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男寶,2歲8個月。家長一起陪他玩,他很嗨 。在游樂園,玩滑梯要拉著媽媽一起,不愿自己和小朋友玩。媽媽拒絕和他一起玩滑梯,他自己去玩不開心,和小朋友有碰撞,就委屈,哭,不再玩了。
帶去早教試聽,他坐在旁邊的角落里看,或者自己玩,不參與老師帶領的活動。感覺他很謹慎,生怕外界有不安全。3歲,就需要上幼兒園了,我們現在想為他入園做準備。該怎么做呢?
回答: 描述看到了,所以你的問題是什么?你覺得2歲8月的孩子應該能自己玩、能很打開和小朋友玩才是正常的?
小孩子絕大部分時間和父母一起,自然對父母感到最安全,突然有個陌生人(即便是小朋友),必然需要時間了解、確認是否安全,然后才是能不能合作(一起游戲),成人也有這樣的過程。
和別人磕碰,一是疼,二是這種沖突他可能不知道怎么解決,因為以前沒機會習得,無助的時候我們就會哭,這個經驗不愉快,我們就會停止重復,這大概是人類共性。
早教班是陌生環境,他當然會謹慎,這是自我保護。每個人天生氣質不同,謹慎可能來自天性,是他完成使命的最佳模式或者平衡自身氣質是他此生的大功課,所以我們只能明了、順應。天生氣質沒有優劣好壞,我們需要做的只是在生活中平衡它,避免氣質特性妨礙生活。
。
關于外界安全否,我都覺得不十分安全,在大北京我被偷過、被騙過,犯罪成本低,警察并不能給予百姓徹底保護,謹慎當然也是自保本能。但是,注意:謹慎本身并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過度謹慎。當然如何判斷是否過度,只有根據家長平日對孩子的觀察了。如果之前類似問題,他可以接受,但是現在卻表現的緊張不接納,需要觀察孩子是否受過驚嚇、家里是否有另孩子不安的變動。
關于父母拒絕孩子,這很正常,人與人是需要邊界的,這樣父母才有精力保持自我,才有足夠的愛給予孩子,關系才能持續。對孩子,我們需要注意說話的態度、方式別引起恐懼。如“媽媽累了,現在沒力氣陪你玩,等一會可以嗎?”和“你怎么這樣不聽話,走開!”對孩子是不同的感受。前者表達自己的感受,后者是對孩子行為的訓斥和不接受(參見PET的我-信息)
關于入園,分離焦慮大多孩子都會有,或輕或重,如果孩子表現的完全沒有問題,進入陌生的幼兒園一點不安都沒有,可能問題就大了。父母保持日常生活節奏穩定,保持對幼兒園生活的淡淡欣喜,剩下的就是接納他的情緒。所謂的接納,并不是說父母是大池塘,任憑孩子的小風小浪折騰。很多時候只是我們誤診,孩子并沒有不適,只是正常的不安,或者是成人內在的投射。其他方面不必刻意。
如有目標幼兒園的親子課,可以上,這樣孩子會對該園的物質環境、老師會熟悉,入園時不會有太多陌生、緊張,有熟悉的老師在,會有一定的安全。
孩子和成人的內核是一樣的,只是表達模式不同,而這恰是我們成人成長的空間。很多時候理解孩子只需要換位,大概就知道該如何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