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咱們在親密關系中著重談了 "是什么" (what) 和 "怎么樣" (how)。今天我們來深入探討"為什么"(why) 。
為什么你給的越多,對方反而越疏離,你懷疑是自己不夠好?
為什么你們吵架就像拳頭打在棉花上,冷暴力?
為什么你覺得自由比愛情重要,獨立的空間神圣不可侵犯?
為什么有問題你喜歡第一時間自己解決,而不是向另一半求助?
為什么你內心總有沖動想翻看他/她的手機?
為了研究人們在人際關系中的行為模式,心理學家們建立了許多模型和猜想,其中影響力彌久不衰的當屬?"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也有人翻譯成"依附理論",個人覺得"依戀"更確切些)。
很多人特別是那些經歷過情路坎坷的朋友,可能對“依戀理論”有所耳聞。"依戀理論“的確可以給我們一個全新的視角來了解自己和愛人的行為模式。但同時大多數人也會陷入“自我診斷”的誤區,后面我們會針對這一點專門展開。希望這篇文章能為你提供更深入,更全面,更專業的解讀。
內容簡介:
依戀理論的來龍去脈
什么是依戀理論?
鮑比 - 理論創立 - 嬰兒研究
瑪麗·安斯沃思 - 重要發展 - 依戀模式個體差異
成人依戀模式研究
依戀模式四象限
依戀理論的現狀與局限性
01
依戀理論來龍去脈?
什么是依戀理論?
建立與他人的聯接,是我們(人類)的本性。我們在遇到危險時,會本能的感到壓力并尋求保護;我們感到安全時,會把精力放在尋求安全之外的領域,去探索去玩耍去發展。
依戀理論試圖描述人與人之間情感的建立機制以及在壓力下的行為模式。這種行為模式大多是無意識的,一旦被觸發,意識層面很難控制。如果你經歷過幾段失敗的戀愛關系,依戀理論也許可以幫助你看清楚自己的戀愛行為模式,為什么你會被某些類型的人吸引,為什么同樣的經歷會一次又一次的發生......
依戀理論始于1950年代,它并不是從研究成年人戀愛關系開始的,而始于研究嬰兒對母親的依戀模式。
鮑比 - 理論創立 - 嬰兒研究
依戀理論最初是由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1907-1990)提出的。鮑比是心理學界的大牛,也是現代心理學的奠基者。IMD的小伙伴一定對“secure base” 記憶深刻,這個理論就來源于鮑比晚年。他師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他相信童年的經歷對成人的行為方式有深刻的影響。
他試圖了解經歷與父母分離的嬰兒所遭受的痛苦。鮑比指出,嬰兒會竭盡全力(例如哭泣,瘋狂搜尋),以防止與父母分離或重新找回父母。并且這種表達是多種哺乳動物所共有的,并推測這些行為是自然進化的。因為人類的嬰兒像其他哺乳動物的嬰兒一樣,無法喂養或保護自己,所以他們依賴于“年長而聰明”成年人的照料和保護。
鮑比認為,能夠通過依戀行為保持與依戀對象接近的嬰兒更有可能存活。因此,他判斷,嬰兒的依戀行為,是通過自然選擇逐漸“設計”的,以調節對依戀對象的接近度。? ?
瑪麗·安斯沃思 - 重要發展 - 依戀行為的個體差異
鮑比是大腦,建立了依戀理論的框架和研究方向,同時也認識到嬰兒依戀行為存在個體差異,但沒有進行系統性的研究。這時候,來了神助攻。他的同事瑪麗·安斯沃思(Mary Ainsworth,1913年–1999年)開始系統地研究嬰兒與父母之間的情感紐帶。
她隨同丈夫一起來到烏拉圭,和她的學生們開創了一種研究嬰兒與父母依戀模式的實驗。他們將12個月大的嬰兒及其父母帶到實驗室,有計劃的將其分開并團聚,結果發現:
大多數孩子(約60%)當父母離開房間時,他們會感到沮喪,但是當父母返回時,他們會積極地尋找父母,并很容易被父母所安慰。表現出這種行為方式的兒童通常被稱為安全型。
其他孩子(約20%或更少)最初會感到不適,并且在分離后變得極度痛苦。重要的是,與父母團聚時,這些孩子很難得到安撫,并且經常表現出相互矛盾的行為,這表明他們希望得到安慰,但同時也希望“懲罰”父母離開。這些孩子通常被稱為焦慮型。
另外的孩子(約20%)似乎不會因分開而感到困擾。團圓后,他們會積極避免與父母接觸,有時將注意力轉移到在實驗室地板上玩耍的物體上,這些孩子通常被稱為回避型。
有了實驗數據支撐,依戀理論成為當時炙手可熱的心理學研究方向。
成人依戀模式研究
直到1980年代中期,研究人員才開始認真思考依戀模式對成年人的影響。哈桑(Hazan)和史瓦(Shaver)是最早在兩性關系課題中探索鮑比思想的研究者。關于成人依戀最早的研究包括研究成人依戀中的個體差異,人們對自身的看法以及對自己與父母的關系的記憶的聯系。在研究成年人依戀模式時,學者需要解答下面幾個問題:
我們在成年人中是否可以觀察到與嬰兒一樣的依戀模式?
