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讀書營-65-依戀類型

11月6日 星期一 天氣陰

11月6日清晨音頻

各位同學,大家早上好,今天是我們100天精華內容領讀營的第65個學習日。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小理論,叫做“依戀類型”。

依戀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1. 兒童的依戀類型

上世紀60年代,英國心理學家John Bowlby發現,哺乳動物的幼崽自身沒有存活能力,而那些成功獲得父母關注的幼崽則比較有機會獲得照顧,最終存活下來,所以,幼崽會通過哭泣、尖叫、糾纏等方式,來拒絕和父母的分離——我們人類也是如此,嬰兒對其主要照料者(一般為父母)的依賴會以不同的模式表現出來。“害怕與父母分離、害怕被父母拋棄”,是進化造成的人類的天性。

1978年,他的學生Mary Ainsworth繼而根據當嬰兒需要父母時,父母對嬰兒的行為和回應程度,提出了嬰兒的三種依戀類型。

· 如果當嬰兒需要照顧時,父母總是在嬰兒身邊的、有回應的、給孩子注意力的,嬰兒就會感受到安全、愛和自信,這種嬰兒會比較不拘謹、愛笑、容易和其他人交往,發展出“安全型”依戀;

· 如果大人對孩子的照顧時有時無,行為無法預測,嬰兒就會開始用各種行為試圖找回自己的父母。由于不確定照料者什么時候會回應,嬰兒會表現出緊張和過分依賴,發展成“焦慮-矛盾型”依戀;

· 如果當嬰兒需要的時候,父母總是不出現,態度是冷漠和拒絕的,嬰兒就會認為他人是無法信賴的,從而對他人充滿懷疑,甚至陷入抑郁和絕望,發展成“回避型”依戀。

Mary Ainsworth認為,這三種依戀類型形成后,嬰兒在之后對人際關系的處理、對新環境的反應上都會體現出差異。當孩子面對新環境時,安全型的兒童會向父母尋求支持,但很快就會安靜下來,勇于探索新環境;焦慮-矛盾型的兒童則會不敢面對,轉而對父母大哭大鬧;回避型的兒童即便是在害怕的情況下,也會和父母保持距離,不向父母尋求幫助和安慰。

2. 成人的依戀類型

后來研究者發現,依戀類型也同樣適用于成人。1987年,Hazan和Shaver發現,成人在處理親密關系時也會表現出類似的反應方式,并且和童年時受到的父母對待方式和依戀模式一脈相承。比如,都會因為另一方在身邊,并及時回應自己而感到安全;在身體和心理上都很緊密,都有身體上的接觸;當無法“聯系”到對方時,都會覺得不安全;都會與對方分享自己的新發現;都會喜歡對方的長相,相互迷戀,為對方專注;都會有一些 "baby talk":用孩子的方式對話 。

1990年,Bartholomew從嬰兒的三種依戀類型出發,提出了成人的四種依戀類型——他根據回避的原因,將回避型分為兩種:一種人既期待親密,又害怕被拒絕和欺騙,因此不愿意與他人親近,稱為“恐懼型”;另一種人完全不愿意與他人親密和相互依賴,稱為“疏離型”。除此之外,他還將“焦慮-矛盾型”改名為“癡迷型”。

這四種依戀類型的,是由兩個維度區分出來的:“回避親密”與“焦慮被棄”。“回避親密”程度高的人,在與人親密時會感到不舒服,程度低的人則會在親密關系中感到輕松;“焦慮被棄”程度高的人,會害怕他人離開自己、沒有給自己足夠的注意力,程度低的人則不會擔心。

我們可以比較清晰地知道出四種類型是如何根據兩個維度分類的:

低焦慮、低回避的人是安全型,他們容易與人親密,并安心地依賴和被依賴,不擔心會被拋棄;

高焦慮、低回避的人是癡迷型,他們渴望與人親密,但總是發現、懷疑和恐懼另一半并不想達到同樣的親密;

低焦慮、高回避的人是疏離-回避型,他們感到與人親密是不舒服的,難以信任和依賴他人;

高焦慮、高回避的人是恐懼-回避型,他們期待親密但又恐懼親密,因此還是拒絕與他人親近。

如我們在一開始所說,研究者如今更傾向于認為,每個人的依戀類型都不是絕對的,而是在這個坐標軸上的某一個點。有的人在某個維度上的位置居中,所以他們會被認為是兩種類型的交叉;有的人在兩個維度上都居中,那么他們被認為不屬于任何一種依戀類型。同時,這個位置也是可以浮動的,隨著自身經歷的變化,我們自身的回避和憂慮水平都會發生變化。

