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朋友那么多,都想去撩撩?》的末尾拋出了一個問題: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如果你的人脈清單是錯誤的呢?那么我們所做的一切追求效率的事情可能會變得完全沒有意義。
什么標準來判斷我們的人脈清單是不是合適?答案是“目標”,我們所做的一切人脈工作,要能夠幫助我們實現人生的目標。
1968年時,比爾·克林頓(Bill Clinton)還是牛津大學的一名學者。他有一次在聚會上遇到了一位學生。克林頓馬上問了幾個問題并認真記錄。對方問他為什么么要這么做,他說“因為我要參政,我打算競選阿肯色州州長,所以我要記下每個遇到的人。”
你想做大公司的CEO,還是更喜歡穩定的工資收入,還是想自己創業實現自己的商業設想?
你喜歡面對工作中的陌生人,還是更喜歡家庭和諧的小氛圍,還是想和朋友們聯結得更緊密?
你的目標越具體,你才越有可能采取清晰的行動,才可能讓你做事更加有“效果”而不是更有“效率”。
也就是說,如果梯子搭錯了墻,你再聯系也是瞎忙。
事實上每一個成功的人,在某種程度來講,都是因為他們更早清晰了自己的目標,更早開始按照目標而制訂行動計劃。而建立人脈關系就是這個行動計劃中最關鍵的一部分。
想讓我們的目標和人脈計劃更加協調一致,需要做到以下三步:
1)找到自己激情所在
作者在書中給出了看清內心和放眼外界兩個途徑,我感覺這和《幸福的方法》中,沙哈爾建議的MPS工具通過3個關鍵問題來找準自己的人生定位是相似的:
M: Meaning 意義 --??什么帶給我意義?什么給了我使命感?
P:Pleasure 快樂 -- 什么帶給我快樂?什么是讓我覺得幸福的事情?
S:Strengths 優勢 --?我的優勢是什么?做什么事是我的強項?
同時沙哈爾強調,當我們用著三個關鍵問題來問自己的時候,我們要注意順序,要首先選擇能給我們帶來快樂和意義的事情,這樣我們的”幸福“感可能會更高。
2)制定人脈行動計劃NAP(Networking?Action?Plan)
一個最簡單的NAP計劃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制定有利于完成使命的目標;第二部分,將有助于完成這項任務的人、事物、地點聯系起來;第三部分,找到一個最佳方案,接近那些有助于達成目標的人。
在第一部分,列出三年后的目標,然后倒回來,制定時間分別為三個月及一年的中短期計劃。在每個時間段的計劃中,我會制定一個A目標和一個B目標,有效地幫我完成三年后的目標。
在第二部分,主要是列出所有那些可能實現目標上提供幫助的人名,這些就是你將來人際交往的目標對象。
在第三部分,是設計社交策略,同時考慮哪種策略更適合哪一類人群。對于一些人,你需要鼓起勇氣主動聯系他們,還有一些人,你需要通過你們共同的朋友穿針引線,還有人需要通過晚宴或會議認識。而且最重要的是,你需要慷慨相待每個你認識的人。
先放個英文版的NAP示例模板(有空再弄中文的)。
3)創立個人“智囊團”
實現目標也不是僅靠自己就能實現的。制訂好的計劃還需要不斷完善與加強,和其他事物一樣,即使最完美的計劃也需要外人的評判與監督。
如果這時身邊有三兩個可為你答疑解惑的人則大有裨益。他們可以鼓勵你,也可以嚴格地監督你,我把這種人稱為“智囊”。他們可以是你的家人,也可以是曾經指導過你的前輩,或是你的老朋友。
如果我們按照以上三個步驟:找到激情、制訂NAP、創立“智囊團”,那我們就可以非常放心地去執行后續的交往計劃。
梯子如果沒有搭錯墻,那我們所有聯系的人、說過的話、付出的努力都在為我們的“目標”大廈添上一磚又一瓦。
延伸閱讀《別獨自用餐》"03 找到自己的使命"
1.《要么跟進,要么失敗》
2.《朋友那么多,都想去撩撩?》
3.?《梯子搭錯了墻,再多聯系人也是瞎忙》
(全文完,近期全力更新ManagerUp系列中......公眾號“中層管理精進”,歡迎點贊、評論、關注,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