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為了更好推進課題的開展,進一步明確課題的方向和任務分工,課題組成員在2021年1月19日晚上八點~十點半,由李梅校長主持,在玉林市第一中學綜合樓三樓會議室召開課題推進會。
會議主要議程:
1、李梅校長首先匯報了1月18日課題組成員黃創軍副局長、李梅校長和陳燕三人和玉林師院教育科學院研討會交流的情況。
2、課題主持人黃創軍副局長對課題研究進行的思考。
3、李梅校長做課題開題前工作推進的方案闡述。
4、課題組成員進行研討交流。
? ? ? ? 會議伊始,李梅校長匯報了課題主持人在與專家研討會上闡述的課題目標和困難、與專家們交流的幾個問題和專家們給出的建議。
? ? ? 課題目標:1、建構自己的課程體系,開發課程資源。2、通過課題培養一批骨干教師,特別是薄弱學校的教師培養。3、研究開發教育評價體系
? ? ? ? 課題遇到的困難:1、如何開展有效的課題研究?用什么樣的方法來開展。2、課題研究的理論支撐比較薄弱,這就需要專家來進行指導。3、如何將課題研究成果進行物化并推廣?結題時怎么做,申報時怎么進行。
以此同時,專家們提出的問題和建議:
1、如何理解智慧課堂?
2、優質教育資源包括哪些?
3、實施的有效途徑有哪些?
4、課程開發中能形成什么資源?
5、如何開發課程資源?
6、如何開展教育評價?
專家給出的建議:
1、從課題最終要形成的成果倒推課題開展研究的方案(如時間、項目、預期成果和材料收集等)。
2、資料分類儲存、分類歸檔。
3、可以以部分優勢學科作為研究的重點,帶動其他學科的研究。
4、借鑒學習國內已經成功的有效途徑(遠程同步、雙師課堂、專遞課堂和名師課堂等)。
5、結合國家教育發展的戰略,找準研究的切入點。
6、提前了解一些獲獎的科研成果,材料的呈報方式。
? ? ? ? 李梅校長詳細地匯報完研討會的情況后,特別提出:30至40左右的教師特別合適發展,因為他們有足夠的教學經驗,和豐富的知識,從舊版教材跳到新版教材,上課難度并不會很大,新版教材側重多一些情境教學。我們一中每個學科都有了很好的資源,校本課程也有,搞好教育評價體系,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提升,同樣,教師評價也對教師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 ? ? 梁濤老師認為玉林一中的成績不錯,尤其是物理成績排廣西十三名,這些都是得益于物理組對學科的研究和對教材資料的篩選。盡管這一屆目前感覺不是很優秀,但是相信通過努力,最后一定會成功。
? ? ? 黃局在會議上提到自己對課題的思考:學科包括幾個科目,聯合學校初定楊梅中學、福綿中學、新橋中學和十一中,范圍相當廣,課題成員就這么十來個,大家能力和精力都有限,設備也不完善,這種情況下優質資源怎么來,怎么去共享。
對此黃局給出以下建議:
1、立足于現有資源。我們的優質資源應該建立在已有的課堂,緊扣課本,服務于學生。
2、共享范圍要廣。新課程的編排發生了變化,新課程的整合對于年輕教師來說,經驗不多,難找到切入點,老教師用固有的思維,難以改變,共享可以校內校外,帶動周邊。
3、共享途徑多樣化。共享可以通過送教下鄉,網絡研修,組成工作組,QQ交流等。共享是多渠道的,不局限于某一個方法,共享方式放開。
4、可借助其他資源。借助其他資源,也要進行研究,資源要有梯度,可以給一中的尖子生用,同時也適合其他薄弱學校所用。重點中學的教師之所以成長較快,都是因為師生一起互相促進進步。
? ? ?
? ? ? 李梅校長對于推進課題工作也做了思考并建議:
1、應該把工作分版塊,明確目標和任務;
2、應該制定課題研究的時間進度表和效果要求;
3、應該盡快組建課題實驗校的團隊;
4、應該聘請至少兩名專家全程參與做全部指導,為日后課題的結題和成果申報做準備。
? ? ? ? 廖金海補充建議我們的課題要設定一個目標,要以A類優秀結題,那么就要提前做準備工作,未雨綢繆。尤其一中的德育已經做得很好了,有了經驗,完全有條件做好這個課題,碩果累累是必然的。建立評價體系并不是很困難,可以從簡單的評價入手。
? ? ? ? 陳寶喻主任也提出,要順利地推進課題,最重要的就是要團隊分工要細化,理論學習要深化,要全部課題組成員都要學習專業的理論知識,而不是某一兩個在學習而已。
? ? ? ? 課題組最后經過討論,確定分工不分家,通力合作,明確責任:
1、技術研發版塊:莫主任負責
2、組建課題實驗校版塊:黃局和李梅校長負責
3、課程模塊開發版塊:陳寶喻負責
4、設施設備配置版塊:黃局和李校負責
5、質量跟蹤測試版塊:廖金海負責
6、總課題中安排專人負責工作的統籌和協調:黃局和李校負責
7、總課題中專人負責活動的收集整理,負責完善材料:陳寶喻和陳燕負責
8、各版塊有專人整理材料,按總課題組制定的材料模板提交材料:材料的負責人先由各版塊組定人,再匯總。
9、媒體宣傳報道:黃局負責
? ? ? 其他課題組成員配合各版塊的工作,通力合作,奔著同一個目標,把課題的開展工作順利推進。
圖片:伍仁超、李敏
文字:陳燕
審稿:陳寶喻、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