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包容性思維的過程經歷了五個步驟:第一有疑難的情境引發思維的沖動;第二確定疑難究竟在什么地方;第三提出解決問題的種種假設;第四推斷每個階段所含的結果,看哪個假設能解決這個困難;第五進行試驗、證實,駁斥或改正這個假設。在實際經驗的過程中,有的階段可以拼合,若干階段則歷程甚短,甚至沒有被人察覺。因此,五個步驟并非固定不變的方式,應隨各人的情況而定,
網絡時代的知識與學習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不得不面對碎片化和信息超載兩大挑戰。這就不僅需要一系列的方法和策略,還需要一種全新的思維方法。包容性思維是指將一些看似互不關聯甚至互相矛盾的思想、觀點、理論經過一定的加工改造,使之互相兼容、有機組合、融為一體。通過這種新方法,達到將碎片化知識和信息化零為整、減少大腦存儲空間的目的。文章首先介紹了包容性思維產生的背景、內涵和六項基本法則,其次舉例說明包容性思維與教育教學、知識創新的關系,對包容性思維與批判性思維及中庸之道的異同進行了辨析,最后探討了包容性思維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