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打識字起的那天,讀書這件事我就再沒間斷過,好書壞書散文雜文沒一樣落下的。可惜《金瓶梅》這樣的書尚未讀過,不是我對此書有偏見,只是心里念著卻總是忘卻罷了。畢竟《紅樓夢》都讀了十遍有余,焉有嫌棄影響其頗深的鼻祖的道理。
?我讀的第一類書是連環畫,俗稱小人書,至于這風靡在民國時期的產物怎么成了我這新時期少年的啟蒙讀物呢?這問題你只能去問我爺爺,據說他們當年曾用連環畫來充當語文課本。所以大抵是爺爺認為剛識字的小丫頭就適合讀讀小人書,于是乎開始上學前我只能捧著這些具有歷史感的讀物。模糊中記得大約有《三國》、《水滸》、《西游記》、《封神榜》、《岳傳》這些書,《三毛流浪記》、《林海雪原》等等也在其列。如今這些連環畫都已經成了頗具價值的收藏品,可當年我這小丫頭讀得很隨意。
?我讀得第二類書是西洋文學,也就是列在小學生必讀書單里面的世界名著。按常理來說小學階段應當多讀古文多背古詩詞,不過當時我們來了位新校長教育理念相當奇特,滿滿一圖書館裝的全是外國名著,大有揠苗助長的趨勢。當時我年紀偏小也沒什么玩伴,讀書就是消磨時間的最好選擇。盡管許多書并不能讀懂,但是異域的精神世界新奇而頗具吸引力。因而我以囫圇吞棗的架勢,從小學必讀書單一直讀到中學必讀書單。這大概就是尚未成年之時我精神上異常早熟,但在生活里卻無知得像個白癡的原因。所以說,即便是好東西也不能一股腦不分時間情境的全往肚子里塞啊。
? 我讀的第三類書是“8090”,為什么起名為“8090”,因為青春文學不算是一個好名稱,而我也無法用一個名詞來給這些80、90后作家們寫的書歸類。我上中學的年代,新概念、青春文學和非主流文化正是異常火熱的時期,代表人物有郭敬明、韓寒、安妮寶貝、饒雪漫、江南、非主流創始人C.K等等。與歷史上某些文化思想激蕩的時刻相似,當年這些作家各成一派占山為王。作為遭過這類文化潮流荼毒的一員,往事不堪回首啊。現在想來也不冤枉,畢竟當年的零花錢都進了作家們的口袋,也避免了我把自己吃成大胖子的厄運。
?我讀的第四類書的關鍵詞是“情”,十五六歲的年紀荷爾蒙躁動,少女獨有的感性與憂郁也漸露。那時期讀的書部分來自民國時期作家,張愛玲、林徽因、蕭紅、張恨水,部分來自張小嫻、三毛、席慕容這些年代近些的。要說這世上最凄美的愛情故事,除了小時候那些未讀懂的外國名著,當數民國時期的最為動人。不僅故事動人,癡情種也是頗多。原來我愛看八卦也不是從追星開始的,只是一向都如此。回想起來,十五六歲正是活在夢里的好年紀,讀著別人的故事好似自己也經歷了一番深情虐戀,每每看完都免不了多愁思和擦眼淚。想來我人生中最為自由的時刻便是那時。
?我讀的第五類書是嚴肅文學,是大多數女生不愛讀的書。其實我們接觸嚴肅文學非常早,從小學開始課本里就會穿插這樣的文章,只是孩童時期的領悟力太低。我怎生突然喜歡這樣的書?不過是因為年紀到了開始喜歡思考,不同于兒時對于未知的好奇,而是對于時代、生命、社會漸漸地生出自己的看法。猶記自己追尋最多的便是生命的意義,如同哲人般苦思冥想,想破腦袋也沒得出什么奇妙的結論。后來,我在余華的書里讀到這樣一句話:活著什么也不為,就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心中一動,突然就釋懷了。不同于活在夢里的那個年紀,當時的我更熱愛去探究這個美貌世界掩蓋下的真相,去尋找紛繁的眾生像背后純粹的精神本質。有血有肉的嚴肅文學,更能解救我這只迷途羔羊。
?第六類書暫且就叫“無類”吧,實是因為其中涉及的類別太多。我喜歡讀第六類書的時候已經熬過高考上了大學,看書也是越發的雜了,看書的興趣也較之前更淡了,大概是因為初入大學滿世界的新奇。不過還是可以說說其中的代表類,有段時間愛上圖書館淘書,大約看了幾百期的心理雜志,期間還做了大量關于抑郁癥的筆記,這段經歷非常有意思。若是有機會,我便把這段經歷寫出來與大家分享。至于看了這么多的心理學是否有用處呢?只能這么說:讀的淺便以為自己有病,讀得深恍若步入新世界,不信你可以試試。
?讀書的起因是兒時太孤獨,沒有年紀相仿的玩伴,只能靠閱讀來消磨時間。直到后來習慣了這樣的生活狀態,一日不讀書便覺精神干涸渾身不適。現今于我而言,不讀書總覺得少了些底氣,還是要常常讀才好。書里的世界比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要大的多有趣的多,來生愿做一條無憂無慮的書蟲。感謝發明了漢字的那位先生,要不然我可能會飽受孤獨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