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現風
? ?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想讓教師勞動能夠給教師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一些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給教師的100條建議》)。
? ? ? ?最近學校里年輕老師們都在積極地申報課題,同事們在和我料及課題的事情時,不免讓我想起了自己做課題的一些往事。
? ? ? 那是在2013年的時候,李校長要去外面幾個課堂理念稍微有點先進的教師做課題研究,我當時只知道上課,對做課題一竅不通。
? ? ? 有一天,正好在校園內碰到了羅校長,我就問羅校長:“羅校長,您說我做的數學課堂的小組合作學習,如果提煉出來做課題,應該是怎樣的一個理念呢?又可以提升為什么理論來進行研究呢?”
? ? ?羅校長微笑著說:“那不就是‘學習共同體’的課堂嗎?”
? ? ?“哦,學習共同體,那我回去后在網上學習一下。”我有所感悟地說。
? ? ?又過了兩天,可能有點習慣于實踐的我,沒有上網查資料學習的意識,但這兩天我在心里一直默默地想:“我實踐了十幾年的課堂,自己從來沒有在理論方面思考過?只是想把課堂的學習效率提升上來,就已經滿足了。難道真的就是‘學習共同體’的課堂嗎?”
? ? 我走進了李校長的辦公室,繼續問:“李校長,我課堂的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提升為哪方面的理論來研究呢?”
? ? “那不就是‘學習共同體’的課堂嗎?”李校長微笑著說。
? ? “真的是嗎?”我有點疑惑地冒出一句。
? ? ?“你可以上網查一查,對學習一些理論知識,好支撐你的課堂研究,另外你會發現在研究的同時,可以對自己的教學業務能力又很大的提升。”
? ? “看來我真的要去網上好好學習一下,提升自己的理論知識。”我若有所悟地說。
? ? ?“不僅能提升自己的理論知識,理論的支撐可以讓你有很大的意外的收獲,你可以去嘗試一下嗎?”李校長鼓勵我說。
? ? ?當時,學校還沒有能力實現每個老師一臺電腦的愿望。回家后,我上網查閱了大量的資料,發現真的如李校長所愿,又和自己做法相同的,也有和自己做法不同的;有讓自己認可所做的地方,也有讓自己學習的地方,還有啟發自己的地方……,真的像校長所說的那樣,不能只做一個教書匠,要做一個研究性的教師。網上的查閱、學習,初次讓我品嘗到了研究的價值。
? ? ?記得錢偉長(世界著名科學家、教育家,杰出的社會活動家)說:“你不上課,就不是老師;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師。教學是必要的要求,不是充分的要求,充分的要求是科研。科研反映你對本學科清楚不清楚。教學沒有科研作為底子,就是一個沒有觀點的教育,沒有靈魂的教育。”
讀到這幾句話,內心羞愧無比。一直引以為傲的教育生活竟然一直是“行尸走肉”?!好在我現在已經驚醒。好多教育家都提倡做一名研究型教師,而不單純只滿足于做一名技能型教師,或者說叫做一名工匠型教師。兩者區別在哪里呢?其實很簡單,研究型在于不斷前進,不斷進取,而技能型在于不斷重復,不斷塑造。一個有職業理想、教育情懷的教師,應該走進課堂作研究,走出課堂講故事。看來兩位校長的啟發點燃了我的研究性教師的火焰,開啟了我研究型教師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