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學始,總在媒體報刊中看到關(guān)于中國與列強諸國每人每年平均讀書數(shù)量的對比,所有的結(jié)論都驚人一致,國人讀書太少,作為詩書禮儀之邦竟連東邊隔海相望的島國徒孫都不如。我不想又牽涉什么國人的物質(zhì)追求進來,因為已經(jīng)說了無數(shù)遍了。其實,對于讀書,我倒是很寬容的。人各有志,不愛看書的人大有人在,又何必強求。我也反對,將讀書納為個人宏觀計劃之列,這樣倒有為完成一個看似很牛逼的目標而敷衍的意思。讀書,本來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就像今人之籃球,足球,電影,游戲等業(yè)余愛好一樣。讀書本來就是一種業(yè)余愛好,所以何時讀書,讀何書,都是一種未可知的,率性而為的事情。
我讀書,從來都是隨緣的。我信命數(shù),更信緣分。對于讀書的緣分,我是深有體會的。曾經(jīng)一個人在圖書館里翻找了幾個小時,勉強找到了基本還算合胃口的書,借回來,在桌上擱置了一個月,又原封不動還回去了。緣分未到莫強求,說的就是這個理,有時與書無緣,硬是要裝文雅,反倒是白白跑一趟圖書館。被自己這樣折騰了幾回,自己也深知此理,便不再去圖書館漫無目的的尋書了。讀書的緣分一到,真是想攔都攔不住。就是不經(jīng)意的在網(wǎng)上偶然看到一本書,隨手點擊進去閱讀兩三頁,便激起了閱讀的欲囘望,然后我又對電子書有一種偏見,總覺得要紙質(zhì)書閱讀起來才是看書的感覺,便去圖書館借,圖書館沒有,則只能自己去當當上購囘買。對于想讀而讀不到的數(shù),我有一種莫名的偏執(zhí),一定要得到它。對于,從圖書館心滿意足借到的滿意的書,讀后,我是一定要自己再買一本收藏的,我自知以后我一定會讀第二遍的。我又是一個極其無聊的人,讀的次數(shù)最多的便是《魯賓遜漂流記》,閱讀過九遍,初中時有時學習累了,便隨手拿身邊的書讀讀放松,結(jié)果,一讀就是兩三個小時,而且隨手翻到《魯賓遜漂流記》的概率極高,而我竟然也不厭煩,因而,個人讀書記錄中閱讀次數(shù)最多的便是它了。對于一般興趣的書,我讀一遍就夠了,對于,興趣濃厚的書則是讀三遍都不為過。我讀書向來是不分門類的,三教九流,只要有緣分,我都會恭敬閱讀之。歷史類的讀膩了,就換軍事類,又讀膩了就換生活類,文史類。有時候也會去挑戰(zhàn)下自我,讀讀哲學類的,大多都是失敗告終。因此,有時一年讀書數(shù)十本,有時一年連一本都讀不完,這要怪就怪緣分它太難琢磨,而讓我癡迷的也就是緣分這神秘感吧。所以每當某年讀書極少之時,我總能想到那個關(guān)于各國年人均讀書數(shù)的調(diào)查,感嘆一句,自己又要給國人拉后腿了。
再來談?wù)勛x書的怪癖。有時去圖書館或是書店也會遇到那么一些面容姣好,身材婀娜的“女神”級別的同道中人。后來,我為了探求國人審美觀念之變化,便總是跟在那些美女身后,看她們停留哪類書籍之前,翻翻她們翻動過的書籍,以此來判定這些美女的審美觀,世界觀,人生觀何囘在?當然,大多數(shù)美女果然停留在與大眾情調(diào)一致的言情類書籍之中,心下一陣感嘆,還真是大眾情人。極少數(shù)的會有一些驚艷之舉,翻翻林語堂的《人生不過如此》,看看 約翰彌爾頓的《失樂園》與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又在中國古代文學那類書籍前徘徊良久。遇到這樣高雅的美女,只有內(nèi)心暗自贊嘆欣賞,感慨這樣高雅而文藝的女子已不多見,對國人未來之審美情調(diào)的又有一些欣慰感,我只有悄然離開,怕驚擾了天使在人間的短暫停留。
