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論語〉學習筆記424陽貨第十七23》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
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
曰:"賜也亦有惡乎?"
"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
【學習筆記】
今天是丙申年癸巳月癸丑日,四月廿四,2016年5月31日星期二。
一,
子貢問:"君子也有憎惡的事嗎?"
通常說,仁者包容廣大,無有不愛,那么,君子是不是至少應該是無憎惡之心為是呢?這是子貢的疑問。
孔子說:"有,君子憎惡四種人:
1,憎惡專門喜歡傳播別人壞處的人,這種人沒有仁厚之意。仁厚之意為什么這么重要呢?這就好像土壤薄劣,就長不好莊稼乃至根本長不出來一樣,仁厚之意是先天性的根坻,需要人在后天成長學習工作生活中著意加以保護和培固。成天說人之惡,就好像每天把好土層掘走一樣。
2,憎惡情緒大脾氣暴戻的人,在下位而毀謗上級,這種人沒有忠敬之心。
忠敬之心對個人修養作用極大。表面看起來,忠敬之心是對尊長的心態,其實質呢,乃是個人認知世界人生規則的一種能力。這就好比說,未經整理過的知識,只是一堆材料一樣,若是未經規則的修養,任何好天賦的人,都不足以成大器。所以,心念一動之際,隨時須以忠敬約之,這是成才必須的功夫。
3,憎惡那好剛使氣,徒恃勇敢而不知禮節的人。中國有句俗語叫做"犯上作亂"。無視禮序,不理睬規則,這不叫追求自由,這是野性無教化,一部《西游記》,孫悟空的成長歷程很好地揭示了何謂大自由,真自由。
夫莽先生說,五行山下500年,是孫悟空生命的一次根本性轉折,從一只無拘無束的猴子,轉變成一個遵守規則的行者。
欲望象一個黑洞,如果手握力量,或者權力,如果沒有道德和法律的約束,齊天大圣就會大鬧天宮。
玄奘搭救,神猴內心秩序重建,從頑劣到遵守,從持戒到成佛,500年時間的征服,81難打磨。
今天是重新持戒的第一天,從頭邁步。
4,憎惡那執拗的人,勇于貫徹自己的主張,率意妄為而不顧義理,卻頑固不通、執拗到底的人。
二,
孔子又回子貢:"賜,你也有憎惡的事嗎?"
子貢隨即答道:"有。我憎惡三種類型的人:
1,憎惡抄襲別人的話當成自己的聰明的人。也就是道聽途說的人,路上聽來一個道理,路上就跟人講。為什么儒家這么反對道聽途說呢?我們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真學的人將道理反復在心里體味,實際用在自己身上,用以約束自己,提升自己,用以內心修養和廣大胸襟;假學的人將道理說給別人聽,收獲別人的贊嘆,叫做口耳之學。中國的學問講究實踐,聞道不算得道,中間要親身經歷行道、體道的歷程,中國學問與西方學問不同點,這是很大一塊,西方哲學可以在純粹思維層面一級一級地構建,中國學問則必要學者身體力行。儒家、佛家、道家,全都講功夫,如靜坐、站樁、內家拳等,三家均將其認為共法。對于沒有做功夫夸夸其談的人,佛家斥其為"口頭禪",道家譏其"欲以己之昏昏而使人昭昭"。
要先做后說,"說心得談體會"有切磋研討的價值,空談蒙人則屬于玩人喪德。
2,憎惡剛愎的人,毫不謙虛卻自以為勇敢的人。
3,憎惡揭發別人隱私卻自以為直率的人。
三,
由上可見,圣人賢人,隨遇起心,雖然所惡不同,但是原則一樣,都以自律寬人為望,都反對輕浮恣肆。
又見責人易而知行難的道理,必由反躬自省,身體力行起步。
坦蕩自在,和而不同。
念茲在茲,與人為善。
同理,"唯仁者能惡人"。只有自己做到了才會知道,才能知惡能惡。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論語>》張居正著
《論語正義》劉寶楠著
《論語新解》錢穆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