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用印象筆記構建你的知識管理系統(一)收集篇》中,簡單介紹了用印象筆記來收集信息的一些用法,這只是我們知識管理系統的輸入部分。
當你不斷地從外部收集越來越多的信息時,如果你不去整理它們,它們就會變成一個垃圾場,里面的東西雜亂無章,你完全沒有辦法使用它們為自己服務。
久而久之,印象筆記這款利器就變鈍了,靜靜地躺在你的設備中,落得荒廢的地步,而你始終也沒有構建成功屬于你自己的知識管理系統。
所以,信息收集完之后,你馬上要做的是:整理。
而當你整理好系統之后,后面的收集又會更加高效。
本篇,我結合個人使用印象筆記的經驗,分享一下怎樣做整理。
首先,在我的認知里,整理的本質其實是設計。
比如我們說要整理家里的東西,其實做這件事就是要把家里的東西按一定的設計結構,把東西分門別類,然后一層一層存放起來,同時要保證它們的存放是合理的,有兩點需要注意:
- 東西的存放符合自己的認知邏輯。你的衣服就應該存放在衣柜里,而不是存放在鞋柜里。
- 東西的存放要保證以后要用時能快速找到。你每天要用的鑰匙就應該擺放在顯眼的地方,而不應深藏在眾多抽屜的某一個里,找起來很麻煩。
所以,根據這兩個原則,你要梳理清楚,或者說要設計清楚這些信息要怎樣存放。
雜亂無章的信息,應該要有它的秩序。
第1步 建立思維的秩序
因為你的大腦是用來思考的,不是用來記憶的,所以你需要建立第二個大腦來幫助你記憶東西。
在我的印象筆記中,我建立了一個【點子與待辦】的筆記本,專門用來存放平時需要記錄下來的東西。主要包括了以下的三類信息:
- 我需要做的事情。比如:上級交代的工作任務,給下屬講解產品邏輯,下班要去購買食材,交房租水電,給車子做保養等。每天遇到的,想到的,需要自己去做的都第一時間記錄下來。
- 我想要做的事情。比如:帶家人外出旅游,組織一個社群,創立自己的工作室,設計一個育兒教程等。經常出現在腦海里揮之不去的想法,也先記錄下來。
- 腦海里突然閃現的點子和靈感。通常我們去到某個地方,或者做一件什么事時,我們活躍的大腦會觸發出一個什么靈感或點子。這種情況會時常發生,但及時記錄下來的人就很少,因為它們很零散,所以很快就會被遺忘了。而一旦它們出現了,我就會馬上拿出手機,用錄音或者訊飛語音先記錄下來。
這樣記錄下來之后,我發現大腦得到了極大的解放,思考的質量也越來越高。
同時,我回頭再去整理【點子與待辦】的筆記本,看著這些現成的而不是抽象在腦海里的信息,通過慢慢思考與調整,我驚奇發現自己的思維邏輯越來越清晰。
有了這個【點子與待辦】筆記本,對于我自己每天的待辦事項,短期的目標,長期的目標都有了實在的記錄,我可以從容地專注于當下的任務,執行效率當然有了極大的提升。
第2步 建立信息的秩序
生活在信息傳播如此快速便捷的時代,我們每天都被各種各樣信息包圍著,轟炸著。比如下面這個熟悉的場景:
早上起來打開手機,幾條短信傳來,其中一條是提醒信用卡還款,還有一條是快遞包裹自取提醒。
上廁所時刷朋友圈,好多朋友在曬娃,曬七夕禮物,其中有好幾個朋友推薦了好幾個不同的個人成長類的課程。
吃完早餐時接到一個電話,是公司行政同事打來,大概意思是明天出差的機票酒店已預訂好,電話里提供了對接人的電話號碼。
上班途中打開微信,好幾個活躍群在昨晚就出現了好多聊天記錄,逐個打開看了看,育兒群里有群友推薦了一款嬰幼兒坐墊,寫作群里有戰友發了一則周末活動通知,某個課程群里有同學發了一篇課后筆記分享......
