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記錄我生活工作的點點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1127天。
今天分享的書可是大有來頭,它獲選為世界文化遺產,還被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記憶”項目中。
在中國,它至少有100種以上的譯本和譯改本。早在五四時期就被翻譯到了中國,它在中國的傳播經歷了近百年的歷史,而在西方基督教國家當中,它的銷量僅次于《圣經》。更重要的是,它不是什么高深難懂的著作,而是一本只要識字就能讀的童話集。它就是《格林童話》。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部童話像《格林童話》這樣廣為人知。近兩百年來,《格林童話》以它無與倫比的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其中《灰姑娘》、《白雪公主》、《睡美人》、《青蛙王子》等等這些耳熟能詳的故事,已經成了人們童年記憶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即使長大了,過了愛幻想的年齡,《格林童話》的影響還是處處可見。迪斯尼隔幾年就要把公主王子的故事,拿出來翻拍一遍。好萊塢與韓劇的“灰姑娘情結”也吸引了一眾看客。比如白雪公主般善良純潔的女主角,也長期地霸占著大小熒屏。
從這點上來看,《格林童話》簡直是一棵生命力旺盛的參天大樹。不僅能讓孩子在它的綠蔭下自由做夢,也給后來的文藝作品提供了靈感源泉。那么問題來了,究竟是誰有這么大的本事,能一下子寫出那么多雋永傳世的精品呢。
大朋友有可能說,這還用問啊,《格林童話》當然是格林兄弟寫的咯。這話其實并不準確。其實不是《格林童話》的原創作者。這哥倆只是這部童話集子的收集整理者。說白了就是“故事的搬運工”。
哥哥雅各布·格林去民間調查,搜集了大量人們口頭相傳的故事,打算作為自己學術研究的材料。弟弟威廉·格林看到后很感興趣,對這些材料進行了解構與重構。兄弟二人合力將其改編成了富有童趣的故事集。
1812年,兄弟倆合作的第一卷童話,于圣誕節前夕在柏林問世。當時這本書還不叫《格林童話》,而叫《兒童與家庭童話集》。因為格林兄弟認為,童話是寫給兒童看的,而且主要作用于家庭,但沒想到這本書一上市就大受好評。影響力也超越了兒童和家庭的領域,就連成人讀完后還想看。
于是格林兄弟不斷補充故事,并且一再修訂,一共推出了七個版次,從1812年初版到1857年終版,其間經歷了將近半個世紀的演變,最終才形成了《格林童話》現在的樣子。
難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贊《格林童話》是“童話傳統劃時代的匯編作品”。既然是匯編,就少不了收集,格林兄弟收集的故事都來自于民間。最后又回歸到民間,哥倆在匯編的過程中,忠實地遵循民間故事的法則。非但沒有破壞民間故事的口頭性,反而還不斷地加強。甚至是在修復它的口頭性,這就使得《格林童話》氣質淳樸、活潑,讀起來又渾然天成,完全不同于其他的童話。
所以我們說《格林童話》既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民間故事,也不是安徒生、王爾德那類原創童話,它介于這兩者之間,是格林兄弟創造的一種新的童話文體。
初步了解了這本書,我們再分享下這段傳奇的兄弟。他們寫成《格林童話》純屬是無心插柳。他們原本是做什么的呢?
