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論語〉學習筆記418陽貨第十七17》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學習筆記】
今天是丙申年癸巳月丁未日,四月十九,2016年5月25日星期三。
一,楊伯峻先生的譯。
孔子說:"紫色奪去了大紅色的光彩和地位,可憎惡;鄭國的樂曲破壞了典雅的樂曲,可憎惡;強嘴利舌顛覆國家,可憎惡。"
二,成語有"姹紫嫣紅",可見紫色很美,孔子為何厭惡紫色?
1,中國的審美色彩中,有一個朱紅,這是無可替代的"中國色"。這個審美觀念從哪兒來的呢?從中國式思想而來。
若說中國哲學的思想,不能不說它的特點:直指人心,高屋建瓴。
因為這個特點,我們的傳統特別重視稟賦、氣質,講究上智、下愚。
我們的文化論述體系中,沒有明確的一年級二年級。王弼十六歲注《道德經》,當時何晏已經六十歲了,是最富權威的學者,也在注《道德經》,當他讀了王弼的注本之后,自嘆弗如,將自己的注本銷毀了?,F在我們學習《道德經》用的就是十六歲的王弼的注本。近二千年來,所有學習《道德經》的中國人,都是以十六歲的王弻為師。
2,因為過去沒有認識論工具,采用直入境界的方法,中國文化就尤其重視氣。
講到氣,必須講講孟子。
孟子特別牛,各國國君爭相請他為師。孟子呢,只講一套:王道。任你梁王齊王什么王,愛聽不聽,別的沒有,只有這套;要做不做,只有這套。齊宣王希望孟老師教點兒方便好用的,孟子回他說,孔子門生,只有一套。齊宣王說,真是慚愧,您的方法是好,只是我做不到啊。好,你這個學生成不了器,我換一個有決心能成器的。孟子離齊而去。齊宣王舍不得,又留不住,直恨自己不爭氣。所以,讀這一段兒,里面很有些味道。
孟子出游他國,排場大得很,車尾相連,隨從數百。孟子一沒有位置,二沒有強權,三沒有出身、門第。孟子為什么這么硬氣?
他的學生問了這個問題,他也回答了,只憑一樣:我善養吾浩然正氣!
氣,是中國文化中繞不過的一樣東西。沒有對氣的認知,就讀不懂中國文化,就展不開,就只能在表皮上磨蹭,不能深入其中,讀到六十歲也只是在門外閑逛,白扯。
3,現在回答上面的問題:稟賦和氣,為什么這么重要?以正祛邪。中國文化直接到里面,探囊取物,直接到本質。正氣足則邪氣自消。
4,現在回答第一個問題,孔子為什么厭惡紫色?因為朱色是正色。
為什么別人不厭惡紫色,偏偏是孔子厭惡紫色呢?這也有道理:正氣足如孔子、孟子、周公,也就是說,正氣足者能辨正色。
中國文化講修字,到了就是到了,沒到就是沒到。有了正氣能感知正色。正氣不夠的,就是喜歡非正色。兩個人既使面對面坐著,其實是兩個世界的人,一個在赤道,一個在北緯24度。
紫色是間色,是黑色和紅色的混合色,不是正色。我沒有說它是邪色。只說它不是正色。它的艷麗奪正色而登堂入室的時侯,才有了善惡正邪的政治倫理色彩。
三,孔子辨色,辨音,目的何在?
1,孔子是求真,求實。
孔子是直指"惡利口之覆邦家者"。秦檜遭到人人痛恨,因為他是利口導致覆邦家的人渣。
似是而非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如良莠不齊的莠,長得很像稻子,如果不除莠,稻子長不起來,我們就要餓肚子。
以人而言呢,就是假人假言,害己害人,亡身亡家,亡邦亡國。
2,怎么求真,如何求實?
1,追問。能問多大的問題,能得多大的天地。
2,實踐。以觀人為例,可以直接由形而觀心所蘊。但是,人會偽裝怎么辦呢?也有辦法,花點時間:居視其所安,達視其所奉,富視其所與,窮視其所為,貧視其所取。
孔子"動則玩其占,靜則賞其辭",也是實踐。
孔子問子貢,你以為我是讀了很多書,才知道這么多是嗎?
子貢順口說,是啊。轉念一想,不對。馬上追問,難道不是嗎?
孔子告訴他:吾道一以貫之。
別想著還有另外的一套。就這一套。就是這一套,你都學不會呢,換一套就能成嗎?
老老實實求真求知。有用的,就一套。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論語>》張居正著
《論語正義》劉寶楠著
《論語新解》錢穆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