再打開微信公眾號,一篇篇剛更新的文章,看著標題都想馬上去讀完。
上班了在辦公室QQ群里,同事在討論項目方案。
中午查看Outlook郵件,上司又安排了兩項重要任務,兄弟部門的同事用郵件發來幾個問題要回復。
午飯后打開知乎與簡書網站,瀏覽了幾個主題的問題與文章,有一些好有深度,值得記錄下來。
下午各種QQ群、微信群、知識星球里還有大量信息襲來,已經看不過來。
晚飯后打開得到APP,有好幾個專欄的更新文章還沒有閱讀。
晚上參加了一門在線課程,老師講解很全面,同學們的問題也很有深度,筆記都記不過來。
睡覺前還看了一會電視,中國有嘻哈里的說唱詞寫得真好,每個選手都有豐富的故事。
這樣一天下來,大量信息沖進來,大腦已累成狗。
你的每一天里,短信、電話、QQ、微信、微博、郵件、網頁、線上課程、線下課程、電視、廣播等,都不停歇地流出各種各樣的信息,它們每天都出現在你身邊,不管你是忽視還是重視它們,它們都存在著,以各種形式零散地分布于你的手機,平板,電腦里。
不可否認,它們中的某些信息對你來說是有價值的。你需要把它們整理起來,加以應用。
1. 短信與電話
短信里的信息算是比較簡潔的,通常它會告訴讓你一些 “需要做的事情” 的待辦事項,或者 “重要參考資料”,而手機里的信息是有很多條的,你需要做的是看到有用信息后馬上保存到印象筆記里。
我基本上就是保存在前面提到的【點子與待辦】筆記本中,然后手機里的短信定期清理。
電話來了,信息是流動的,通常打電話給你的人,是要告訴你什么重要信息,或者詢問你什么問題。這時你得作出隨時記錄重要信息的準備,可以使用筆與便簽紙。
電話完了,其實給到你的信息通常也是一些 “需要做的事情” 的待辦事項,或者 “重要參考資料”,這些信息最好也要馬上記錄在印象筆記里。
2. 微信與QQ
這些是即時通信工具,上面的信息類型包括文字、圖片、語音、音頻、視頻、文檔等。
對于有價值的文字,可以直接復制粘貼或截圖方式直接保存在印象筆記里。
對于有價值的圖片,也可以直接復制粘貼直接保存在印象筆記里。這里的圖片,是指能輔助你理解某個東西的圖片,比如課程的幻燈片。
如果是大量的圖片集,比如某次外出拍的紀念照,那就不適合保存在印象筆記里,可以用云盤來保存。
對于有價值語音,可以先轉化為文字,再保存在印象筆記里。
對于音頻,容量較小且有價值的,我通常會保存在印象筆記里,同時旁邊添加文字說明。
對于容量較大的音頻、視頻與文檔,可以保存在云盤,同時可以為這些文件建一條印象筆記,寫上記錄索引或鏈接,方便隨時調用。
對于容量較小的文檔,比如重要的 Excel、Word、PDF,PPT等,我也會保存在印象筆記里,當然也要添加說明文字。
一般使用微信或QQ來交流的信息,會集中于某個專題或項目。所以你記錄這些信息到印象筆記時,可以先建立一個專屬于某個專題或項目筆記本,再把相應的信息都保存在這個筆記本中。
3. 知識型APP
比如微信(公眾號)、微博、得到、簡書、知乎、知識星球等知識信息型的APP,它們包括有大量的信息,你閱讀時,肯定會遇到自己覺得有價值的文章、段落、文檔,甚至圖片。
如果你保持每天閱讀的習慣,這樣的信息也會很多,在你收獲驚喜的同時,你需要做的是把它們收集起來,以備后用。
每個平臺都有自己的收藏按鈕,你可能經常使用它來收藏喜歡的文章,想著以后有時間再來慢慢看。
但很大程度上的結果是:再也沒有回頭瞧一眼當初認為很有價值的文章們。
由于信息來自于不同平臺,內容也可能是各個領域的,它們是碎片化的,而你收集它們的時間也是碎片化的,面對這種一地雞毛的碎片化,你是很為難的。
最好的做法是以下兩步:
- 先建立一個收集箱筆記本,把每天從各個平臺上收集的文章全部存入這個筆記本中。
- 每天或每周定期整理里面的筆記。
比如,我建立了一個筆記本,命名為【每日收集箱】,并且把這個筆記本設置為默認筆記本,保證從各種APP上轉存過來的文章都在這個筆記本中。
另外,因為微信公眾號的文章會自動保存在【微信】這個筆記本中,微博上的文章自動保存在【新浪微博】這個筆記本中,所以每天我用【每日收集箱】、【微信】與【新浪微博】這三個筆記本先收藏有價值的各種文章,到了晚上,我再整理它們,分別存入相應類別的筆記本中。