格林兄弟本身是法學教授。在德國歷史上,很有地位的法學家。當時漢諾威國王拒絕接受憲法的管制,無人敢與之抗衡。唯有在哥根廷大學任教的格林兄弟勇敢地站了出來,聯合其他五位教授反對國王,就發生了著名的“哥廷根七君子”事件。結果兄弟倆都被開除了教職,被迫流亡。
當時,《格林童話》的第三版剛剛問世,我們所喜愛的小紅帽,青蛙王子都在這版書里。誰能想到,與這些活潑美妙的童話息息相關的人,此刻正在遭受人生巨大的打擊呢。
幸好,雖然被迫流亡他鄉,兄弟倆的壯舉還是成就了美名。他們離校的時候,學生夾道相送,世人交口稱贊。“哥根廷七君子”的塑像現在還矗立在薩克森州。
說到名聲,其實他倆比法學家更著名的身份是民俗學家和語言學家。語音學上大名鼎鼎的“格林法則”就是以他們的姓命名的。這哥倆可以說是日耳曼語言學的奠基人,而他們在學術界知名度更高的成就是《德語詞典》,就相當于咱們的《新華字典》。
擁有如此多豐功偉績的格林兄弟,能夠被印刷在德國1000馬克的紙幣上也就不足為奇了。其實,最初《格林童話》中的每一篇故事都沒有名字,而是用編號“KHM”來代替。“KHM”是《兒童與家庭童話集》的德文縮寫。譬如著名的《灰姑娘》就是“KHM21”,即童話集里的第21篇故事。
這種別具一格的命名方式,可以清晰呈現每一版材料的增刪狀況,一眼看上去清晰明了,這也顯示出了格林兄弟作為學者的嚴謹作風。
兄弟倆筆下的童話世界,是一個充滿奶酪,蘋果與青草氣息的烏托邦。這里既有高貴的公主王子,也有紡紗女,農民,巫婆,各種有趣的市井人物。對于這本書有個有趣的現象。一般來說,再有意思的故事,重復地講也會讓人審美疲勞。可為什么幾百年來人們都讀不厭《格林童話》里那些簡單甚至老套的故事呢?
這當中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格林童話中的價值觀都是經過提煉的,簡明、清晰、容易理解,而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在童話的世界里,事物總是成對出現的,譬如說光明與黑暗、美人與丑女、好媽媽與壞繼母、聰明人與懶漢,出現一個壞東西,就有相應的好東西與之平衡。
《白雪公主》里繼母十惡不赦,與她對應的白雪公主卻極盡世間之美好。《六只天鵝》中繼母與婆婆咄咄逼人,一心要置小公主于死地,公主卻以堅韌頑強的品格對抗惡人,堅定自己救哥哥的信念。
至于《三片蛇葉》,總算出現了一個邪惡的公主了,不用擔心,她的丈夫是個重情義的好人。不僅答應了公主要求陪葬的無理條件,還在公主死后用蛇葉救了她。
這種二元對立的特點,恰恰是《格林童話》最與眾不同,最具魅力的地方。別的不說,就拿《安徒生童話》來對比,《安徒生童話》的人物大多介于好人與壞人之間。
譬如同樣是巫婆,《海的女兒》中的巫婆就并非十惡不赦,她只是和小美人魚做了一筆交易,拿走了她的聲音。既然是做生意,一物換一物,巫婆并沒有做錯什么,也不算什么壞人。可《格林童話》就不一樣了。放眼望去,十個巫婆九個壞,個個都把人性的貪婪邪惡,展現得淋漓盡致。
或許有的朋友要問了,這種極端的人物形象存在的意義是什么呢?難道僅僅是為了讓孩子們更容易地感受善惡嗎?
