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于“曉萍萍萍”公號,訂閱“曉萍萍萍”公號,一起探索思維成長,陪你終身學習。)
有人說養成一個好習慣的方法是21天,也有人說是3個月。
但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真的很難,我們每個人都知道養成一個好習慣,對自己真的很重要。
但每次都在立完flag后,又分分鐘打臉。
說好的每天看書1小時,一個月讀完5本書,背下來500個單詞,可堅持沒多久,就自我放棄了。
總是想不明白了,為什么那些自律的人就能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
其實我們都很清楚,一個普通人和一個優秀的人,兩者之間的差距,都是在于日常中養成的習慣。
優秀的人,就是可以沉下心來,目標明確,每天孜孜不倦的通過學習,工作,深度思考等各種好習慣來提升自己。
而普通人,每天就是無聊,好無聊,刷會短視頻,看個電影吧,或者打把游戲,想的都是怎么消遣和打發時間。
于是許多人就很容易對養成好習慣陷入一個誤區,強行改變自己的習慣。
認為靠意志力就能養成,可每次都以失敗告終!
那么,究竟怎么做?又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有效的養成好習慣?
今天這篇文章,就可以幫你排憂解難。
關于的習慣的本質是什么?
需要先從我們大腦的兩個部位說起。
它們分別是「新皮層」與「基底核」。
在神經科學中,有一個經典的三腦模型。
大腦基本上分三個層次,大部分是最里面的爬行腦和邊緣系統,而最外面一層的新皮層,只有薄薄的2毫米厚。
雖然新皮層面只有薄薄一層,卻負責的是高級認知與思維活動和記憶。
而大腦為了提高思考能力,讓新皮層節省思考成本,可以將更多的認知資源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就形成了一個自動加工的過程。
為了節省認知資源,大腦會形成一個固定行為模式。
新皮層會先負責養成之前的工作,包括考慮這件事要不要做,怎么做比較合適,用什么方式去做。
等到將一件事弄清楚了,新皮層就會交給基底核來接管,形成一個循環回路。
這就是習慣養成的底層邏輯。
舉個例子,開過車的人都會有過這樣的過程。
新手剛上路時,會將所以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開車這件事上,起步或變道都要再三思量,這個過程就是新皮層在工作。
但等到成為老司機時,就不會緊張怎么起步,怎么變道了,這些動作已經成為習慣,完全靠下意識就能完成,這個過程就是基底核在起作用。
所以,要想把一個習慣交給基底核,前期就需要新皮層將這件事掰開了揉碎了搞清楚。
然后對這個習慣設計出一套流程,才能毫不費勁的實踐起來。
這套機制已經被生理實驗室證實。
2005年,一位心理學家曾發表論文指出:習慣不僅僅是心理上的模式,它同樣會引起生理上的改變。
還設計了一個實驗來說明,他將一只老鼠放進一個很復雜的迷宮內,在迷宮的出口放置巧克力。
于是老鼠聞著巧克力的香味,一路摸索著前進,而心理學家就借著這個機會來觀察它的大腦活動。
發現隨著老鼠的前進,新皮層也開始思考,老鼠一路不斷探索走出迷宮,吃到了巧克力,非常開心。
接下來的幾天里,又反復做了幾百次實驗,還是那只老鼠,同樣的迷宮路徑。
但心理學家發現老鼠的狀態變了,它已經徹底搞清楚正確的路線了,新皮層的狀態也不在像剛開始時那樣活躍。
反而, 大腦中一個叫做基底核的部位,控制運動的神經元,在整個過程中都保持活躍。
最后老鼠越來越熟練,一路小跑就可以到達出口,吃掉巧克力,不需要任何猶豫和思考。
而這個過程,其實就是養成一個習慣需要的大腦路徑。
在這個過程中,其關鍵作用的不僅僅只是我們大腦中的兩個部位。
還有一個習慣的「黃金法則」是:線索(cue),慣常行為(routine)和獎賞(rewards)。
還是用這只老鼠來說明這個法則:
對于能走出迷宮的老鼠來說,能熟悉的走出迷宮,這就是一個明確的線索。
下一步,就要思考,需要怎么做,用什么方式才能走出迷宮,這就是訓練出慣常行為的過程。
最后一步,獎賞更加至關重要,能吸引老鼠無數次跑出迷宮的動力,就是吃掉巧克力。
所以,獎賞決定了你是不是有足夠的動力來長期使用這個習慣。
于是,以上的這三個要素,合在一起,就構成了習慣的整個原理和機制。
這也是單靠意志力或自律改變自己很難奏效的原因。
因為在這個過程中,線索-慣常行為-獎賞,是相互咬合在一起的齒輪組,推動我們前進的動力,缺了哪項都會失敗。
那么,正確的改變習慣,應該怎么做?
