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對兒童精神成長的意義,就像母乳對兒童身體發育的意義,全面而且深入。
《兒童閱讀三十講》筆記
在真實世界中,每一個兒童都是被囚禁的王子或公主,他們錦衣玉食,卻被束縛在有限的范圍內,比如家庭、小區、學校、游樂場等等。因為自我中心主義的限制,兒童沒有辦法意識到,在每一個家庭里都有一兩位王子或者公主。
兒童只是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他們還沒有辦法理解:送到嘴邊的每一份食物,都是父母辛勤勞作的結果。
等到讀小學,兒童遇到了許多不一樣的同學,知道自己并不是世界的中心,這時候極有可能產生自卑情結。但是認識是一回事兒,感受又是另一回事兒。要徹底地走出自我中心主義,有的要到青春期才有可能大致完成。
盡管如此,人終生都會帶有自我中心主義的殘余,有些人甚至一生也走不出那些脆弱的自我。
當兒童遭遇到一個故事,就好像干涸的大地突然遇到了雨水,饑餓的人突然看見了食物,這是為什么?
因為成長帶來了遠行的愿望。
身為王子或公主的兒童,頭腦渴望著外部的世界,身體卻被父母束縛在家里。這時候突然讀到一個故事,故事里也有一個同樣的王子或公主。他會在潛意識里以為那個人正是他自己。這就是閱讀心理學中所說的自居作用。
故事往往是這樣的:享受著榮華富貴的王子和國王皇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突然有一天,邪惡的巫婆來臨了,王國被毀滅或占領。為了保護王子和王國,國王和皇后獻出了他們高貴的生命。而王子在一個忠誠的老仆人的幫助下逃離了王國,被巫婆派來的士兵到處追殺。
為什么童話故事的開頭如此千篇一律,又如此深受兒童的喜愛?
因為它揭示了兒童生活的真相。不僅僅是心理真相,也是生活的真相。
當一個孩子突然被要求自己控制大小便;當一個孩子不得不自己拿起勺子吃飯;當一個孩子不得不離開家獨自去上學的時候,媽媽已經不再友善,而是像后媽或巫婆一樣嚴厲。兒童在心理上是失衡的,這是一種被拋棄和即將孤苦無依的感覺,他們被迫去經歷這個世界,去經歷生活和心理的破裂與重建。
而這就是成長。
離開故國的王子是悲慘的。有的王子被追的走投無路,風餐露宿,受盡人世間的艱辛,甚至他人的欺凌與嘲笑,做過最臟最累的活兒,受過最惡意的嘲笑。有的王子試圖反抗,他傾盡自己全部的力量,結果仍然以失敗告終,命懸一線。
每當讀到這里,兒童總會眼含熱淚。他和王子一樣,經歷了恐懼分離,經歷了酷暑嚴寒,經歷了饑餓絕望,經歷了排斥和打擊。
要在許多年以后,兒童才有可能讀到尼采這樣的句子:“在世人中間,不愿渴死的人,必須學會從一切杯子里痛飲。在世人中間要保持清潔的人,必須懂得用臟水也可以洗身。”
兒童還不能夠理解,這是他必須面臨的心理考驗,也是一種必要的摧毀。
沒有毀滅就沒有重建,沒有破裂就沒有生長,而這破裂必然伴隨著孤獨、疼痛、恐懼,伴隨著徹底的剝奪。
在這個過程中,一切努力都終將失敗。以巫婆為代表的邪惡力量將盡可能地摧毀兒童的意志,他們把孫悟空壓在五行山下,讓丑小鴨凍僵,把灰姑娘推進灶房,讓白雪公主吃下毒蘋果幾乎死亡。這是命運邪惡的玩笑,他以這種方式來考驗你。經歷了這樣的死去,才有另一種活來。
當王子的一切努力都歸于失敗的時候,王子唯一能夠改變的是自身,唯一能利用的是自身的內在力量,尤其是信念。
夜半的時候,黎明就快要來臨了。同樣,希望往往誕生于最深的絕望。
這往往意味著王子已經做好了準備,他的肌肉已經變得強健,他的心理已經變得強大,他已經為成為一個國王,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而幫助者就在這時候出現了。
他可能是一個老師,就像唐僧;也可能是一個好巫婆,就像《綠野仙蹤》南方女巫和北方女巫;他也可能是一個智慧老人,就像《獅子王》中年老的狒狒;他也可能像逝去的父母的亡靈。而這幫助者往往是德性與智慧的象征,他深扎在傳統當中,扎在人類經驗之中。當王子用盡了全力,幫助者才會出現,幫助已經支離破碎到了臨界點的王子完成最后的轉變,這很符合最近發展區的概念。
經歷這個轉變之后,王子就變成了一個全新的人,一個國王。
王子憑什么去打敗邪惡力量?
