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 9 月 18 日,我從李笑來的口中知道了印象筆記這個工具,當天晚上就注冊了一個帳戶開始使用。
在剛開始使用的半年時間里,我零零散散閱讀了一些關于印象筆記的教程文章和書籍,除了學到一些操作技巧以外,我還學會了一招:用印象筆記來做知識管理。
當時,我對于知識管理這個概念基本上沒有什么概念,只是把一些平時看到覺得有用的文章收藏在印象筆記里。
我還陸續報名參加了很多線上課程,課程里分享的幻燈片,逐字稿文章,思維導圖這些玩意我也全部保存在印象筆記里,我覺得這些都是知識,對自己有用。
在印象筆記里,我可以建立多個筆記本,為了區分,我給每個課程搞了一個筆記本。后來,我記錄的東西越來越多,我不得不建立好多個筆記本。
然后有一天,我發現以上做法完全不靠譜,我應該對這些筆記本和信息進行重新整理。
于是我花了很多時間去研究怎樣做整理,怎樣給筆記本編碼,怎樣分類更加合理。學完之后,我又花了很多時間去一點一點整理所有的筆記。
那段時間,我很清楚記得,我本人已經深陷于整理迷局里,每天打開印象筆記,就想去整理它,這純粹是為了整理而整理的一種行為。
我以為整理完之后,知識系統就有了,就可以用起來了。
事與愿違,隨著我不斷的整理,我使用印象筆記的熱情也慢慢消減了,我的整理以失敗告終。
后來,我回顧那段時間的整理,發現原來自己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
我的每次整理,都是從局部切入的,我從來沒有跳出來全局去思考:為什么我要整理那些筆記,我應該怎樣從全局來整理它們?筆記是用來干嘛的?
帶著這些問題,我又閱讀了大量印象筆記的相關文章,我決定用寫作的方式,來倒逼自己思考「怎樣使用印象筆記」這個問題,我寫了下面這些文章來表達自己的思考:
從寫完這些文章開始,可以說我已經愛上了印象筆記,每天都想跟它見面。
罷特,正如你所知道的那些愛情故事情節一樣,如果其中一方沒有掌握正確的姿勢去愛另一方的話,這樣的愛情往往是只開花不結果的。
經過一段甜蜜熱戀之后,雖然我還深愛著印象筆記,但我知道自己并沒有掌握正確的姿勢去從它那里獲得幸福。
直到有一天,我讀劉潤的《5分鐘商學院》專欄,他也推薦了印象筆記,并且他補充了這么一句:印象筆記只是一個工具,你還需要一套方法論。
劉老師推薦的方法論是: GTD (Getting Things Done)。
這個看起來輕描淡寫的補充,當時對于我的大腦可以說是醍醐灌頂。
經過一段時間的深入研究,我了解了 GTD 這套做事方法論的要領,并成功把它部署到了我的印象筆記里。
你可能不知道,本來我跟我的印象筆記之間的「感情」已經出現危機了,當時我對它已經沒有什么去愛的動力。結果 GTD 這套東西一上去,我決定要愛它一輩子,我堅信它會成為我人生的底座。
接著,我的熱情持續高漲起來,我繼續閱讀很多印象筆記的相關文章,到網絡上搜索國內外關于印象筆記使用的分享視頻來觀看。根據我的印象筆記所記錄的數據,我至今已經閱讀過 1000+ 的文章,觀看了 100+ 的視頻。
我發現很多厲害的人都在使用印象筆記,他們會把印象筆記當作一個生產力的工具,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使用它來記錄一些重要的信息,來進行團隊協作,來高效做事情。
有一天,我跟我的妻子說:你知道嗎?我活到現在總算是開竅了。
妻子有點藐視的表情:我看你是腦子進水了。
我說自己開竅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看到了那些厲害的人他們成長和做事的終極武器,我知道自己也最需要這個東西,我還知道怎樣獲得這個東西。
在我學習完大量的文章和視頻之后,我發現印象筆記高手應該是下面的一個標配:
- 低成本的收集
- 標題規范的筆記
- 克制的筆記本
- 標準可擴展的標簽
- 極速的搜索
- 殺手級的應用系統
根據這個標配,我重構了自己的印象筆記,在重構的過程中,實際上我也重構了自己的認知。
重構之后的印象筆記,我已經使用了一年多,這一年算是訓練自己使用它來做事的習慣。說實話,這些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
但我還是持續按照自己所知道的方法論做下來了,一年的時間看起來挺長的,但我給這樣的訓練賦予了極為重大的意義:
用 1 年,哪怕 2-3 年的時間,訓練自己掌握一個外掛大腦,之后受益終生,太值了!
