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論語〉學習筆記421陽貨第十七20》

《金文誠〈論語〉學習筆記421陽貨第十七20》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已可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
曰:"安。"
"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
【學習筆記】
今天是丙申年癸巳月庚戌日,四月廿二,2016年5月28日星期六。
一,
1,宰我是孔子弟子,名予。
2,循環一年叫做期。
3,燧是鉆木取火的木,古人鉆木取火,每個季節都不一樣。春天用榆柳,夏天用棗杏,秋天用柞槽,冬天用槐檀,所以叫做鉆燧改火。
4,宰我說:"父母去世了,守孝三年,為期也太久了。君子三年不習禮儀,禮儀一定會廢棄掉;三年不研習樂,樂一定會失傳。陳谷既已吃完了,新谷又已登場,打火用的燧木又經過了一個輪回,一年也就可以了。"
孔子說:"三年之喪,吃只能吃粗米,穿只能穿蓑麻,這是禮。一年就開始吃那白米飯,穿那花緞衣,你心安嗎?"
宰我說:"安。"
孔子便說:"有些事,為什么有所不為呢,不過是因為心上不安罷了。你安,你就去干吧!禮是因人情而生的,君子守孝,哀痛迫切,吃美味不曉得甜,聽音樂不覺得快樂,住臨時用草料木料搭成的兇廬,睡在用草編成的藁墊上,用土塊做枕頭,而不住在家里,為什么?就是因為心有所不忍,所以才不那樣做。如今你既然覺得心安,便去干好了。"
宰我退了出來。孔子說:"宰予真不仁啊!人都有愛親之仁,他是多么涼薄啊。兒女生下地來,三年以后才能完全脫離父母的懷抱,所以守孝以三年為期,稍盡一份感恩之心而已,天下都是如此。宰予難道就沒有從他父母那里得著三年懷抱的愛護嗎?"
二,孔子也背后說人嗎?
必須的。
不要說背后說人了,就是他吃飯、走路、站在那兒不說話、穿的衣服、容、貌、神色?都被學生們詳細記錄描述。
今天我們學習《論語》實在不是僅僅學習一段一段的說話,而是學習孔子的態度,他對人生的態度,對生命的態度,對生活的態度,對政治的,道德的,人情的,對喜怒哀樂的態度。
通過孔子的態度,我們分明感受著生生不已的精神。這份精神有別于生物界動物界的自然,有著高度理性的人的作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一番精神,濃縮在他一生倡導的禮樂文化之中,閃耀著人性不朽的光芒,傳遞著溫煦的溫度。物質之上的精神,精神之中的情志,就在其中舒舒緩緩的鋪展開來。
他這背后的話,說得完整,是我們的福氣。也是教宰予的話。
三,禮,是教條的嗎?
那要看你要做什么樣的人了。禮就是一個準繩,可上可下。單就這三年之喪而言,孔子去世之后,他的學生們為他守了三年的喪。三年后,大家都離開了,子貢一個人留下來又守三年,總共六年。曲阜孔林,孔子墓旁有"子貢廬墓處"。又比如,曾國藩回家"丁憂",為母親守喪,一年即被咸豐帝"奪情",出來為國效力。
這個準繩又是依據什么制定的呢?因人情而為之擬定。目的不是死守一個數字,它的作用在于"使賢者可以俯而就,不肖者得以企而及。"促進社會上的每個人,共同努力向善而行。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論語>》張居正著
《論語正義》劉寶楠著
《論語新解》錢穆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