分享幾個參照方法,希望能幫到你。
1、用新習慣代替舊習慣
當你要改變一個壞習慣的時候,千萬不要壓制它。
很多人會有一種誤區,喜歡用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建立一個新習慣。
每天看書2小時,每天背單詞50個,這樣簡單粗暴的改變習慣,肯定會失敗。
因為這個思考過程是單一的,只是考慮了行為,缺少了最重要的兩個因素,線索與獎賞。
有些成年人喜歡沒事時咬自己的手指甲玩,沒有這個習慣的人,看到會非常不理解,但其實這個行為背后就隱藏著獎賞。
他想借用咬手指的方式去打發無聊的感覺,這其中,線索就是無聊的感覺,獎賞就是消除無聊。
那么,想要改變咬手指的壞習慣,就可以用一個同樣特質的新習慣去代替它。
例如可以用刷手機視頻,或吃東西,又或者手里把玩物件。
只要是你感興趣的事情,都可以去代替咬手指,等到下一次有咬手指想法時,就馬上去做另一個動作。
反復循環幾次后,大腦里就會建立相應的聯想和線索。
這也是成功改變壞習慣的開始。
2、在狀態最好時,喊停
有個時間管理工具,叫做番茄工作法。
第一次聽說番茄工作法的使用規律時,很多人都覺得像是在開玩笑。
因為番茄工作法只是要求我們專注工作25分鐘,之后必須休息5分鐘。利用休息的時間放松一下。
但很多人都小瞧這五分鐘,認為自己工作狀態正好時,不應該停下來。
但其實這5分鐘就是一種獎勵機制,它的存在可以讓你擁有一種期待感,知道在堅持一會,你就可以有正當理由的放松自己,做一些娛樂活動。
當然了,用番茄工作法只是舉一個例子,你也可以按照自己可以接受的時間,暫停休息。
因為我們每天在每個時間段所處的狀態是不一樣的,可能有的人上午時處理工作精力充沛,也有人是晚上時。
但其實都應該,在狀態平穩或逐漸下降時,去做別的事情。
這樣一來,你會感受到這次工作會給你最佳的感覺。
那么,你才能在「行動」與「獎賞」之間,建立起聯系,讓大腦相信「我選擇這個行動是對的」。
當然了,這樣的方法,只適合建立初期的改變。
往后還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調整,最重要的還是讓大腦去適應這樣的模式。
3、不要陷入多任務模式
大多數人在做事情時,會有貪多的習慣。
認為在清單里,規劃下一項項的任務,督促自己不斷的完成打開,就是在成長。做不完還要檢討自己為什么沒做。
做這樣的計劃,我們都很理解,就是想不浪費每一分每一秒,將它們利用好。
但這樣做,很容易養成KPI的習慣。每天都在做任務,每天都在四處救火。
這樣想是不對的,沒有人喜歡KPI做任務,時間久了,很容易就產生厭惡心理。
一想到明天還要這么多任務,就會感覺心好累。
長此以往下去,這個過程中是不會產生獎賞的,只會是懲罰自己。
也就是說,這個過程中是不存在習慣的黃金法則,沒辦法通過獎賞,來激勵我們的行為,只會不斷的打擊我們的積極性。
而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貪多。
先從感興趣的開始做起,將它跑順了。
在進行下一項,這樣才能讓自己不斷獲得獎賞,感受到真實的進步喜悅。
點個贊,知道不做就等于不知道,去實踐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