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M愛看書,偏向于小說和文學作品,實力足以參加《中國詩詞大會》。前兩天和M說起閱讀,互相說了對讀書的看法,有分歧也有認同,感覺可以寫一篇文章總結下自己現階段的讀書方式。
讀什么書
在選擇書這方面,時下有功利性讀書與娛樂性讀書的說法,也有薦書是否必要的討論。而我認為,按照自己的興趣來讀書是最好的。
某種程度上,讀書是一個比較獨立的事情。每個人選擇看什么類型書籍,不需要太在意其他人的看法,也不用非他人推薦必讀。只需要按照自己的興趣來選書即可
在沒有培養起閱讀習慣時,讀書算是枯燥無趣的,如果書籍內容還不是興趣所在,那估計讀書就是催眠了。
就我個人來說,經管類書籍會是我的首選,人文社科類其次。因為我對于商業世界存在的企業和經營之道,有興趣而且渴望去了解。通過經管類書籍我了解到不同行業的商業模式,不同企業領袖的觀點和分析,這些對于開拓眼界和思維補充是有意義的。
所以從自己的生活,工作還有興趣開始篩選書籍,由淺入深培養閱讀習慣才是最好的選書模式。當讀書的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可以看其他人給出的書單,開拓新的領域,嘗試選擇其他類型來閱讀。
要怎么讀
我個人覺得比較好的閱讀方式是概括閱讀和思辨輸出。這個與我閱讀多為經管類和社科類書籍有關,因為這兩種類型都會有比較明確的觀點或者方法論,敘述語言以直白為主,也就是技術上不存在語句優美,而是觀點是否獨特。
所謂概括閱讀就是注重整本書的脈絡,尋找其中的邏輯關系。重點是要理清前后文關系,各論點之間的層級聯系。遇到需要深入閱讀時,具體看作者提供的細節描述。這樣一本書可以越讀越薄,最后用思維導圖記錄下來,以后只需要看一張紙就能回憶起一本書的內容。
而思辨輸出就是對書中的內容要有自己的判斷,結合自己的經驗去思考,甚至代入角色去判斷是否還有其他方法。比如在看《創京東》的時候,從1萬白領和11萬藍領的需求這個角度切入,面對不同的需求,自身或者是其他企業如何從中獲得發展,模式有何不同,這就是思辨輸出的過程了。至于最終以何種形式呈現,這個看個人喜愛,我的推薦是做筆記和寫文章。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關于如何閱讀的書籍,這些成型的方法論可以看一下,不過也不需要全套照做。挑出其中最合適自己的一兩點,應用到每一次的讀書過程中才是最重要的,很快就會形成個人獨特的方法論。
何為讀完
從技術上來講,把書翻完即是讀完一本書。這個是最淺層意義的,意思是你起碼知道這本書講了什么,核心概念是什么。推進深一層讀完的含義,你會對書中的某些觀點進行類比思考。也就是結合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場景進行展開,甚至你會提出更多的疑問來反駁作者的觀點。再推薦深入,不僅是代入,而且是引用其他的觀點來對比,從中整合到自己的思維架構當中,做到系統性輸出,對以后判斷做選擇形成幫助。
讀書的目的是通過了解別人的觀點和經驗來提升自我,從而有所得益。在讀書前,不妨先想一下這幾個問題。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在讀什么,怎么讀,讀到什么程度上,都需要對自己有一個明確標準。這樣讀書才更有意義,自己也更能投入到讀書這件事上面。
艾賽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