不過,大多數人仍然會處在四種區間中的一種里,他們在親密關系中也會有不同的表現。

不同依戀類型在親密關系中的表現:

總的來說,安全型的人是在親密關系中滿意度最高的,他們能夠舒服地待在一段親密關系里;而不安全型則不然。我們以回避型和安全型,回避型與癡迷型的比較,可以比較好地理解這四種類型各自的表現。

· 回避型(包括恐懼、疏離型)與安全型的比較:

Sharon Dekel的研究認為,安全型和回避型的人都需要親密。盡管回避型的人會表現出不希望得到親密,但那只是他們需求的形式和目標不同。她比對了回避型與安全型在親密關系中的不同訴求和表現:

1. 安全型和回避型對親密的理解不同。在描述自己對親密的需求時,安全型的人會強調這幾個方面:分享。(即希望和另一半分享生活、經歷和觀點見解),理想化,(即對另一半有很高的評價和理想化的看法),依靠與獨立并存,激情, 愉悅,關心。他們在親密中會希望能夠滿足雙方的需求。

而回避型的人,則會強調掌控(,即希望能夠對另一半有所掌控),自我驗證(即從對方身上獲得對自身的確認),平靜(不希望與對方發生任何爭執和沖突),輕松(即希望另一半是令人輕松的,不對自己提出要求的)。不同于安全型,他們在親密中主要尋求的是個人的滿足和期待。

2. 安全型和回避型都有對距離的需求。但安全型的人既強調獨立,又不反對彼此依靠。而回避型則過分強調雙方之間清晰的邊界,反對依靠。

3.? 安全型的人尋求的關系是“兩個成年人”的模式,他們的交往是成熟的,雙方平等地分享需求,沒有一方凌駕于另一方之上,既彼此依戀,又向外探索;

回避型的人在尋求的,則更多地是一種“嬰兒-母親”的關系,他們在關系中,會努力去滿足一些自己幼年時沒有被滿足的需求。其中,疏離型的人更喜歡陷入一種“假性親密”的關系,而恐懼型的人則容易進入戲劇化的、大起大落的關系中(Dekel, 2012)。(KY主創們:復習一下,回避型是兒童依戀類型的名稱,疏離型和恐懼型是成人依戀類型的名稱,它們兩種都是由回避型發展而來,彼此有相似也有不同。)

4. “回避型的人并不是在抵抗親密,他們對依賴的反抗是一種防御機制。” Sharon Dekel說,他們的獨立是一種“偽獨立”:只是表現出冷漠和不在意,以此來抵抗自己在親密關系中的壓力感。在Bowlby的實驗中,回避型的孩子在父母離開時,并不會表現出不高興或者有壓力。然而,對這些嬰兒的心率及與壓力相關的荷爾蒙水平測試卻顯示出,這些孩子并不是真的感受不到壓力,而是一種防御機制隱藏了他們的壓力感。

Fraley等人對“回避感”高的成人做了實驗,讓他們假設雙親過世,并就此進行討論。對這些人的皮膚測試顯示,他們和其他人一樣會感到焦慮和壓力。而當研究者讓這些人壓抑自己的這種壓力感時,疏離型的人能夠在很短的時間里減少自己的心理壓力反應,不把注意力放在與依戀相關的想法上;而恐懼型的人則無法做到這一點 。

· 癡迷型與回避型的比較:

1. 癡迷型與回避型同為不安全依戀,他們也擁有一些共同點,比如都有一些沒有實現的希望,自我意識上的焦慮,存在自尊問題等。

2. 它們的不同之處在于,癡迷型的人總是表現出一種“情感上的饑渴”,以及對依賴和承諾的強烈需要。他們總是死死地抓住自己的伴侶,希望對方能夠拯救他們,或者使他們完整。他們擁有過多的對親密的渴求,會用很多行為試圖讓對方開心、獲取對方的愛。Robert S. Weisskirch針對459名大學生的研究發現,癡迷型的人更愛發色情短信,研究者認為,這可能也是由于他們在約會中的不安全感決定的,發色情短信是他們努力吸引他人注意、保持他人興趣的方式。但是,癡迷型對安全感的渴求和不重視邊界的行為,卻總是把自己的伴侶推開。