成年人的情感關系是否與嬰兒/養育者有著同樣的作用機制?
從嬰兒期到成年期的依戀模式是否一成不變?
哈桑和史瓦推斷,成年人之間情感的建立和行為模式,與嬰兒和養育者觀察到的機制相似,并指出兩種類型的相似之處:
當對方都在彼此附近并且有所回應時,雙方都感到安全
兩者都保持密切,親密的身體接觸
當一方失聯,雙方都感到不安全
彼此分享新的發現
對彼此說傻話(baby talk)
他們還設計了一個簡單的實驗,來衡量成年人之間的個體差異。要求研究對象閱讀下面列出的三個段落,并指出哪個段落最能說明他們在親密關系中的思維,感覺和行為方式:? ??
我與他人相處有點不舒服;我發現很難完全信任他們,也很難讓自己依靠他們。當有人離得太近時,我會感到緊張,而且通常,其他人希望我比自己感到更自在更親密。
我發現與他人親近相對容易,并且依靠他們并讓他們依靠我很容易。我不用擔心被拋棄或有人離我太近。
我發現其他人不愿意像我想要的那樣親近。我經常擔心我的伴侶并不真正愛我或不想和我在一起。我想與我的伴侶保持非常親密的關系,這有時會使人驚恐。
他們發現其類別分布與嬰兒期相似。換句話說,約60%的成年人將自己歸類為安全型,約20%的人稱自己為回避型,約20%的人稱自己為焦慮型。
02
依戀模式四象限?
目前學界普遍接受的依戀理論是米庫林色(Mikulincer) 和?史瓦(Shaver,2007)年提出的依戀模型。他們定義了兩個維度, 可能被拋棄的焦慮感以及對親密關系的恐懼感。兩個維度從高到底組成了四個象限,分別是高焦慮-低回避,高焦慮-高回避,低焦慮-低回避,低焦慮-高回避。
首先要澄清的是,這個分類方式并不是讓你對號入座,給自己貼上某個類型的標簽。人的心理和行為非常復雜,無論什么模型都只能通過某幾個維度,從普遍性的角度來解釋某個問題。很多文章常常會簡單粗暴的介紹四象限,然后讓你測試自己屬于哪個類型。這是一個常見的誤區。
首先,這個模型是漸進連續的,而不是類別式的。換句話說,即便你和另外一個人都是“安全型”,這并不代表你們是一樣的“類型”。一個人可能在安全型的邊緣,在受到壓力之后,他依然會表現出回避型,或者焦慮型的行為模式。類似的, 一個人也可能在焦慮/回避型的邊緣,在穩定安全的關系中,他也可以表現出安全型的行為模式。
其次,并非所有的兩性關系都建立在依戀行為的基礎上。比如,當你感受到壓力和危險時,你首選的安慰對象是其他人而非你的另一半,那么這套理論也不一定適合你。
學會利用它,而不要被它框住了。
下面介紹四種類型:
安全型
安全型的人樂于表達自己的情感,也樂于獨處,有自信心。他們能夠正確的處理生活的優先次序,劃清界限。他們是最好的伴侶,家庭成員,和朋友。盡管他們遭受困難和壓力,仍能繼續前進,他們信任自己身邊的人并且值得信賴,忠誠,樂于奉獻。安全類型可以不費力的建立親密關系。他們依靠他人,也是出色的照顧者。
根據研究,超過60%的人屬于安全型。安全型人的特點。
我發現很容易在情感上與伴侶保持親密關系。
當我向伴侶展示自己的感受時,我知道他們對我的感受也一樣。
我知道我的伴侶在我需要他們時會在那里。
我不高興時想和我的伴侶在一起。
我不擔心我的伴侶離開我。
焦慮型
焦慮型經常感到亞歷山大,并擔心自己和另一半的關系。他們需要伴侶不斷的回應和關愛,很難獨自一人生活。他們通常會屈服于不健康不對等的兩性關系。他們很難信任他人,即便是身邊親密的人,同時他們過分依賴外界來滿足他們情感需求和解決他們的問題。在壓力下,他們可能過度情緒化,想孩子一樣哭鬧。統計學上,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焦慮。
根據研究,約20%的人屬于焦慮型。焦慮型人的特點:
我的伴侶不愿在情感上達到我想要的程度。
當我告訴我的伴侶我的麻煩時,我覺得他們真的不在乎。
當我的伴侶讓我失望時,我很難原諒他們。
我經常擔心我的伴侶不愛我。
我擔心我們的關系會結束。
回避型
回避型極為獨立,自己自足,通常在親密關系中感到不自在。他們是逃避親密關系的專家,可以找出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來解釋自己逃避的理由。如果你覺得新冠病毒下與人隔離的生活方式挺好,多半你有點小回避。
當人們試圖靠近他們,他們會感到“擁擠”或“窒息”。當他們相信別人想控制他們,限制他們的自由時,他們往往會做出偏執的行為。開始每段關系之前,他們總有退出策略。同時,回避型在關系中通常避免承諾或有過多的親密接觸。
在調查中,回避型在自信方面得分最高,而在情感表達和熱情方面得分最低。他們很少主動關心伴侶和朋友,即使在有需要時也往往不依賴他人。他們作為照顧者的得分比其他類型的得分低,這意味著在遭遇困難時,他們很難被依賴。