真正的力量之源仍然是信念,是傳統,是德性,而這一切的喚醒總是源于自身的破裂與重建。這種破裂與重建是一個錦衣玉食的王子很難做到的。必須通過一個邪惡的巫婆或類似的人物,才能把他從舒適區里趕出來,趕到充滿風雨的大千世界里去。
所有失去的都會以另一種方式歸來。王子最終打敗了邪惡力量,這是一個深刻的隱喻。離家出走的時候還是一個膽怯恐懼的王子,而歸來的卻是一個真正的、充滿自信與力量的國王,曾經灰暗的王國又重新充滿生機。
故事終于在慶典中結束,王子和公主從此勝了幸福快樂的生活。當然,他們還會生小王子小公主,他們的命運你能猜到嗎?
當然能。歷史就是這樣一次次地輪回。在輪回中,一代代王子成為國王,一代代兒童成為成人。
這樣的結局是一種保證。親愛的孩子,只要你敢于走出舒適區,敢于去面對更廣闊的世界,敢于對抗各種風險,敢于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將自己打碎并且重建,我確信并承諾你將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這就是成長。
而所謂的童話,是一代代父母善意的謊言。
父母無意識地根據兒童的需要創造了一個一個的故事或者說童話,這些故事口口相傳,代代相傳,經過了千百次潛意識里的加工,變成了兒童最好的精神營養,成了一代代兒童最好的禮物。
在這樣的故事的熏陶下,兒童哪怕足不出戶,心理也在不斷地經歷虛擬的奇幻旅程。這些想象中的旅程大大地增加了兒童心理的豐富程度,提升了兒童的心理彈性,也讓兒童在面對未來不確定的世界里多了許多潛意識里的準備。
那么,巫婆是誰?
巫婆是一種心理投射,是一種精神實體,她是生氣的母親、暴怒的父親——這是兒童外部感受到的;它是恐懼的自我、虛弱的自我——這是兒童內部所隱含的。把抽象的感受化為具體的實體,化為可以觀察、面對以及戰勝的對象,是故事的高明之處。這種客觀化給了兒童審視他們的機會,而他們沒有意識到的是,他們在審視的,實際上是他們的感受,他們內在的另一個自我。
巫婆一定得死,兒童要得到保證,才有勇氣投入戰爭。
而所謂的戰爭,有時候無非是“吾日三省吾身”。但是巫婆真的死了嗎?他總會以另外的方式不斷地復活,就像伏地魔,他是我們的另一面,總會不斷地活過來,威脅著人類世界。不過有趣的是,正是因為這種不斷的威脅,才帶來了成長,帶來了發展,帶來了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永恒的活力。這是哈利波特的故事,也是魔戒的故事。
在這個內卷的時代,如果兒童缺乏足夠的故事,只有喋喋不休的說教、功利主義的誘導、做不完的試卷,那么,兒童何以幸福地長大?何以勇敢地度過此生呢?所以,兒童需要故事,把故事贈與兒童,就是贈與兒童最好的禮物,而這是我們老師和父母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