3. 同為不安全型依戀,回避型的人則總是貶低愛情,喜歡游戲式的親密關系,但正因為如此,癡迷型的人很容易被回避型的人所吸引。因為,在和回避型的人交往的過程中,那種若即若離,時常讓自己焦慮不安的感覺是生動而熟悉的,即便這會使他們感到更不適和焦慮。他們也很容易陷入“依賴共生”的關系之中。

在亞洲地區,不安全型依戀比安全型更多

在Hazan和Shaver的研究中,安全型的人占人群的55%,回避型(包括恐懼型和疏離型)占29%,癡迷型的人占16%。因此,以往的研究一直都認為,安全型的人占人群的一半以上。

但2008年,新的研究發現,在美國的數據中安全型的人超過50%,但在其他國家并非如此。David P. Schmitt針對56個國家的樣本數據進行了分析,發現在歐洲、美國以外的大部分地區,特別是南亞、東南亞地區,安全型依戀的人數都不到50%。

依戀類型受哪些因素影響,是穩定不變的嗎?

在前面我們已經說到,與天性(基因、氣質等)相比,照料者的對待是嬰兒依戀類型形成的關鍵因素,而這種影響會一直延續至成年。Russell A. Isabella通過對嬰兒出生1個月、3個月和9個月時母親表現的記錄,及嬰兒成年之后的依戀類型比對,發現母親對新生兒的行為幾乎可以用來預測成年后的依戀類型:那些母親表現出更敏感的回應、更少的拒絕的孩子,會更多地發展為安全型;反之,嬰兒則會更多地發展為不安全型。

荷蘭學者Dymph Van den Boom等人的研究還發現,即便嬰兒的天生氣質偏向焦慮、敏感、易怒,母親仍然可以通過高回應度、高可及性的養育過程對其造成影響。如果母親在嬰兒出生的第一年,就在嬰兒需要的時候對其表現出更多的注意與回應,那么從第二年開始,嬰兒就會表現出自信心提高,安全感增加。并且這種效應在長期仍然發揮作用,他們今后在與同伴玩耍時也會表現出更多積極的互動。

但同時,依戀類型也被發現會受到成年后的經歷(主要是親密關系經歷)的影響。2001年,Ann P. Ruvolo等人對301對伴侶的戀愛過程進行了跟蹤。在他們第一次被評估依戀類型、沖突回避水平之后的5個月,他們被要求報告關系的現狀并重新評估依戀類型。結果發現,經歷了關系的破裂、分手后,男性和女性都會更偏向不安全型;復合則會使他們更偏向安全型。

這也意味著,成年人的依戀類型是可以改變的。

依戀類型如何改變?

安全型的人更容易健康、生活得更幸福、更可能獲得穩定的親密關系,幾乎已經是共識。那么,如果做完我們的測試,發現你是不安全型中的一種或兩種,怎樣才能改變成安全型?以下幾種途徑可能會有所幫助:

1. 設法理解你的過去,給你過去的經歷賦予意義。理解過去有很多種方法,比如建立起對自己過往經歷的連貫敘述,這會幫助你理解,為什么你的童年經歷在今天依然發生著影響。這個過程可以在咨詢師的幫助下完成,也可以用寫作的方式來進行梳理。只有當你找到自己的羞恥感、低自尊、不安全感的根源時,你才有可能修復它們。

2. 找一個安全型的伴侶,和Ta建立起長期的戀愛關系。一個能夠讀懂你的需要、用成熟的方式對待你的人,也能夠幫助你讀懂自己和改變自己。(如果你實在找不到,也可以找一個長期的咨詢師。)對于不安全依戀類型的人來說,安全型的人也許會在一開始接觸時讓你覺得“很無聊”,如果你真的希望自己有所改變,那么第一步也許就是忍受這種無聊感,給對方和自己更多接觸的時間和機會。

3. 癡迷型的人需要學會對自己更負責,而回避型的人需要學會對伴侶更負責。這就能夠帶來更健康、更獨立的關系,而不是一方過于依賴,或者看似獨立的虛假的自給自足感。

4. 了解自己和伴侶的依戀類型,然后坦誠地與對方溝通一些自己的內心戲,向對方解釋自己的行為、情緒背后的想法。無論何種依戀類型的人,都要理解,愛的語言從來都不是通用的。每個個體都會有自己獨特的一套“語言”,同一個行為,由不同的人做出來,代表的意義可能截然不同。

每個人都不能強行用自己的語言去解讀對方,并要求對方以自己的語言來表達愛意。比如說,對有的人來說,是否立刻回信息和愛的程度有關,但對另一些人來說這兩件事的確無關。而同時每個人也要愿意去體會和理解對方的語言,愿意學著至少在一些時候用對方的語言去表達。