這樣一來,【每日收集箱】、【微信】與【新浪微博】每天會被清空,為了明天的閱讀作準備。
4. 網頁
通常全網搜索,或者瀏覽一些專題的網站,你可以在網頁上發現很多有價值的信息,包括文章、圖片等。這些我都利用【印象筆記?剪藏】來完成收集,同樣需要先保存到【每日收集箱】這個筆記本中,定期整理。
5. 郵件
在上一篇《用印象筆記構建你的知識管理系統(一)收集篇》中,有介紹到郵件可以通過使用印象筆記帳戶的專用郵箱來保存到印象筆記中,郵件正文與附件都會被一鍵保存。
這樣一來,工作中所有重要的郵件,都被永久保存到印象筆記里,郵箱也可以定期清空了。
還有一點,如果是平時定期發給你郵箱的信息,比如信用卡帳單或者重要的訂閱信息,你也可以填寫印象筆記帳戶的專用郵箱,以后就可以直接在印象筆記里收到這些重要信息,不會因為沒有看郵件而遺漏掉。
今天,信息分散在各個平臺各個網頁上,信息是碎片化的,信息的流動也是碎片化的,當你有了【每日收集箱】或某個專題收集箱之后,這些信息就被你初步篩選后,匯聚在同一處,再由你精心篩選整理,然后分存在不同筆記本中,慢慢地,你的知識系統就開始形成了。
第3步 建立個人知識系統
任何能發揮功效的系統,都有自己的合理架構。
就好像新裝修的房子,也是一個系統,里面每一個房間,客廳、餐廳、廚房、臥室、書房、儲物室、衛生間與陽臺都有不同的功能。
我們挑選家具與生活用品時,也就知道哪些適合自己,哪些不適合,需要購買什么,買回來放在哪里。
只有把房子這個系統設計合理了,各種家具物品放進來后才能發揮其最大的功效。
你面對碎片化的信息時,同樣需要一個系統來搞定它們。有了合理的知識系統,你學到新知識時,就知道可以把它放在哪個地方,當需要用到它時,也能很快地找到,以后要更新知識時,也知道應在它原來的基礎上完成。
有一個事實必須明白:每個人的知識系統都是不一樣的,跟每個人的閱讀與閱歷與有關。而閱讀與閱歷之所以不同,是因為每個人的關注點不同。
因此,在印象筆記中,你可以根據你的關注點來建立你的個人知識系統。
1. 先用筆記本組與筆記本搭起骨架
首先,你要先建立第一層信息收集箱,它的功能就是讓你能毫無壓力地存放從外部收集到的任何信息。
比如,我前面提到的【每日收集箱】、【微信】與【新浪微博】這三個筆記本,就是我的第一層收集箱。我保存在里面文章與信息,是雜亂無章的,但內容都是我所關注的。我要每天或每周集中一段時間去清理它們。
清理,是指仔細閱讀每一條筆記,然后對它們加工。至于我是怎樣加工的,等會再說。
先說說加工之前,我們還要做什么準備。
在印象筆記里,你可以建立一個筆記本組,在筆記本組里,還可以建立筆記本,筆記本里才是一條條的筆記,也就是說你可以有兩層的文件夾結構來存放你的筆記。
在建立筆記本組與筆記本這個操作上,我發現會有兩種極端情況:
- 沒有分類。只有1-2個筆記本(沒有筆記本組),每個筆記本中存放了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沒有任何區分,全部堆在一起,導致要找出某一條筆記很困難。
- 分類過細過多。建立了很多個筆記本組,每個筆記本組里又有多個筆記本。一來導致每條筆記如果按這些分類來存放時,會讓人很糾結,好像放在A筆記本合理,放在B筆記本也合理;二來由于筆記本組與筆記本太多,每一條筆記在里面保存得很深,要找出某一條筆記也很麻煩。
其實,我們根本沒必要過分糾結于這個分類。最好的做法是:分類要有,但不宜過多。
對于每個類別的邏輯與命名,也沒必要過于糾結,只要能說明是什么主題,能與其它筆記本組或筆記本區分就好,先用起來,后面想到更合理的邏輯分類,再作調整。
以我的筆記為例,我只是根據自己關注的幾個主題或目標,先建立了筆記本組,然后每個筆記本組里,再建立相應筆記本。
當然,我的每一個筆記本組里的筆記本的分類邏輯是不一樣的。
比如,我有一個使用最頻繁的筆記本組叫【閱讀】,目前里面有4個筆記本:
- 【讀書筆記】保存了我所有讀過的書的筆記,還有網絡上收集到的別人的讀書筆記,全部都保存在這個筆記本中,只用標簽來區分每一本書。