對于圖書的分類,我也是信奉隨緣的。在大型圖書館與書店中,將書籍按門類排列是為了方便讀者選購閱讀的。但在家則大可不必如此復雜,書架上可以隨意放置任何門類,任何朝代的書籍。在這樣看似無條理,高低錯亂的擺放中,我將每本書想像成一位先賢,譬如《論語》,就想像孔老夫子,《論語》的鄰居是羅貫中的《三國》和基督耶穌的《圣經(jīng)》,這樣就好比是無論各朝各代還是國內(nèi)國外的各位智者先賢一起并肩在開討論會般。對于我這以緣分為信仰的人,書籍門類的歸整反而是一種累贅,歸類的再整齊劃一,也會被我一天之內(nèi)信手隨翻又再次回到混亂的戰(zhàn)國時代。由于我生活中太隨意,時常容易把書籍帶到家中各處,床上,桌上,廁所旁。這樣的好處便是隨時隨地,想看書就可以看書。但一些人又要批評我不尊重愛護書籍了,我也只能低頭認錯了。實際上,太過嚴肅需要恭敬閱讀的古籍我也不會帶到廁所如廁時閱讀,個人時常體會到在如廁時被手中書籍和手機內(nèi)容吸引,常常腿部發(fā)麻,站起來時眼冒金星。因而,廁所中從此放置的不會再是長篇大論的厚書,而是短篇的文摘雜志。此舉就是為防止頭暈眼花腿麻的癥狀,對癥下囘藥。
讀書少時,總會看了一部書后,就把書中所述之精神奉為圣經(jīng),聽之信之甚至宣揚之。后來,我想了想,這就是所謂的裝囘逼心理,好不容易讀了本書,當然得顯擺一下。當然,這樣的做法不值得提倡 ,反而容易讀書走火入魔。后來讀書讀的多了,便自然而然達到了讀每本書,不全信也不全疑的地步,只是從書中汲取個人所需所感興趣的知識。當你能以辯證法的眼光來看待每本書的時候,這就是真的學有所成了。讀百家書,將百家言論汲取自己所需的知識,自己再另成一派,如此讀書才真是會讀書。好書之所以為好書,在于其中蘊含的道理值得思考,爛書之所以能出版,也說明其還是有點價值的,可以從中知曉爛書為何爛,汲取教訓。對于任何書籍,我反對刨根問底,也反對不求甚解。刨根問底容易走極端,年輕時總會有一些知識由于閱歷未到不能理解 ,此時不宜過于強求。不求甚解,也不對,沒有疑問則證明沒有思考。閱讀不思考,實則是白讀。閱讀的目的之所在,是提升知識積累,提高思辨能力。人活一世,決定成敗最重要的因素還是思考,善思者不敗。
在養(yǎng)成了思考的習慣后,我也時常“發(fā)呆”。偶爾有時候洗衣服會突然有靈感,聯(lián)想到其他事物,然后就陷入了無限思考之中。知道盆中的水已接滿,嘩啦嘩啦正在外涌將我的鞋底打濕了之后,我才意識到自己剛才出神了許久。世間萬物,都可以在某事某刻引起你的深層思考。有時出游,我會對一棵樹,一棵草相面好久,也是由于“走思”。“走思”的好處是提升思辨能力,而壞處就是假如某天正在上課突然某物使你陷入了“格物致理”之中,只怕唯有老師一句大吼或是一個紙團才能使你驚醒。當然此“走思”算是上等,因為畢竟是思考,下等的“走思”則是陷入幻想與意囘淫中,年幼的孩子上課時走思多是由此。
所以說,要辯證來看萬物,任何事物都有好與不好良面。我們不能過于強求積極那面,也不能忽視消極的那面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