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愛因斯沃斯采用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測驗,從嬰兒在媽媽離場的情況下的反應界定了三種基本依戀類型:安全型,焦慮型和回避型。其中的差異主要是由個體天生氣質和原生家庭的撫養情況所決定的。雖然依戀關系最早是從嬰兒與母親相處狀態而界定的,但是正式一個人面對親密的關系最本能的反應和模式,對于未來的婚姻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和探討價值。下面我們來說說,成人意義上,三種依戀關系的基本特征和應對方式。
安全型
安全型的愛人顧名思義,是讓對方很放心的一種人,讓人感覺是一個堅強的依靠。他們往往能較好自我接納,不驕傲不自卑。對于另一半,他們往往愿意傾聽,懂得分享。遇到夫妻間不愉快的時候也知道如何調節,不太會產生心煩意亂的情況。這樣的人也有時候直接告訴你他的感受,這時候不要覺得他太自以為中心,你需要做的是告訴他你的感受和你需要什么,然后不要擔心,相信他會想出解決的方案。在生活上,他們往往對于獨立和感情有著比較確定的界限,所以不需要在他沒有開口的地方幫助他,因為對于他來說這可能是“多余”或者“干涉”。
焦慮型
焦慮型的愛人,往往是在渴望被愛和懷疑中自我消耗。他們可能自己也知道自己沒有安全感,總是很敏感,往往從消極的角度來考慮另一半的行為,以至于有時候有些苛責,有時候會行為過激。之所以會這樣,很多情況下,他們是在情感上自卑,潛意識總覺得對方會拋棄自己,對于分離有著焦慮的情緒。他們需要的是不斷得到愛人的關注和確認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和雙方的感情。當然焦慮既然能產生,也是可以慢慢消除,需要的是時間和耐心。他們往往需要另一半能比較自覺地表達愛意和欣賞,需要對方能在他們質問地時候表現出耐心和堅定。而如果焦慮型的人在被正確接納后往往會恢復平常心,往往會主動和另一半道歉和求和。
回避型
回避型的愛人,給人的感覺往往是不需要另一半:他們不輕易吐露心聲,不害怕拒絕,很樂于一個人、向往自由。但其實,回避型的人對于感情也是有著恐懼心理的,所以他們比較習慣以疏離的形態來避免親近和被傷害,慢慢成為了一種習慣和模式。事實上,回避型的人很容易被焦慮型的個體所吸引成為情侶。因為焦慮型的對象不斷抓住另一半的表現,從根本上填補了回避型對于分離的深層憂慮,讓之覺得有趣且充滿生命力。但是,隨著進一步的發展,回避型的自由主義和焦慮型的抓住和關注需求必然會產生矛盾,容易陷入互相指責的境地。所以,對于回避型的愛人,首先要理解有時候喜歡一個人并不是不愛,只不過是個體的習慣和模式,他不是不夠愛是對所有的人都是這樣的。其次,慢慢學會尊重他的習慣和模式,學會50%滿足他提出你需要的50%要求,尋求共同滿足和慢慢融合。
依戀類型會影響我們的愛情關系,但當人進入一個安全的長期的成人人際關系時 ,想要改變依戀類型并非不可能。只不過,這需要在現實生活中找到一個適當關注的愛人,能夠懂得他們的需要,然后在固有的模式中慢慢給予愛和肯定,慢慢學會相信他人、像安全型一樣學會傾聽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