是的,我已經把印象筆記看作是自己的外掛大腦了。外掛大腦是相對于我們天生的大腦來說的,我還給它下了一個定義:
外掛大腦 = 信息流管理系統
每天我用它來記錄和管理我一切的信息流。
信息流是什么?實際上,你每天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上所接觸到的都是信息流。
比如你在工作,每天收到的郵件,語音,短信,接到的電話,參加的會議;比如你在學習,你讀的書,從網上看的文章,讀的專欄,你在微信里跟人聊天,分享,聽課,甚至你刷的朋友圈、微博、抖音,都是為了獲取或者傳達有用的信息,來幫助你把一些事情搞定。
很多人焦慮,做事情的注意力低下,缺乏創造力,大概率的原因都是因為不懂得管理好這些信息流。
特別是在今天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都不得不面臨信息洪流的沖擊,我們很容易被各種信息淹沒,失去方向。
你應該有所體會,當一個人被各種信息淹沒時,很快就會失去專注力,做事完不成,做不好,甚至還會變得焦慮起來。
因為這些人的大腦被信息流沖擊之后,他們發現自己想要的太多,但知道并掌握的太少。
他們對于信息流以及要做的事情,缺乏控制力,缺乏組織、管理與行動。
對于信息流的管理,學校里沒有教,出來社會工作后也很難從別人身上學得到,只能靠自己摸索。
更為糟糕的是,很多人連管理信息流的意識都沒有,比如還沒有使用和剛開始使用印象筆記的我。
我希望別人不要跟我一樣走這么多彎路,我希望更多朋友在使用印象筆記時能夠避開我曾經掉進去的那些大坑。
我還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家人也能跟現在的我一樣,擁有自己的一個外掛大腦,徹底擺脫焦慮,獲得高質量的注意力和創造力。
帶著這些希望,我用了過去兩個月的時間,把自己過去兩年多研究和使用印象筆記的經歷和經驗作了一次系統的回顧總結。
我決定把我目前管理信息流的經驗精華做成一門課程,我把它叫做《外掛大腦訓練營》,主要傳授的是:怎樣構建自己的外掛大腦并且持續訓練它。
這門課程,我已經寫了近 11 萬字的逐字稿,制作了超過 500 張的幻燈片。
我是非常認真在做這個事兒,對我有所了解的朋友應該知道,我的認真是帶有「可怕」成分的。
盡管這樣,我在上周回顧了那 11 萬字的逐字稿之后,發現了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寫的內容都是自己想看的,并不一定是觀眾想看的。
原來,寫任何東西,想要被讀者喜愛,都要至少寫兩遍:第一遍是寫自己想寫的,第二遍是寫讀者想看的。
因此,我決定假想自己是讀者,把那 11 萬字逐字稿重寫一遍。幸好,我已經有了自己的外掛大腦作為輔助。
罷特,你知道的,假想這玩意兒,始終沒有真實那種效果。
所以,我希望能找到一些真實的讀者,來一起干好這件事兒。
我是金龍,非常感謝你今天的耐心閱讀。
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科學高效的印象筆記使用手法,可以關注公眾號【龍門學堂】,每天前3位朋友提供 1 對 1 免費咨詢,同時贈送價值199元《印象筆記高手標配》手冊。
更多印象筆記相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