這確實是一個原因,但也并非完全如此。《格林童話》的存在,其實也是為了服務現實的世界。《格林童話》換句話講就是現實世界的“原型”。用著名心理學家榮格的話說,原型就是人類的集體潛意識,它能喚起讀者潛意識中的原始經驗,有的時候一個簡單的原型,就有可能喚醒人心中深刻強烈的情緒。
舉個例子,白雪公主就是“善良”的原型,她在故事中其實也沒做什么。但光是這個形象一出來,讀者自然而然地就親近她了。我們同情的是一位柔弱的小公主嗎,不是!喚起我們強烈同情的是“善良”。
同樣,我們強烈憎惡故事中的壞心眼皇后,也不僅僅是因為她作惡多端,而是她所代表的“邪惡”,引起了我們的情緒波動。不由自主地就開始討厭她,甚至把對別人的故事中的女巫的憎恨也算到她身上。
對我們來說,這些壞人是一伙的,都代表了邪惡,所以要抵制她們。《格林童話》就是這種情緒的催化劑,英雄、孤兒、公主、流浪者等等意象不斷反復地出現。
這些人物性格穩定,是經過高度濃縮和提煉的形象,由這種黑白分明的形象組成的故事,自然也將讀者的情緒劃分成了兩種。看到良善會微笑,看到邪惡會憤怒。
一旦讀者受到原型人物的影響,開始主動投入情緒。本就跌宕起伏的情節就會變得更加有意思,更加百聽不厭。聽了無數遍,還是能找到那種愛憎分明的快感。這也是很多故事不斷重復,而依然還有人愛看的緣由。
這就像是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通篇都是孫悟空打妖怪,可人們就是愛看“正義”打倒“邪惡”,這就是原型的魅力。
在《格林童話》的世界里,復雜的人性與人格被拆分開來。每一種人格都用一個特定的角色代替,善與惡,正與邪之間完全不存在灰色地帶。而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是“立體”的,一個人有可能既有英雄氣概,也有痞子特性,亦正亦邪。
現實世界是難以用精辟簡練的語言概括的。當我們無法描述復雜的現實世界,就會試圖用這種相對直觀的原型方式,把心中的體驗和情緒傳達給旁人乃至后人。童話就是這么產生的。而當這些原型體驗符合大家的心意,被很多人接受,它們就能跨越時代一直流傳。
這也是《格林童話》經久不衰的深層原因。說到底,你以為你讀的只是一個公主,打贏巫婆繼母的故事。其實吸引你注意的,并且引起你心中共鳴的。歸根到底還是故事背后的原型體驗。
白雪公主是“善”的原型,繼母是“惡”的原型,我們在心底期待看到這種善惡之間的戰爭,并且在正義最終戰勝邪惡的情節中,獲得了心靈的滿足和快慰。
由此可見,格林兄弟下了多大一盤棋啊。他們抓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人們共同的情感經驗。《格林童話》已經流傳了兩百年,并且還將繼續流傳。只要人類文明不覆滅,我們對這種善惡分明的“原型式”的童話,就有無窮的需求和喜愛。
正如一位心理學家弗朗茨所說,無論怎樣解釋《格林童話》,都無法超過它們本身。
因為格林童話已經是不可濃縮,不可提煉也不可總結的了。它本身就是生命的濃縮。孩子可以在童話世界里,提前體驗生活中的善惡,而大人又能在童話里,敏銳而直白地重新認識自我和世界。
《格林童話》就像一杯醇香的濃縮咖啡,香氣飄蕩了百年。不僅我們普通讀者愛看,就連當時的名家名人也很推崇。安徒生就是格林兄弟的忠實迷弟,曾經不遠萬里前去拜訪這對前輩,安徒生有多喜歡格林兄弟的童話呢?
他曾在《格林童話》出版的25年后,把其中的《六只天鵝》改寫成了長達2萬多字的童話《野天鵝》,并且放到了自己的《安徒生童話》中,足以見得他對格林兄弟的尊崇與喜愛。
經過安徒生改寫后的《六只天鵝》,環境烘托得更加突出。小公主的人物形象更加飽滿,心理活動也更加豐富。同時他去掉了惡婆婆被推上火刑架的結局。讓整個作品顯得浪漫雅致,更像一部文人作品。但是我們也不要忘記安徒生所增加的出彩內容,都是建立在格林兄弟童話原型的基礎上的。
《六只天鵝》的核心思想,即作為“正義”原型的公主,如何克服困難。戰勝險惡的心理過程,這才是《六只天鵝》如此膾炙人口,令人百讀不厭的關鍵。即便像安徒生這樣偉大的作家,也不過是在一棵本已枝繁葉茂餓大樹上,點綴鮮花而已。花有凋零時,而粗壯的枝干卻屹立不倒。
明天繼續分享格林兄弟在收集童話過程中的困境與創新,還有不少開眼界的民間故事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