- 【讀書書摘】保存了我讀一本書時覺得有價值的摘錄,通常是手機拍照(紙質書)或截圖(電子書),保存之后還可以用印象筆記對這些圖片作標注。
- 【精選書單】收錄我平時看過碰到過被人推薦過的書單,以備后續閱讀。
- 【網絡文章】每一天從微信,微博,得到,簡書等平臺上閱讀過的文章,先是經過第一層收集箱,再仔細閱讀完,經過加工之后轉存過來的精華文章。這些文章我添加了不同的標簽來方便我以后高效篩選使用。
我的一個個筆記本組就相當于房子里的各個房間,筆記本組里一個個的筆記本就相當于房間里的儲物柜。根據自己的關注點或目標,花一點時間建立起屬于自己的知識系統骨架,很有必要。
2. 再用標準化的標簽形成立體系統
當你有了不同的筆記本組與筆記本之后,你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筆記本組與筆記本會把每一條筆記都限制在某一個地方了。
而一條筆記中的內容,往往是具有多種屬性,可以分屬于多個領域的。
為了讓每一條筆記都能打破筆記本組與筆記本的物理存放限制,使它們能在一個立體的系統中產出火花,我們就需要使用標簽來對筆記進行加工。這也是我認為印象筆記最厲害的功能之一。
稍微介紹下標簽怎樣使用,你就能體會到它為什么厲害。
從全局來看,你可以忘記所有的筆記本組與筆記本,通過查找某一個標簽,找到某個相關內容的所有筆記。
比如,在我的筆記中,我有一個標簽叫【實踐】,當我查找這個標簽時,就會找到所有添加過【實踐】這個標簽的筆記,而這些筆記是存放在不同的筆記本中的。這樣篩選完,我就可以同時去回顧關于【實踐】這個概念我所收錄的所有筆記了。
從局部來看,你還可以在某個筆記本中使用標簽來進行快速篩選。
比如前面我提到的【網絡文章】的筆記本,我可以用標簽在這個筆記本中快速篩選出我想要看的某個主題的文章。
是不是有點像那個功能強大的 Excel 篩選?
還有一點要強調的是,標簽的使用要盡量標準化,也就是相同或相近的表達最好用同一個標簽名字。
這樣做是為了當某一個標簽用得足夠多時,擁有這個標簽的筆記也就會很多,你只需要查找這個標簽就能搜索出所有相關的筆記。而如果標簽不同,那就會遺漏掉一部分相關的筆記。
我之前沒有理解到標簽標準化的重要性,就使用了很多標簽,感覺用標簽來查找筆記時就不太方便。
怎么做到標準化呢?
當你要添加新標簽時,如果是原來使用過的標簽,印象筆記會自動識別出來。
但如果我要添加的標簽原來沒有被添加過呢?
我的笨方法是先建立了一條筆記,把我用過的標簽都寫在上面,以后要添加新標簽時,就先打開這條筆記,看一下有沒有類似的標簽已被添加過,盡量使用已被添加過的。
不管怎樣,如果你經常使用這些標簽,其實它們會不知不覺地印在你腦海里,要用到時就會馬上反映出來。
來個小結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三點【建立】:
- 建立思維的秩序。你平時需要做的,想要做的,突然閃現的靈感等,都可以先用筆記及時記下來,保證思維是清晰通暢的。
- 建立信息的秩序。每天你接觸到的大量信息,初步判斷后,先保存在第一層收集箱,再定期對它們整理加工,保證信息流不亂竄,整個腦子是清爽的。
- 建立個人知識系統。通過建立符合你認知邏輯的筆記本組與筆記本來保存每一條經過加工后的筆記,再給每一條筆記添加標準化的標簽,打通整個系統。你會發現這些筆記用得越多,你的知識系統會變得越完善,越有活力,你的創造性就會源源不斷。
做到以上三點,你的知識管理系統基本上就在印象筆記中構建起來了。
下一篇再講講我們可以怎樣使用這個知識管理系統,發揮它最強大的功能。
我是金龍,非常感謝你今天的耐心閱讀。
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科學高效的印象筆記使用手法,可以關注公眾號【龍門學堂】,每天前3位朋友提供 1 對 1 免費咨詢,同時贈送價值199元《印象筆記高手標配》手冊。
更多印象筆記相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