不幸的是,戀愛關系中的強者往往是那個不在乎的人。因此,回避型經常是兩性關系中處于控制的一方,因為他們幾乎總是愿意離開。這與焦慮型相反,他們往往屬于被控制的一方。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回避。
根據研究,約20%的人屬于回避型,回避型人的特點:
當我在伴侶身邊時,我寧愿保持自己的狀態。
我不跟我的伴侶談論我的感受。
我不會給我的伴侶讓我失望的機會。
如果我感到沮喪,我不想和我的伴侶在一起。
我不在乎我的伴侶是否離開了我。
恐懼型
恐懼型人數比較少,他們同時擁有焦慮型和回避型的特點??謶中筒粌H害怕親密和給予,而且不信任任何試圖與他們親近的人,會想辦法折磨他們。他們渴望深刻的關系,由此通常會感到強烈的孤獨感,但是這些壓力和恐懼對他們潛在的關系造成破壞。
這種類型有一些會有邊緣型人格障礙。他們想要愛。他們希望像任何人一樣被理解,感到安全,與他人建立聯系。但是,這個過程非常困難,與他人的感情發展可能會比積極情緒帶有更多的消極情緒,包括焦慮,困惑,自我憎恨和懷疑。恐懼型的人常常將自己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孤獨或痛苦上,或者在虐戀中,也有部分人會通過酗酒或藥物解壓。
03
依戀理論的現狀與局限性
當前針對依戀理論的研究仍然需要解決的許多問題。其中重要的課題是,研究哪些確切的因素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依戀模式,如何促進非安全型向安全型轉變從而提高關系的幸福度。
依戀理論的一個局限性在于它相信在嬰兒期形成的依戀模式會伴隨著人的一生,而未能認識到社會階層,性別,種族和文化對人格發展的深遠影響。研究表明,社會和經濟因素對個人發展具有很強的影響。?
依戀模式可以被改變嗎? 鮑比覺得依戀模式一旦形成便會伴隨一生,它是在潛意識下被觸發的?,F代的心理學家們相信通過努力,依戀模式可以被改變。改變的第一步,是覺知。
目前比較權威的測試是基于2000年Waller和Brennann ECR的修訂版,我已經翻譯成中文,放在公眾號的測一測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測試。
下次我們再深入討論回避型和焦慮型這對歡喜冤家的相處之道。
不知不覺寫了很多,在碼字中我感到很快樂,也希望能得到讀者的肯定。如果你看到這里,請給自己點個贊,在碎片化時代能靜心看完一篇長文很棒。我相信這些心理學的知識可以讓我們更好的了解自己,處理身邊的關系。我也相信吸引力法則,也希望能把越來越多志同道合,關注個人成長的同仁們聯接起來。
公眾號: 逸思者聯盟
參考文獻:
J. A. Simpson & W. S. Rholes (Eds.), Attachmenttheory and close relationships (pp. 25-45).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1998.
Attachment-Style Differences in Attitudes toward and Reactions to Feedback from Romantic Partners: An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al Bases of Self-Esteem?july 1998,?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4(7):699-714
https://www.psychotherapynetworker.org/blog/details/617/the-one-thing-thats-missing-from-attachment-theory
Mikulincer M, & Shaver (2016),attachment in adulathood: structure,dynamics, and change?(2nd ed.) New York,Guilford press
Bartholomew, K., & Horowitz, L. M. (1991).?Attachment styles among young adults: 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61(2), 226–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