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走在學習兒童閱讀的路上
一、兒童“自我中心”心理的成長過程
? ? 1、兒童時期,他認為世界以自我為中心,自己就是世界中的王子和公主。
? ? 2、讀了小學,他意識到自己并不是世界的中心,此時極有可能產生自卑情結,但是在潛意識里,他的思維模式和情感態度仍然是“自我中心”主義。
? ? 3、到了青春期,才有可能大致走出“自我中心”主義。但也有可能人一生都帶有自我中心的殘余。
二、兒童遭遇故事
? ? 1、故事會帶來兒童遠行的欲望,“自我中心的”王子公主想遠行,但因為安全問題被束縛在家里,此時讀到同類故事,容易同頻,潛意識認為故事中的那個人就是自己,這就是閱讀心理學中所說的“自居”作用。
? ? 2、讀故事,兒童就會進入故事。
? ? ? (1)兒童會潛意識的把故事中的人物,和自己身旁的人物相對應。比如:故事中的王子遇到了巫婆王國被毀滅或占領。此時的巫婆被隱喻為生氣的母親,暴怒的父親。
? ? ? 因為對于此時的兒童來說,他慢慢長大了,孩子要不得不需要自己去做一些事情,比如:自己吃飯,自己洗手,自己分床睡覺等,此時的媽媽特別的嚴厲,不再友善了,所以媽媽就成了巫婆的化身,而自己就成了可憐的王子化身,他有一種被拋棄,孤苦無依的感覺。
? ? (2)王子要去反抗,最終失敗告終。此時的兒童就像王子一樣,也要去反抗,也要去哭鬧,但是在媽媽的堅持下,他不得不堅持去做一些事情,所以此時他和王子一樣經歷恐懼,經歷分離,經歷排斥,經歷打擊。
? ? ? 王子反抗無用,怎么辦?改變自身,用一種內在的力量和信念去改變,最終在智慧者的幫助下,瀕臨絕望的王子完成了蛻變,成了一個全新的人,打敗了邪惡力量,幸福快樂的生活。
? ? ? 兒童如王子一般,反抗無用,所以改變自己,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強大。所以此時此刻他和王子的心理是一樣的,這就是閱讀心理學中所說的“自居”作用,因為現實和故事是同頻同感。
? ? 3、故事的隱喻
? ? 王子最終打敗了邪惡,兒童最終經歷了成長。這是一個深刻的隱喻,這樣的結局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保證。只要你勇敢走出舒適區,敢于去面對廣闊的世界,敢于對抗各種風險,敢于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將自己打碎或者重建,我確信,并承諾你,一定能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這就是成長。
三、童話的意義
? ? 1、童話的意義就在于,兒童讀了故事,即使足不出戶,但是有讀故事時想象性的經歷,心里也在經歷著虛擬的奇幻旅程,大大增加了兒童心理的豐富程度,提升了兒童的心理彈性,也讓兒童面對未來不確定的世界里多了許多潛意識里的準備。
? ? 2、在內卷的時候,如果兒童缺乏足夠的故事,只有喋喋不休的說教,功利主義的誘導,做不完的試卷,那么兒童何以幸福的長大?何以勇敢地度過此生?
? ? ? 故事是最好的人格教育,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指引著兒童,讓他們潛意識里明白人應該怎樣去生活。
? ? 所以,兒童需要故事,把故事贈予兒童,就是贈予兒童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