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0日,在三星堆4號坑提取出一枚玉琮。
大家都知道,玉琮,最早見于良渚,是良渚文化的典型器,它的造型是內圓外方,象征著天地之意。這一發現,可以看出古蜀文化與良渚文化間有著某種必然的聯系。同時也證明李白在《蜀道難》中所寫的:“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并不正確。
其實,早在玉琮之前,玉早已以它獨特的品質走進了古代先民的生活,并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據專家分析,玉最初被作與神明溝通的神巫之器。當時人類從最原始的自然蒙昧崇拜,轉向了具有特定形象的巫神崇拜,玉被根據祭祀對象不同而制成不同的形狀。《周禮·春官·大宗伯》中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的記載。玉琮就是用來禮地的。
在經歷了最初的巫玉階段后,玉逐漸被用于禮而成為禮玉。同樣是在《周禮·春官·大宗伯》中,還有這樣的記載:“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币幎速F族各階層用玉的質地、形制和規格,以玉為載體的社會禮制日臻完善。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中,也有表現禮玉的內容,就是組玉佩。
組玉佩是服飾的組成部分,西周時,不僅在腰前系較寬的巿,還會在身前系玉佩,垂至腹下。成組的玉佩,既是各貴族階層顯示身份的標志,身份愈高,組玉佩愈長。同時,組玉佩也是禮儀場合節步的工具。節步就是行步有一定的節奏,有一定的規矩。古代貴族們常以組玉佩中玉件互相碰擊的聲音作為步伐的節度,身份越高,步伐越小,走得越慢,氣度越非凡,須走出“接武”“繼武”等步伐來,行走時按規矩還要時刻傾聽玉聲,聯想玉德,體現“君臣尊卑,遲速有節”。
?最初,組玉佩是戴在脖子上的。春秋晚期以后,組玉佩的佩戴方式及形制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和東周時舊制度逐步瓦解、“禮崩樂壞”的歷史潮流是合拍的。在佩戴方式上,此期組玉佩均不再套于頸部,而是系在腰間的革帶,并垂至下肢。在形制上,構件中的玉璜被珩類器所替代,且新增加了玉璧、玉環、玉管等器類。
?從展廳里展出的四組玉佩和一組木俑來看,有兩組可能是套于頸部的,其它則系在腰間的革帶上。
組玉佩,一般由璜、環、瓏、琥、觿、珠等組成。人們佩戴成組佩玉,不只是出于純粹的飾目的,更是由于玉具有堅硬、潤澤、純凈,美觀等屬性,因此被當時士人看成是人的完美品德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