今日電影推薦:《天堂電影院》1988年意大利上映 朱塞佩·托納多雷導演 豆瓣評分9.1





理論預備:

我們可以寫的N個主題

一、自我傳播類

1.個人的成長與奮斗——《也許這才是你成功的真正捷徑》

2.心態的調節與把握——《親愛的,你別慌》

3.職業的發展與規劃——《用五到十年后的目光看待今天的自己》

4.人生根本話題——《把這件事想明白,你會更幸福》

二、人際傳播類

1.溝通與交往干貨——《聊天聊不起來,怎么辦》

2.負向—矛盾分歧點吐槽——《剛聽完你打嗝放屁,轉身就見你在朋友圈里華麗裝逼》

3.正向—改善、贊揚、表態——《我不關心你說什么,我在乎你怎么說》

4.親情關系(同上)——《保持通話》

5.愛情(同上)——《關于愛情,你有必要知道這幾件事》

三、大眾傳播類

1.時事熱文——推薦《時評寫作十講》——《有一種理性讓我們細思恐極》

2.公眾人物文or典型人物文——《我倒是想對佟麗婭說兩句》

3.現象話題文——《愿你的執著比迷茫重一斤》

4.個人分享文 (經驗、干貨、體驗)——《當世界很殘酷,我希望你更酷》

四、正統文學類

1.小說——不是故事——推薦書籍《故事》

2.散文——包括雜文與隨筆

3.詩歌——不是押韻順口溜

4.情感抒發——注意多面多角度、多素材、起碼涉及到一條引用+與讀者交集面(微光隱隱)

切忌:自戀自嗨自吹自嫉文。

今日文章:

1.雞湯文:《我想從另一個角度告訴你,堅持的意義》

(1)寫雞湯文須謹慎,務必能保證有推陳出新

(2)觀點開門見山且必須尖銳鮮明,不要說穆棱兩可的話,且全文信息緊貼主題

(3)用理論基礎保障說服力,這部分一定要充足交待,要么唬住,否則容易激起反擊

(4)揪出共情下的顧慮,并解決顧慮

(5)應用維度要廣,搭建聯系要真實具體

2.干貨文:《從現在起,培養五個獲益終生的思維習慣》

(1)鋪墊部分展現通俗性、普遍性、問題的重要性與解決問題正反面的雙重必要性

(2)分享干貨切忌亂糊一通,整體展現規律性與排布邏輯性

(3)每一條干貨部分,分為一句話總結方法+三五句通俗闡釋+舉例說明

(4)務必保證起碼有一條是“真干貨”

(5)在收尾時幫讀者捋順總結一下

3.熱點文:《我倒是想對佟麗婭說兩句》

(1)看清熱點文的本質——它是在為某個戰隊的團體價值觀做背書,所以不要為了熱點而熱點,務必保證好現實勾連

(2)時評文體風格講究綿里藏針,如果做不到實力上的邏輯碾壓,就用保守風格來湊(我不敢茍同,難道就只有我一個人認為……嗎)

(3)切入角度不可隨大流,不占道德高地,但要體現全局思維,高屋建瓴(微觀、中觀、宏觀+人性)

(4)把握好傳播規律,72小時以內情緒泛濫,27小時至3天內信息追擊,3天后上價值,坐收漁利。

4.情感文:《你最絕望的時候是怎么熬過來的》

(1)情感文務必從個情中抽拔出共情

(2)務必在不吐不快的情緒下催情




讀后感:今天是訓練營的第65天,今日小理論是:依戀類型。今天是讀第二遍了。因為覺得寫的太有道理了所以需要反復咀嚼。

1.客觀冷靜的事物分析意識——首先要培養自己獨立思考能力,對待事物才有自己的看法。

2.迎難而上的問題解決意識——需要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面對困難的勇氣。

3.富人思維——明確的目標后,便要孤注一擲的努力達到目標。

4.價值價值導向思維——學習一些經濟知識,養成用價值導向思維來評判是非對錯。不知道這會不會適用解決多數問題。

5.本質上看待一切,學會換位思考——考慮到雙方的利益關系。清楚的知道對方的現實所需。可能是個人能力不足,清楚知道別人的現實所需對我來說很難。談及利益我便覺得過于世俗。之前麻煩別人幫助自己都是建立在兩人的情誼基礎上。

要想培養成這五點思維習慣還是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