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第四模塊的共讀,最讓我記憶猶新的無疑是《音樂課堂里的數據應用》。因為身為一名音樂學科的教師,這一講對我來說非常受用。在本講中提到,音樂、美術、通用技術、體育等學科都是以實踐型課堂為主。例如:仿真樂器、編曲軟件、節奏軟件等等,是與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教育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我通過本講,深刻地學習到了如何融合信息技術促進學生理解音樂學科的能力和提高學生們的實踐創造力。
傳統的音樂課堂,都是以模仿為主。不論是擊打節奏,還是學唱新曲,都是老師先做示范,學生再模仿這樣一種模式。久而久之,音樂課堂便缺少了許多自主探索精神和主動學習的樂趣。現如今,融合了信息技術之后,學生對音樂課堂的興趣提高了許多。例如:學生可以再編曲軟件中自行加入節奏,同時創編樂曲。當學生們自己所創作的歌曲呈現在他們的面前,便能夠增強學生們對音樂學科的自信心,同時提高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融入了信息技術的音樂課堂,學生們還能通過網絡查閱各種有關樂曲的創作背景和歷史背景,這便是讓學生自行進行音樂賞析。曾經的傳統模式的音樂課堂,任何關于樂曲的深度解析都是依靠教師的口述,而現如今的音樂課堂,學生則可以在學習新的曲目之前就能對它有一定的背景了解,這樣一來,當正式開始接觸新課的時候,學生便可以顯得得心應手。同時各類型的軟件,還能夠讓學生在原有的樂曲上自行改編,例如:加入一些新的節奏型、變化音、變調等等。
小組合作探討分享自創作品。經歷過自編樂曲、自行改編、對樂曲的自我理解之后,所生成出來的屬于學生自己的“新作品”,在小組內共享,這也提高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使他們感受到了分享自己成果的成就感。
所有的一切,都是要回歸我們的重點,那就是要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不能忽視學生的創造能力。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是認知和發展的主體,是具有獨立地位的和極大認知潛能的實踐者。信息技術教學、多媒體教學也應如此,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注重學生的思路,并把每個學生的需求都放在重要地位再進行教學,這樣才能真正獲得教學上的成功。作為音樂教師,我們必須深刻地認識到,我們必須要想方設法去學習、運用、推廣信息技術教學、多媒體教學,讓它們成為我們音樂課堂上的好“助教”,真正做到讓音樂“聲”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