以來保家衛國似乎就是男子的殊榮,一代代功臣名將那個不是熱血男兒,女子在世人的眼中僅僅是生育繁衍或鞏固家族地位的工具,誰也不會為那些遠赴沙漠邊疆苦寒之地的女子們惋惜哀嘆。
在歷代和親公主中也曾有少數幾人,在歷史上留下光輝的一筆,除以上的三位公主之外,唐朝的文成公主入藏與松贊干布譜下傳世美談。
根據當時唐王朝的實力,和親公主嫁到當地后地位自然不低,因此唐朝的和親公主大多選用真正的公主。
唐朝歷史上38位和親公主中,有10位都是真正的皇家公主。
漢朝用假公主,清朝為何都用真公主?
與其他朝代不同的是,清朝的和親選擇的都是真正的公主,用滿語講就是格格。
例如皇太極的14個女兒中有10位都走上和親之路,康熙的13個女兒中有6位和親。
為何清朝會出現如此大規模的真格格走上和親之路呢?難道清王朝需要用這種手段尋找盟友?
首先,清朝本就是少數民族統治的王朝,他們的祖上是來自東北地區的女真部落。
清朝格格和親的對象也是蒙古皇親貴族,滿蒙一家親是深入他們骨血的存在。
因此他們的和親更大意義上等同于,漢族中的兩個豪門貴胄聯姻,在這樣的和親背景下沒有必要選擇假格格。
同樣的蒙古部落也會將自己的公主嫁給清朝皇室,從努爾哈赤到雍正先后有四后十三妃出自蒙古科爾沁部落,孝莊、海蘭珠便是代表。
前段時間大火的《如懿傳》中,富察皇后的女兒錦瑟格格遠嫁蒙古科爾沁部,乾隆的穎妃巴林·湄若出身蒙古,這都是歷史上真實的現象。
其次,不用皇帝要求,清朝的宗室貴族會主動與蒙古部落聯姻,清朝的宗室大多是八旗子弟,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他們自然需要強有力的支持。
聯合其他少數民族會有叛國的嫌疑,但是和蒙古部落聯姻,不僅能獲得支持還能得到皇帝的認可和稱贊。
最后,清王朝是歷史上最后的封建王朝,經過前期朝代的經營,國家周邊的少數民族大多已經認可中原王朝的地位。
再難升起推翻中原王朝的野心,清王朝的前一朝代可是鐵漢明朝戲稱,朱棣曾提出不和親、不納貢、不割地、不賠款。
之所以這么“狂妄”源于自己和手下將領們勢力,清王朝號稱馬背上得天下,武力更是不遑多讓,因此對于割地、賠款、和親這種手段自是看不上眼。
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下,清朝聯姻的對象通常是自己的鐵搭檔蒙古,所以也就不需要假格格冒名頂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