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知識從有文字記載開始,改變了過去口口相傳的知識傳遞模式,人類有了書籍。過去幾十億人的知識匯聚在一起,書籍成為了最佳的載體。幾千年的變遷,書籍只增不減,而人類由于自身的有限,用幾十年的光陰將幾千年的知識集中到一個人的身上,是很難完成的。
過去古人著書,或許一生就一部,而現在的產書量卻不知道是過去多少倍。如果一個人想要讀完全世界所有的書,幾乎是不可能的。由此衍生出一個問題:我們應如何讀書?
朱光潛先生在《論讀書》中,為我們提供了幾條實用的建議,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讀完這篇文章,我們需要思考幾個問題:
1、是什么驅動我們想去讀書?
2、從哪幾方面去讀書?
3、對于一本書,我們應該怎么樣去讀?
我們每做一件事之前,必要有目標,有目標,事易成功。有人讀書全因興趣,有人讀書為做學問,有人讀書為進仕途,諸如此類。
前文提到,學問不只是讀書,讀書只是研究學問的一個重要途徑。無論你的目的是什么,讀書是一場攻堅戰,馬虎不得。有人家中書籍如山,卻鮮少翻閱,只是為充門面。
讀書首先要分類,一種是為了獲取生活常識,一種是為做專門的學問。常識是每人必需,我們從幼兒園開始老師就教我們一些基本生活生活常識,到中學,仔細讀教材,大學借助圖書館,仍可學到很多常識。一些人專門從事學問研究,需讀專業著作,相關的旁類書籍,讀下來估計可以充當一個小型專業圖書館了。
讀書雖好,但也仍有兩個缺點:1.讀書易使讀著不專精。面對浩繁的書籍,還沒開始讀,就已經眼花繚亂,不知道從何下手,因此要明確目標。2.書多易使讀者迷方向。書海太大,人若落入其中,便會被千人的千種觀點,敲得云里霧里,不知所以。專修一門就只學一門,旁枝學問,一點不沾,學問也只會越走越窄,死路一條。
我還記得初學哲學中的聯系發展觀點中,提到事事有聯系,時時有聯系。所以我們不能貿然斷定修經濟只看經濟,跟政治就毫無關系了。世間沒有絕對孤立的學問。一個門類就牽涉很多,比如歷史學必須學到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心理、哲學等等。
讀書并不在多,而在于選的精,讀得徹底。古人就有很多讀書的方法,比如朱熹提到,讀書有三到:眼到、心到、口到。精讀一本書十遍,比泛讀十本書要獲益良多。讀通透,就如馳騁原野,心寬天地廣。
讀書必須有一個中心去維持興趣,或是科目,或是問題。科目就是選擇某一科,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等。問題為心中有的疑惑,需要去書中尋求答案。讀文學作品以作家為中心,讀史學作品以時代為中心。蘇東坡提出:每次讀書設定一個問題,去書中找到問題,在設定第二個問題,如此循環,答案得出,書也反復誦讀,熟記于心,和一般泛讀不可同日而語。
朱熹建議他的學生也照這樣的方法讀書,每次不必太多,尋求一個問題最佳。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對問題逐次研究,必有所得。
讀書要有中心,才能形成系統。書中的知識被一個中心串聯,便成了系統。養成習慣,以后在讀其他的書自然也會成為一個個的體系。人大腦的邏輯自然也被訓練出來,說話有邏輯,辦事有條理,影響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電腦問世以來,人類的儲存能力一下猛增。但是人類大腦的記憶卻是有限的。我們讀書中難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淡化記憶,因此我們需要額外的記憶儲存室。以前人們靠筆記,近代用卡片,現代電子產品成為新一代的記憶王。讀書過程中將自己的心得體會,摘錄分門別類的存放,等到以后要用的時候,便于查找,達到事半功倍。對于若有心在學術上有研究的朋友,宜早做準備。
讀書細水長流,需得靜心。心浮氣躁,讀書則廢。!